闢謠大會:桃園三結義不過是小說家的藝術想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便是「桃園三結義」。

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祭告天地,焚香結拜,成為異姓兄弟,在亂世上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英雄傳說。

這樣一個被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在真實的歷史上卻從來發生過,這是怎麼回事呢?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

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恩若兄弟」形容的是三人關係密切,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兄弟,關羽、張飛對劉備大多時間還是「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的君臣關係。


《張飛傳》記載:「少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共事先主」說的自然是共同為劉備的部下,事奉劉備。


《三國志-劉曄傳》也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恩猶父子」這句話也可以反證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並不是兄弟。

根據歷史,劉備生於161年,關羽生160年;張飛生於168年,三個人中張飛最小,劉備次之,關羽最大。

由此看來,桃園三結義的長幼順序是不正確的。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時期就開始流傳。

宋末元初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已經出現了「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與昭烈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關羽戲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與王」。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與《三國志平話》中亦都已有了情節生動、構思精巧,的「桃園三結義」故事,這樣通欲易懂的故事,更容易被廣大百姓所接受。

到了明代才有《三國演義》一書,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其實,儘管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具有虛構性,三人雖未結拜,但是他們卻誓同生死。

人們對他們的義氣相交、互幫互助、精誠團結的精神特點是認可的,所以故事才能在民間廣為傳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其實關羽比劉備大兩歲,桃園三結義的真相!

 如果說:關羽和張飛雖然不是拜把子兄弟,但「飛兄事之」,說明兩個人是稱兄道弟的哥們兒;而劉備和關羽則只能是君臣關係,除了初起時可以沒大沒小,「恩若兄弟」外,在平生的大部分時間段里,是不能稱兄道弟的。

研究發現:歷史上劉關張從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千古佳話「桃園結義」竟不是真的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同樣我們大眾印象中的桃園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