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個真實的謊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實鑒此心。
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段誓詞語出《三國演義》,膾炙人口,婦孺皆知。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在涿郡張飛莊那桃花盛開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自《三國演義》成書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三結義」的故事流傳很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這個故事成了金蘭結義兄弟的藍本,也總有人在一次次效仿著這個形式焚香結義。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桃園三結義」這回事呢?
歷史上的劉、關、張三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投其門下。
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
」史書說他們「恩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侍立終日」,說的是位置尊卑的關係。
《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這裡說的是關羽和張飛共同作為劉備的部下,張飛小於關羽,因而把關羽當兄長來對待。
在元代刊行的《三國志平話》,其中有「桃園結義」一節。
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大同小異。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故事,還可能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
據魯迅考證,《演義》作者羅貫中,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
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是尊蜀漢為正統。
寫桃園三結義,著重突出劉關張之間的「義氣」,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表現忠義的主題,這可能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因素。
史書上並沒有「三結義」的任何記載,他們三個人並不是結拜的把兄弟。
《演義》中大哥、二弟、三弟的親暱稱呼都是不符合史實的;更有甚者,把趙雲排行老四,更是不著邊際離譜得很。
「桃園三結義」子虛烏有,歷史上這樣的事多了去了,不要輕易相信,那只是一個又一的傳說。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小說、電視劇騙我們太久了
在《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是第一個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劉昌春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
現代結拜拜關公,關公桃園結義拜什麼?
在各種各樣的影視劇中,無論是黑白兩道,兄弟結拜的時候,都會鄭重其事地拜關公,然後才能算正式成了結義兄弟。然而,關羽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要拜什麼,總不能自己拜自己吧!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可惜歷史並沒有桃園三結義
有句老話叫: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這句話在郭德綱的經典相聲中也被解讀引用過:說交朋友,你得學桃園三結義,劉關張這哥兒仨,那是親如手足,被後人仰望,不能學瓦崗寨,賈柳樓四十六友結拜,人數...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沒有史實作證的不可全信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
不能接受!「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根本沒有,說好的結拜兄弟呢
在古代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橋段便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仁人志士為了共同的事業,意氣相投在桃園舉酒結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頌著,也一...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歷史其實並沒有此事,史書是這樣說的
在《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是第一個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
劉備、關羽、張飛結拜的背後 史書真實記載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桃花正盛的桃園,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人們一直傳送著這個故事...
研究發現:歷史上劉關張從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