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 諸葛亮為何非要北伐?真的是為了克服中原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關羽被東吳偷襲,所以命喪黃泉,劉備聽到消息,所以放棄了一直計劃的北伐,轉而東征。

到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導致蜀漢國力大減。

這時候諸葛亮白帝城被託孤,輔助後主劉禪,這才令蜀漢的國力慢慢恢復,同時派出大將與東吳重新修好。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亂事,這時候便是七擒孟獲那回事,安頓好了後方之後,就可以一門心思的北伐。

到底有什麼原因非要北伐呢?在下認為無非四個因素:

1、個人情感上。

諸葛亮並非聖人,曾經一起的戰友死的死、散的散,就剩下自己孤身一人,而且也老了,曾經的願望還沒有實現,況且北伐還是很多人的遺願。

想必都知道諸葛亮的一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是不喜歡這種打打殺殺的生活的,但若是就這樣歸隱,又對不起死去的先帝和好友,所以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北伐。

2、軍事上。

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諸葛亮不甘心,花費了蜀漢這麼多資源,那麼多將士的性命,所以不停的北伐以找回年輕時候的自信,但是天可憐見,在後來的幾次北伐中,互有勝負。

當時的軍事力量上,蜀漢已經明顯大不如前,新提拔將領無非是關興張苞之類,明顯不如關羽張飛啊。

而剩下的趙雲也已經老了,還有魏延之輩,自是心生反叛,那麼就還有鄧艾等人,全是後生,將來沒了自己,如何能夠統領三軍呢!

3、經濟上。

蜀漢當時的處境讓他不得不北伐,都知道蜀漢處於劍閣崢嶸之地,李白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可見蜀漢的地境,實在是貧瘠之地,要想長久下去,在蜀漢這塊地不是上策。

而當時北方中原之地富裕,經過曹操的屯田令之下,北方成為最為富裕的地方,要想統一全國,中原是必取之地,為了蜀漢的百姓,諸葛亮只好鋌而走險。

4、政治上。

諸葛亮也明白,後主劉禪並非像劉備這樣的雄主,將來一旦自己歸天,那麼劉禪根本無法支撐起整個蜀漢,而曹丕稱帝就能看出,曹丕敢做曹操都不敢做的事,可謂是個狠角色,再說東吳的孫權,在劉備生前都對他另眼相看,而且孫權依舊年輕有為,想到這兒,諸葛亮索性就憑著自己的最後毅力,強力北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若用此三計之一,便可興復漢室一統三國

劉備不是小人,在窮困時,沒有亂來,不擇手段。而是固窮。這樣看來,劉備仁義性格的體現,更多是出現在他輾轉流浪之時,因此,我暗暗僥倖,劉備的失敗,才使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古,才使君臣一體流芳百世,這是劉...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三國中孫權最晚稱帝,卻讓諸葛亮十分為難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二郡(具體見上一篇文章),多年的北伐終於有了成果,後主劉禪也很高興,頒布詔書熱情洋溢地讚揚這次北伐,並恢復了諸葛亮丞相之職(因第一次北伐戰敗...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不替代劉禪,自己稱帝

三國里的蜀國,滅亡在劉禪手裡。劉禪的形象,被認定為「扶不起的阿斗」,還有樂不思蜀。有的人就假想,如果諸葛亮替代劉禪,自己坐上王位,說不定就統一中原,中興漢室了。這只是假象,諸葛亮絕頂聰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