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失敗的「海上外交」:遼東公孫氏戲弄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遼東郡遠在東北遼東半島上,魏國忙於和吳蜀作戰,對此鞭長莫及,一直對公孫淵採取拉攏的政策。

然而公孫淵是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的小人,他擔心魏國遲早會出兵征討自己,就玩起了「遠交近攻」,不斷派使者坐船到吳國和孫權聯絡。

他的如意算盤是:如果魏國進攻他,他就求救於吳國,讓吳國進攻魏國,這樣魏國就無法專心征討遼東,他也能繼續作他的遼東土皇帝。

孫權對於公孫淵也很有興趣,因為公孫淵有孫權最需要的東西--戰馬。

自從孫權和曹丕撕破臉皮後,東吳再也不能從北方買馬,戰馬不斷減少,騎兵隊伍銳減,在攻城野戰時逐漸處於劣勢。

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三月,孫權派將軍周賀、校尉裴潛帶兵一萬出使遼東買馬,他們坐船從建業(今南京)出發,沿長江東下,入海後沿黃海海岸向北,繞過山東半島的成山角進入登州大洋(今威海、煙臺北面的海域),然後繼續向北經大榭島(今山東長島)、烏湖島(今北城隍島),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沓津(今遼寧旅順都里鎮),然後把船停靠在沓津港口,從沓津上岸經陸路到達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朝陽)。

聽到孫權要派船隊去遼東的消息,有一個人坐不住了,此人就是學者虞翻。

虞翻在孫策、孫權手下立過很多功勞,但是他為人太耿直,做事又極端,所以孫權很討厭他。

魏國大將于禁先是被關羽俘虜,孫權攻下荊州殺死關羽後,于禁又輾轉到了吳國,孫權很敬重他,但是虞翻向來看不起屈膝投降的人。

一次打獵的時候,于禁的馬和孫權的馬並駕齊驅,虞翻見了,在後面拿起鞭子就打于禁,一邊打還一邊責罵他不懂做臣下的禮數,被孫權厲聲呵斥才停手。

一次喝酒,于禁聽到音樂想起家鄉親人不禁潸然淚下,虞翻罵他是裝模作樣,羞得于禁無地自容。

孫權敬重並且厚待于禁,曹丕卻看不起于禁,于禁被孫權送還魏國後,被曹丕羞辱而活活氣死。

孫權討厭虞翻,曹丕卻非常敬佩虞翻,他還在魏國朝廷上專門為虞翻設置了一個座位,表示他對虞翻的仰慕。

虞翻於黃武元年(公元222年)被孫權發配到了偏遠貧窮的交州,到那裡後,他一面講學,一面為《老子》、《論語》、《國語》等書作註解,生活的非常充實。

雖然離朝廷很遙遠,忠直的虞翻卻一直關心著國家大事。

孫權派周賀、裴潛出使遼東向公孫淵買馬,虞翻知道後認為遼東太遙遠,去那裡求馬作用不大,反而勞民傷財,弊大於利。

虞翻很想直接勸諫孫權,可是他不敢,他知道孫權非常討厭他。

於是虞翻找到了鎮南將軍呂岱,請求他為自己傳話。

呂岱也清楚孫權的脾氣,他也不敢多管閒事,於是拒絕了虞翻,虞翻只得作罷。

其後有人把此事報告了孫權,還添油加醋,孫權聽了很生氣,於是又下詔把虞翻流放到了交州的蒼梧郡(廣西梧州)。

再說周賀和裴潛,他們在遼東購買了大量戰馬,於是從海路原路返回。

此前不久,魏明帝曹睿聽說公孫淵和孫權勾勾搭搭後非常生氣,他不顧散騎常侍蔣濟的勸阻,命令汝南太守田豫都督青州各軍從海路,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夾攻公孫淵。

田豫受命後把青州兵馬集結了起來卻沒有出兵,他把部隊部署在成山角,說東吳船隊到時候會棄舟上岸,大家只要耐心等即可。

手下們暗自發笑,認為主帥異想天開,吳軍從海路返回,上岸做什麼?

秋天九月,周賀、裴潛的船隊在大海上遇到了風暴,大部分船隻都被風吹到海邊觸礁而毀壞,兩位將軍只好帶兵從成山角登陸,打算從陸路返回。

此時早已等候多時的田豫揮兵出擊,吳軍全被殲滅,周賀、裴潛被殺。

孫權收到噩耗心痛不已,他不禁想起了虞翻,想起了虞翻的種種好處。

於是他派出了兩名使者去交州,並告訴他們說:「如果虞仲翔還在,就傳我的旨意讓他回朝廷做官,如果他不幸已經去了,就把他的孩子們接回來,朕要重用他們!」

使者到了蒼梧的時候,虞翻剛剛病死,享年七十歲。

他教子有方,十一個兒子中,最有名的是虞汜,在吳景帝孫休的時候擔任散騎中常侍,後擔任監軍青鳥使征討扶嚴;虞忠曾任宜都太守;虞聳曾任越騎校尉、廷尉、湘東太守、河間太守;虞昺(bing)曾任廷尉尚書、濟陰太守。

同年,上大將軍陸遜率兵進攻魏國廬江(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城,魏國揚州都督、征東大將軍滿寵認為吳軍舍船登陸長驅二百里,沒有後續部隊,於是沒有急於派兵救援廬江,而是親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設伏,準備全殲吳軍,陸遜探明了魏軍動向後連夜率軍撤退,等滿寵得知,吳軍已經乘船返回。

十月,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來到吳國,向孫權奉表稱臣。

公孫淵在表中極力拍孫權的馬屁,並獻上了貂皮、戰馬等物,孫權大喜過望。

遼東成了自己的地盤,往後自己和魏國博弈又多了一顆棋子,而且戰馬缺乏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一刻,孫權很陶醉,他仿佛看見整個天下都是自己的了。

俗話說「樂極生悲」,太正確不過了。

大帝孫權即將迎來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

公孫淵的使者宿舒、孫綜按照主子公孫淵的指示,大拍孫權馬屁,說什麼陛下是一代聖主,才不世出,威名遠播,就連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都久慕王化;什麼魏主聽信幽州刺史、東萊太守的讒言,派兵圖謀臣的遼東四郡,臣沒有辜負過魏國,魏國卻做出如此絕情的事,臣和魏國不共戴天;什麼臣期盼陛下奮六師之威,收取河、洛之地,繼承上古聖君們的遺業等等。

大帝孫權徹底被忽悠懵了。

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三月,孫權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四人帶官兵四百人護送宿舒、孫綜回遼東,他們此行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封公孫淵為燕王,因此部隊帶了節旄、燕王印綬、符策、九錫等各種東西,還有很多用來任命官員用的銀印、銅印等物。

同時,孫權還派將軍賀達、虞咨帶兵七八千人護送。

派這麼多兵護送,是因為孫權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使者團帶著大量金銀珠寶到遼東去購買馬匹。

孫權的這個決定剛公布就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一向做事比較溫和的丞相顧雍也一反常態,堅決反對派大軍去遼東。

他對孫權說:「臣素來聽聞公孫淵本是反覆無常之人,他的話不可輕信,對他的恩寵禮遇也不應太過分,臣認為只要派幾百名官兵護送宿舒、孫綜回去就可以了。

孫權不聽,顧雍繼續據理力爭,孫權宣布退朝,顧雍長跪不起,最後孫權無奈,讓兩名身強力壯的衛士把顧雍強行攙扶了出去。

顧雍一邊被拖著往外走,還一邊回過頭大聲地勸諫孫權。

孫權在宮中走來走去,異常煩惱,他恨大臣們竟然沒人能明白他的心思。

突然,他停下了,叫過侍衛說:「馬上去把張長史請來,朕有話對他說。

」侍衛領命而去。

張昭有一次因直言不諱觸怒了孫權後,一直沒有獲准上朝覲見。

後來蜀國的使臣來到東吳,他在朝廷上大力稱頌蜀國大臣們的德行高尚,東吳大臣們一時無人能應對。

坐在龍椅上的孫權嘆息說:「如果張公在此,不用別人來使他折服,他自己就會垂頭喪氣,哪裡還敢自吹自擂?」

孫權這麼說是有根據的,當年孫權迫於內外壓力向曹丕稱臣求和,曹丕派使者邢貞來任命孫權為吳王,邢貞驕傲自大,目中沒有東吳君臣,進了宮門也不下車。

當時張昭在,他瞪著眼嚴厲地對邢貞說:「你如此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我們江東勢力弱到連一把執法行刑用的小刀也沒有嗎?」嚇得邢貞趕忙下車,冷汗直冒。

孫權想起了張昭的好,於是第二天讓人把張昭請來了,張昭到了後,離開坐席跪在地上向孫權賠罪道歉,慌得孫權趕忙跪下阻止他。

張昭坐好後,對孫權說:「昔日太后、桓王不把老臣託付給陛下,而把陛下託付給老臣,所以老臣想盡臣子的節操,來報答這份恩情,好讓自己在死後,能有為人稱道的地方。

可是臣智慮短淺,老是觸怒陛下,原以為將會身老溝渠,沒想到又蒙陛下召見,得以報效朝廷。

然而老臣只會忠於國事,死而後已。

如果讓我改變思想和行為,以求得榮華富貴和陛下的歡心,老臣是萬萬做不到的。

」孫權聽了向張昭深表歉意。

這次大臣們紛紛反對孫權派兵去遼東,孫權無奈中想聽聽張昭的看法,希望在朝中素來威信很高的他能在關鍵時刻支持一下自己。

不久後,張昭坐車來了。

讓孫權很鬱悶的是張昭也表示反對,他對孫權說:「公孫淵這個人,原本就是個無恥小人。

他背叛了魏國,怕魏國興師問罪才向我國求援,這原非他的本意。

如果公孫淵突然改變主意,想討好魏國,那麼我們的使者和將士們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後果,那不是讓天下人取笑嗎?」

張昭原以為自己已經把道理說的很透徹了,孫權肯定會回心轉意。

可是孫權聽不進去,他反覆和張昭爭論,想說服張昭,但是張昭更加堅持自己的觀點。

孫權肝都要氣炸了,他騰地站起來,怒氣沖沖地瞪著張昭,手握著刀柄咬牙切齒地說:「吳國上下,進宮就拜謁朕,出宮就向您行禮。

朕對您的敬重也達到了頂點,而您卻屢次在大庭廣眾下頂撞朕,朕真擔心有一天會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你我都後悔的事!」

那一刻,老張昭愣了一下,他看了看孫權緊握著刀柄的右手,又直勾勾地盯著孫權看了半天,看得孫權心裡都有點發毛。

張昭突然哭了,已經七十八歲高齡的他老淚縱橫,他哭著說:「臣知道自己說的話陛下不愛聽,可是臣每次還是忍不住要說,這是因為太后臨終的時候,把老臣叫到床前,囑咐老臣好好輔佐陛下,那遺詔顧命的話總在老臣的耳邊啊!」

張昭說完,孫權的眼淚早已控制不住,沿著臉頰流下。

「叮」的一聲,孫權把手中寶刀扔到了地上,他上前抱住了張昭,兩個大男人哭在了一起……

張昭的話喚起了孫權的記憶,是的,幾十年來,張昭在孫權的生命中一直扮演著一個父親一般的角色。

然而孫權還是讓張昭失望了,他最終還是派張彌、許晏等人去了遼東。

張昭憤而稱病不再上朝。

孫權一氣之下讓人用土堵住了張昭家的大門,張昭驢脾氣上來,又讓家丁從裡面也用土把大門堵死了,以此表示再也不出門。

孫權徹底無語了。

很快,他就知道了他和張昭之間誰對誰錯……

東吳的使團到了遼東後,張彌、許晏、萬泰、裴潛帶著四百官兵拿著文書、官服、符印等各種東西前往襄平(今遼寧朝陽)覲見公孫淵,奉大帝孫權之命要封公孫淵為「燕王」。

賀達、虞咨帶著大部隊停留在沓津,準備用金銀珠寶買馬。

公孫淵得知東吳使團帶了大量的財寶,頓時起了貪心。

他本來對吳國就不是真心投靠,現在,他想到了一個妙計,既能得到吳國的金珠寶貝,還能討好魏國。

張彌、許晏在驛館住了多日,見公孫淵遲遲不接受詔命,開始懷疑他有二心。

此時公孫淵派出大軍包圍了使者駐地,殺死了張彌、許晏、萬泰、裴潛四位使者,四百多名官兵深陷重圍無奈只得投降,都被公孫淵發配到了遼東邊遠郡縣做奴隸。

公孫淵忌憚賀達、虞咨帶的兵馬多,沒敢直接攻取。

他先派將軍韓起統領三軍進至沓津埋伏起來,然後讓長史柳遠設宴誘請賀達、虞咨,還派人驅趕著大量馬匹到沓津,做出要和吳軍交易的樣子。

賀達、虞咨心中疑竇頓生,於是他倆只派了五六百人帶著少量金銀前往交易。

韓起見狀開始擂起戰鼓,遼東伏兵盡出,霎時亂箭齊發,當場殺死吳兵三百多人,還有二百多人受傷落水而死。

賀達、虞咨情知不妙,馬上帶兵突圍,吳兵衝出重圍後四散而逃。

港口的戰船已經被公孫淵控制,無法坐船回吳國了,很多吳兵逃到深山大谷中後活活餓死,還有的無奈中又返回投降了公孫淵。

賀達、虞咨帶著十幾個人逃亡多日後向南進入了高句麗國,他們到了高句麗國都城丸都後,騙國王說自己是大吳國派出的使者,船遇到了風暴傾覆了。

高句麗國王信以為真,贈送給東吳上千張貂皮和其它特產,並派船送他們回到了東吳,從此高句麗和東吳開始友好往來。

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

高句麗和遼東公孫氏是世仇,現在公孫淵和吳國反目,所以高句麗國和東吳成為了朋友。

再說公孫淵,他殺死吳國使臣,得到了海量的金銀財寶,興奮之餘,他也沒有忘記向魏國邀功。

他派手下的西曹掾公孫珩(heng)帶著繳獲的節仗、印綬、符策、九錫、什物、銀印、銅印等物和張彌等人的首級前往洛陽,並上表給曹睿,先詳細講述了斬殺吳國使者的經過,並附上了繳獲的各種物品的清單。

金銀珠寶的事,他一字未提。

更可惡的是,公孫淵還在表奏中說:「逆賊孫權奸巧,擅自想封臣為偽王。

臣不願被權賊侮辱,所以替天行誅,現在臣還感覺氣憤不已。

公孫淵的小人嘴臉,在表奏中一覽無遺,他還極度無恥地對曹睿說:「臣的父親康早年曾經殺過吳國使者,和權賊結下了仇怨,所以臣現在才欺騙權賊,並派使者到吳國引誘他們。

權賊果然中計,竭盡所有,極力拉攏臣,授臣王爵之位,對臣禮敬周全,對待臣的使者宿舒、孫綜也恩寵有加,吳國君臣上下,都為之歡樂不已。

現在權賊的四名使者被殺,首級被傳示萬里,他們的部隊被屠戮殆盡,血流津渚,如此的恥辱痛楚,權賊一定怨恨入骨,祈求上天保佑他為此憤怒悲傷而死!如果權賊僥倖不死,肯定會興兵報仇,侵犯臣的遼東。

陛下的徐州與權賊接近,如果明年有吳國船隊向海門行駛,請陛下速速通知臣,臣好早做防備。

話說孫權在朝堂上聽了細作的報告,一時驚怒異常,他虎目圓睜,眼中仿佛要噴出火來,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拔出寶刀一刀砍在几案上,恨恨地吼道:「朕定要親手擒獲此賊,將他碎屍萬段,挫骨揚灰,方解我恨!」大臣們在下面看見孫權這副樣子,嚇得都不敢言語。

孫權說到做到,他馬上點起大軍,要親自帶大軍從海路攻打公孫淵,為死去的使臣和將士們報仇雪恨!

遼東事變,是孫權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恥辱。

他十九歲從哥哥孫策手中接過權力,風風雨雨三十多年過去了,其間戰勝了那麼多強敵,度過了那麼多劫難,沒想到末了卻被公孫淵這個小人玩弄的如此之慘!孫權心中的憤怒、羞慚、痛苦,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

孫權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御駕親征。

眼看他就要犯梟雄劉備所犯過的錯誤。

「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這個道理清醒的時候大家都明白,然而憤怒的時候誰還會想起這個?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此時,一位大臣勇敢地站了出來,勸諫孫權不要興兵。

此人叫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sui溪)人,官至太子太傅。

他現在的官職是尚書僕射。

薛綜對孫權說:「陛下要親征遼東,臣以為萬萬不可。

帝王是國家的首腦,天下蒼生的安危都在您一人身上,所以在宮中要設置很多崗哨,出行要疏散行人,加強警衛。

以前孔子遇到挫折,說要駕船出海,弟子季由、斯喜拒絕執行他的話,說找不到做船的材料;漢元帝想坐樓船出巡,大臣薛廣德認為那樣很危險,就對皇帝說如果不聽勸諫他就自刎以血濺到車上來阻止。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水火無情,不是帝王應該涉足的。

現在臣認為征討遼東有三不可:一、遼東彈丸之地,沒有堅固的城池,公孫淵又不得民心,如果陛下征討,肯定能剿滅。

但是那裡氣候寒冷,不種莊稼,老百姓都以放牧為生,經常四處遷徙,如果我們大軍一到,百姓四處逃散,一個也找不到了,就是得個空地,又有什麼用?

二、海上氣候多變,經常有大風暴,上次派去遼東的軍隊就在成山全部殉國了。

一旦海上大風暴來臨,頃刻之間,人和船就會全部遭難,就是有堯舜那樣的仁德,賁育那樣的勇敢,也無法挽救。

三、海上經常有大霧,海水是鹹水不能飲用,容易使人身體浮腫,感染疾病,凡是出海的,很少有不得這些病的。

況且現在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曹魏,曹魏兇殘暴虐,滅亡近在咫尺,如果平定了中原,遼東自然滅亡,我們唾手可得。

現在違背天意,走最危險的道路,只為了出一時之氣,這不是穩妥的辦法啊。

希望陛下暫息雷霆之怒,以社稷為重,放棄危險的打算,這才是臣子和百姓的福氣。

孫權聽了薛綜的話開始猶豫了,大臣們見有人帶頭也紛紛勸諫。

此時身在武昌的上大將軍陸遜得知此事後也焦慮萬分,他上書孫權說:

「公孫淵自恃遼東遙遠,殺我使臣,辜負聖恩,實屬可惡。

可是臣在武昌聽說陛下要為此而興師遠征,以萬乘之尊親自乘坐小船橫渡滄海,臣以為萬萬不可。

當今天下紛紛擾擾,龍爭虎鬥,陛下承受天命,大敗曹操於烏林赤壁,大勝劉備於西陵,生擒關羽於荊州,此三人都是當世雄傑,都被陛下挫敗鋒芒。

現在正是陛下平定九州,一統華夏的大好時機,如今陛下卻要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訓,輕萬乘之尊,臣下為此感到擔憂。

為臣聽說行萬里者不會半路停下;謀取天下者,不會因小失大。

方今強敵窺伺我國境,邊遠之地的人尚未完全歸附,陛下乘舟浮海,就會給敵人可乘之機。

如果統一天下的大業能早日實現,公孫淵這樣的逆賊不用征討也會自動歸降。

臣懇請陛下停止這次軍事行動,全力對付強敵,早日平定中原,功垂萬代!」

看著陸遜發自肺腑的勸諫,孫權的怒火逐漸平息了下來,慢慢恢復了理智。

是的,這樣做確實容易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那麼,就把此仇記在心間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頂牛的孫權,碰上比驢還倔的大臣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中,孫權最年輕。當上東吳首腦那年,還不到二十歲。由於年紀輕輕就當了主公,孫權偶有急躁不沉穩的時候,甚至會耍耍小脾氣、愛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