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也犯糊塗 孫權何以老年時脾氣越來越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
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第22世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
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提及孫權,史料記載,他年未弱冠,承襲父兄基業,英傑雄武、尊賢禮士、知人善任、善於培養人才,善於調整各種關係,使得孫吳集團一派生氣、英雄輩出。
從而很快統一江東,又正確執行聯劉抗曹方略,烏林之役,大敗強敵。
繼之,效勾踐屈身忍辱,同時堅持自主,長期與曹操明爭暗鬥,終使強敵不能越長江一步。
利用時機,擒關羽,取荊州;又戰夷陵、敗劉備,完成鼎立大業,成為三國時期僅次於曹操的英雄人物。
然而隨著勝利光環的擴大,年齡的增長,孫權卻日益居功自傲,從明智走向昏聵,甚至暴虐,孫吳王朝也從它的頂峰,滑向了衰敗。
史書記載了好幾件他因脾氣不好,造成極壞的負面影響的事情,使我們今天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
網絡配圖
到了晚年,孫權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壞法制,結果在隋煬帝的繼續「努力」下隋朝終於滅亡了。
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
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後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
根本不用這麼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
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
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
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乾脆,讓家人從裡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
最後還是孫權服氣認輸,老老實實把兩層水泥磚頭全拆了,自己跑去親切探望慰問,老爺子才算是消了氣。
可見孫權在關鍵時刻,面對關鍵人物還是懂得權衡的。
只是張昭雖然是老前輩、東吳文臣之首,卻沒當上東吳的丞相。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當上丞相的是顧雍。
按說,顧雍資歷不能跟張昭比,故而張昭的那一套法子,顧雍也不敢學,但他每逢酒宴也是滴酒不沾,正襟危坐一旁。
想必大家都清楚,喝酒的時候旁邊坐這麼一主兒,誰還喝得下去?孫權心裡不爽,又挑不出顧雍的毛病,只能自己發牢騷:「顧公在,使人不樂。
」好在顧雍遇到與孫權工作上有分歧時,他是從來在會議上不做聲、不頂撞,表面與孫權保持一致,私下裡卻給孫遞條子。
孫權保住了領導的威信,便有時也就採納了他的意見。
但這樣的次數多了,孫權當然也覺得煩。
於是顧雍乾脆常稱病不去履職。
只是因他是業務水平高、能力強,孫權缺了他還真不行。
孫權碰到難題了,就派身邊人去徵求顧雍意見。
顧雍也做得妙,他不直說行還是不行,免得顯出比孫權還高明。
如果他覺得行,就留來者吃個便餐;若是覺得不行,就不管飯,直接打發走人。
孫權在顧雍對來者的態度上,就能夠知道顧雍的意見,權衡後拿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來就好。
據另有記載,早在剛剛被曹丕封為吳王的那一年(公元221年),孫權在武昌江邊大宴群臣,臣下飲醉之後,又命侍從用涼水噴面,使其酒醒,然後再飲。
孫權告訴大家:「今日暢飲,直到醉倒釣台之上,方准停止!」此時吳國重臣、官至輔吳將軍的張昭正色不語,獨自起身,離開釣台,端坐於車中。
吳王孫權派侍者把張昭叫回,問道:「孤只想讓大夥在一起歡樂罷了,你何必發怒啊?」張昭嚴肅地指出:「往日紂王作糟山酒池,為長夜之飲,當時也是為了取樂,不以為惡也。
」孫權啞口無言,只好散席。
不久,孫權再次和群臣宴飲,並親自起身向臣下勸酒。
到了大臣虞翻跟前,虞翻因不滿於這種花天酒地、揮霍浪費的行為,故意假裝酒醉,伏地不起。
當孫權轉身走向別人時,虞翻又起坐如常。
孫權一見,勃然大怒,抽出佩劍,就向虞翻砍去……原來虞翻性情疏直,多次犯顏諫諍,惹得孫權十分不悅。
早在荊州之役以前,就被孫權貶去涇縣,後由呂蒙帶至前線,多有功績,才又見重用。
而虞翻忠直不改,常令孫權難堪。
這次孫權借著酒性,竟然舉起了寶劍。
眾臣一見,驚恐萬狀,不知所措。
幸虧大農劉基,猛然向前,雙手抱住孫權,虞翻才免於一死。
劉基諫曰:「大王在三杯之後而殺善士,實不可取。
況且大王一向以納賢禮士聞名天下,故海內士人望風而來。
如今一旦拋棄他們,恐怕不恰當吧!」孫權氣哼哼地說:「曹孟德尚且殺了孔文舉,孤殺一個虞翻又有何不可?」劉基勸道:「曹操輕害士人,受到天下人的譴責。
大王您躬行德義,欲與堯舜比美,怎麼能和曹操一般呢?」孫權聽到這裡,覺得有了台階可下,隨即告誡左右:「從現在起,凡我酒後言殺,皆不得殺。
」
虞翻雖暫免一死,由於孫權「積怒非一」,後來到底還是被貶去交州。
虞翻在交州十餘年,身處逆境,心不忘國;並且講學不倦,著述不輟,作成《老子》、《論語》、《國語》等訓注,遺惠後人。
後來,孫權派人遠征遼東慘敗,才又想到虞翻,嘆息道:「如果虞翻在朝,就不會受此重大損失了。
」派人去交州打探虞翻消息,虞翻已經亡故了。
虞翻的遭遇,正是封建專制淫威下許多正派士人的寫照。
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的古之仁人那樣,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可悲的是,「其君」並不理解他們的一片忠心,因此,造成了一幕又一幕歷史悲劇。
他是文臣領袖,深孚眾望,為何當不上東吳丞相?
孫氏父子三人(孫堅、孫策和孫權)建立東吳霸業的過程中,張昭作為文官領袖,舉足輕重、勞苦功高。然而孫權先後兩次選任丞相,深孚眾望的張昭都沒當上。原因何在?▍孫氏霸業初創,張昭地位如日中天張昭字子布...
歷史上的孫權何以老年時脾氣越來越壞?
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第22世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