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有哪些被顛倒黑白的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樂之讀,簡書籤約作者

對《三國演義》,我是有很深的情結的。

小時候,確切的說是小學的時候,最愛看的書就是《四大名著》。

說來慚愧,《紅樓夢》到現在都沒看過,也許是緣分未到。

《水滸傳》大約看過兩遍,《西遊記》看過三四遍,《三國演義》整整看了十多遍,書都被翻爛了。

還記得那會兒的寒假,我可以捧著《三國演義》,從中午一直看到晚上睡覺。

正巧那會兒電視也播唐國強、鮑國安的經典版,於是每每聽到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就心潮澎湃,聽到毛阿敏的「黯淡了刀光劍影」就心生落寞。

那一版電視劇是絕對忠於原著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像是從書里直接跳出來的一樣。

於是我成了專一的死忠粉,此後任何版本的三國,感覺都不會再愛了。

一直以來也都知道,小說畢竟是小說,和正史有很大的出入。

我雖然稱不上有真相潔癖,但畢竟還是喜歡探究史實的。

只是對三國的歷史,一直下意識地迴避,《三國志》買了之後讀得很慢,算是刻意地為兒時的幻想和情懷保留一個不受破壞的空間吧,就像林宥嘉唱的那樣,「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有些回憶的美好,是可以無視真偽、超越理性的,這是每個人都該有的小小的任性的權力。

可是後來想想,其實情結這個東西,倒也不至於那麼脆弱,正史的真實和小說的虛構,可以是相互獨立的,不管存在多少和正史的差異,《三國演義》作為完整的一部藝術作品,都會完完整整地存在那裡,魅力不會減,精神不會滅。

《三國史話》 呂思勉

想通了這一層,我開始看《三國史話》,據說是呂思勉斷代史里唯一的白話本,讀起來不累。

讀完之後也算鬆了口氣,正史不僅沒有破壞《三國演義》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是其中的差異,很是有趣。


-1- 曹操

《三國演義》里有很多描述曹操奸惡的段子,比如屠了呂伯奢全家,留下那句經典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大奸宣言;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衣帶詔屠殺伏皇后和大臣;比如嫉賢妒能,殺楊修;比如疑心極重,殺華佗,殺身邊侍衛等等,數不勝數。

實際就正史而言,這些所謂奸惡的罪證,都是存疑的。

比如呂伯奢事件,有說法是呂家人當時確實存在誤會;殺伏皇后事件,畢竟是衣帶詔大臣慫恿謀反在先;「挾天子」,實際並未起到「令諸侯」的效用,逐鹿天下仍是靠實力打拚,等等。

再有,曹操雖然頂著「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罵名,但他至死都不肯廢漢自立。

他對於這個已經名存實亡的漢朝,可以說是堅守到了他自己所能堅守的最後一刻。

從曹操一生的言行來看,他對封建時代的道德觀,有著執拗的追求。

反觀劉備和孫權,即使實力羸弱,卻早就按耐不住稱帝的慾望。

曹操與其他諸侯的不同,還有兩點。

一是他一直控制著自己軍隊的數量,不願意多招兵,甚至主動裁軍,在《三國志》里有記述:

興平元年,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

如果仔細研究曹操不同戰爭時期的兵力,就會發現這樣的裁軍行為,並不只是偶然。

這點和其它的軍閥們一意地擴軍爭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是曹操曾老老實實地說:「我現在不能離開兵權,因為一旦失去兵權,恐怕將因此受禍,我得為自己的子孫考慮」,同時又承認:「我想讓自己三個兒子受封,這樣他們可以作為外援相互支持。

」如此坦白的言行,是歷來惺惺作態、遮遮掩掩、滿口仁義道德的其他所謂英雄,所無法比擬的。

就呂大師的話來說:「天下唯心地光明的人,說話能夠坦白。

歷史上有無數大奸大惡之輩,但「奸雄」只有一個,這鍋被曹操背了,就像替無數暴君背了「殘暴」的鍋的秦始皇一樣。

呂思勉對曹操的評價頗高:

「封建時代光明面的代表,在於公忠體國的文臣,和捨死忘生的武士。

這兩種美德,魏武帝和諸葛武侯,都是全備了的,他們都是文武全才。

兩漢之世,正是封建主義的尾聲,得這兩位大人物以結束封建時代,真是封建時代的光榮了。

《三國志》里,陳壽對曹操的評價,也是極高:「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這才是曹操,應得的公道。


-2- 劉備

「皇叔」二字,說不盡的忠厚仁義;桃園三結義,寫不盡的兄弟情深。

這些藝術化的描述,掩蓋了他野心家的真面目。

所謂漢室正統,其實只是求天下的手段而已。

如果劉備真的忠心為漢,理應找到漢皇族的後人,自己來承擔輔佐的職責,而不是靠著身上那一點微弱的血緣關係,就厚著臉皮以皇室正統血脈自居吧。

劉備工於心計,又要以偽善掩飾,有時就會被偽善所拖累。

比如向劉璋進攻、奪取益州的戰略,其實是弄巧成拙。

就當時的形勢分析,如果劉備能念及同宗情意,不過河拆橋,反而幫劉璋一把,北攻張魯,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攻下的。

漢中一到手,那會兒馬超和韓遂都還活躍著,劉備拉上這一票人,聯手進攻關中,曹操就難以應付了。

可惜劉備工於心計,反而來個釜底抽薪,陰損了劉璋一把,導致了曹操有充裕的時間把馬超和韓遂徹底打趴,雖然沒能趁勢收拾張魯,但即使劉備拿下了漢中,也是以己之力獨擋曹操的局面,不得不讓關羽同時向曹軍進攻以作策應,以致於埋下了失荊州的禍根。

之後,關張憤死,劉備一意孤行,大敗於夷陵。

演義里的一幕幕手足情深、復仇心切,在呂大師看來,只不過是劉備在形勢判斷之下,認為能通過奮力一搏,奪回荊州而已。

歷史,總是不如演義那般柔情脈脈、豪氣沖天。


-3- 司馬懿

演義里的司馬懿,雖然站在正派的對立面上,卻並沒有給觀者留下什麼負面的形象,反而顯得冷靜沉著,足智多謀,即使與諸葛武侯差之毫厘,也算是棋逢對手,堪與一戰。

然而,歷史上的司馬懿,卻是配得上「大奸」的名號的。

呂大師對其評價可謂刀刀見血:

「封建時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犧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馬懿卻件件和他相反。

封建時代的道德,並非全然迂腐,其中也有諸多可取之處。

雖然春秋戰國禮樂崩壞,但秦漢之時,新的道德體系得以被重塑。

三國雖然表面是亂世,卻是史上僅有的一個能繼續延續和堅守道德體系的亂世。

曹操和諸葛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使戰火紛飛,英雄豪氣猶存。

可是,從曹操到司馬懿,卻可以說是中國的道德體系、社會風氣的巨大轉折點。

從此之後,封建時代的道德,日漸消弭於武人的狡詐之中,直至被「成王敗寇」的冷血邏輯,徹底取代。

三國以後,晉朝時用法的殘酷、政權的羸弱,五胡十六國的徹底混亂,封建道德體系的完全崩潰,都是從司馬懿開始的。


-4- 魏延

演義中,魏延被諸葛亮斥為「腦後有反骨」,被馬岱斬殺前還傻乎乎地喊了三聲「誰敢殺我」,諸葛亮布七星陣試圖續命時被魏延冒失地闖進來破壞……如果組織一個「三國演義里最討厭的人」的投票的話,魏延估計能夠名列前茅。

實際這位也是被冤枉了的。

蜀國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趙雲是肯定被高估了的,而魏延的將才,不僅在趙馬黃之上,即使連關張二人,也不一定能與之匹敵。

例一,當時劉備奪取漢中之後,將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了魏延,而不用張飛。

例二,六出祁山之前,魏延向諸葛亮建議的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謀,以諸葛亮行軍的謹慎作風,拒絕也在情理之中,但就當時情境而言,該計卻真有成功的可能性。

魏延的其餘戰績,不做贅述。

諸葛死後,魏延被殺,實際並非魏延腦後所謂的「反骨」,而是始於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

試想,如果當時魏延能執掌兵權,總不至於像蔣琬、費禕一樣無能,即使不敢斷言能伐魏成功,至少也可以和姜維雙劍合璧,或許蜀漢還能保留一點回天的希望。


-5- 寫在最後

讀史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許多都是不解之謎。

讀史的樂趣,部分在於解密。

通過交叉閱讀,比對矛盾之處,以基於時代背景的邏輯推理,作儘可能合理的判斷。

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那些透過迷霧照進來的歷史真相之光,就是歷史愛好者們的一點小確幸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三國時代(連載,第一話)

關於三國這段歷史,從小就一直聽說過有那麼幾種論調,雖然結論不同,但是意思都是一樣,就是「XX死了,三國這段歷史就沒意思了,就無聊了,就沒必要看了。」觀點大概有三種,有的說關羽死了,三國就沒什麼可...

三國演義倒著寫居然有這麼一個淒涼的故事?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

三國演義到底是夸諸葛還是貶諸葛?

都說《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誇成了神仙,可是細細想來,諸葛卻是演義里失算次數最多的人物,你說演義到底是夸諸葛還是貶諸葛......1、臥龍出山諸葛亮隨劉備出山,胸有成竹地對他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