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漢第一功的鄧艾冤死,為何直到晉武帝時才昭雪還留下了個尾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七年、炎興元年,吳永安六年),魏國實際統治者司馬昭為了以建不世之功來化解和掩飾之前弒君廢君(高貴鄉公曹髦)的道德和政治困境,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西路鄧艾軍30000多人出狄道(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主攻沓中(今甘肅省甘南自治州舟曲縣)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軍30000多人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主力100000餘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今陝西省秦嶺眉縣段,即褒斜谷)、駱谷(北口位於今陝西省周至縣西南駱峪,南口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儻水河口,即儻駱道)、子午谷(北起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南秦嶺山中,南至今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主攻漢中。
蜀漢接連失去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陽平關(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樂城、漢城等城池後,蜀漢主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在民國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險道為屏障,對魏軍主力進行戰略阻擊。
司馬昭的宏觀戰略本來是想以鄧艾的西路軍和諸葛緒的中路軍牽制姜維主力,然後由鍾會率領東路軍(也是從洛陽出發的魏軍主力)逐次攻克漢中等地,承擔滅蜀的主要任務。
未料想姜維用軍事上的謀略晃飛中路諸葛緒軍,直驅東路抵擋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於是,鍾會大軍攻下漢中後,恰好被回援的蜀軍阻於劍門關外,不得前進,雙方形成僵持局面。
在這個彼此僵持的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
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漢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換句話說,鄧艾的建議就是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軍主力和蜀漢軍主力相持於劍閣之時,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位於今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
他果然這麼執行了,之後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的軍隊,進而攻占涪城(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進逼蜀漢都城成都。
蜀漢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遂向魏軍投降,並下旨命令姜維等部也投降魏軍。
鄧艾在奇襲途中,身先士卒取氈自裹滾下懸崖,為全軍探險開路,其智勇兼備,令人折服。
鄧艾為魏國,也為司馬氏集團立了大功,理應受到大大的封賞和進一步重用,可是不曾想不但沒有這樣,反而卻慘遭殺身之禍。
景元四年(263)的伐蜀漢之役,在功成之後卻因為鄧艾、鍾會兩人的自相殘殺,釀成了一出「二士爭功、同歸於盡」的悲劇。
這段史事本身就為人熟知,經過《三國演義》和其衍生的文藝影視左偏的進一步演繹,更加成為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故事。
因為這個故事家喻戶曉、人所共知,人們到頭來卻忽視了其中一個細節——那就是企圖謀反的鐘會自然咎由自取,而立下大功且冤死的鄧艾直到西晉通過禪代取代魏國之後,也就是在司馬昭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那裡,也沒有得到平反昭雪。
泰始元年(265),西晉建立,晉武帝詔曰:
昔太尉王凌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
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
然被書之日,罷遣人眾,束手受罪,比於求生遂為惡者,誠復不同。
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後,令祭祀不絕。
王凌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一人,其目標是推翻司馬氏的統治,對於司馬氏來說,其罪孽當然比鄧艾的所謂「驕傲自恃,專斷獨行」深重得多,但在這個詔書中,明顯無罪的鄧艾雖然被允許立後,但還是強調他的所謂「矜功失節,實應大辟」,對政敵王凌如此寬厚,對舊部鄧艾如此吝嗇,堪稱非常奇葩了。
泰始三年(267),曾經擔任鄧艾鎮西司馬,從鄧艾破蜀有功,封關內侯,此時擔任議郎的段灼曾經上表晉武帝為鄧艾鳴冤:
故征西將軍鄧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誅,臣竊悼之。
惜哉,言艾之反也!以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
臣敢昧死言艾所以不反之狀。……艾步乘不滿二萬,束馬懸車,自投死地,勇氣陵雲,將士乘勢,故能使劉禪震怖,君臣面縛。
軍不逾時,而巴、蜀盪定,此艾固足以彰先帝之善任矣。艾功名已成,亦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
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艾以禪初降,遠郡未附,矯令承制,權安社稷。
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事可詳論。
故鎮西將軍鍾會,有吞天下之心,恐艾威名,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構成其事。
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此賈誼所以慷慨於漢文,天下之事可為痛哭者,良有以也。陛下龍興,闡弘大度,受誅之家,不拘敘用,聽艾立後,祭祀不絕。
昔秦人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之立祠。
天下之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由是也。
謂可聽艾門生故吏收艾屍柩,歸葬舊墓,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繼封其後,使艾闔棺定諡,死無所恨。
赦冤魂於黃泉,收信義於後世,則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湯火,樂為陛下死矣!
段灼已經把話說到了根子上——「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道出了鄧艾根本沒有謀反的動機;在魏晉嬗變的過程中被司馬氏殺害的那些大臣名士的後代在晉朝開國後都得到進用擢升,而立下大功的鄧艾的冤獄卻根本無人理會,天下之不公莫過於此!
不過,雖然段灼說得情理兼備,也非常為晉武帝司馬炎設身處地著想,但是司馬炎還是沒有理會鄧艾的冤獄。
直到泰始九年(273),晉武帝司馬炎才下詔說:
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
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這次昭雪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前蜀漢尚書令樊建對司馬炎的勸諫,一個被鄧艾滅國的蜀漢大臣為他說話,也可見鄧艾之冤已經到了何等地步。
我們注意到司馬炎的這次詔書也還是留了尾巴,鄧艾有功勳是被承認的,但是有罪也是被肯定的,只是從他認罪態度好(不逃刑)角度著眼,表示憐憫,才讓其孫子當上了郎中這樣並不高的官職——事實上,終西晉一朝,鄧艾也沒有完全徹底地得到平反昭雪。
原因何在?!
為鄧艾說話的段灼提到的所謂鄧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說的其實就是鄧艾和魏國後期以及西晉的最核心統治集團不是氣類相同的一種人,立下不世之功當到太尉這樣三公的官職,鄧艾本質上還是被歧視的。
因此,真正謀反的鐘會,其家族得到了網開一面的處置——除了一個養子鍾邕隨鍾會作亂,一同被殺外,鍾會養子鍾毅和侄子鍾峻、鍾辿本也都下獄應論死罪,但司馬昭代表魏帝曹奐下詔,說念及鍾繇、鍾毓的功勞,僅處死鍾毅和鍾邕諸子,赦免了鍾峻、鍾辿,有官爵者如故,還默認向雄給鍾會收屍——而未嘗謀反的鄧艾在洛陽的兒子全部被斬首,並把其他(未成年)的子孫流放到西域,幾近斬草除根。
也就是說,世家大族的鐘會(包括王凌、諸葛誕等)即使是敵人,也罪止於一身,而必須保全其家族;而放牛娃出身的鄧艾即使不是敵人,說殺也就殺了,如果平反昭雪要涉及利益集團的不滿,那不平反昭雪也沒什麼關係。
西晉建立,靠的是這套邏輯,西晉滅亡,因為的也是這套邏輯。
魏滅蜀之戰的原因 魏滅蜀之戰城池兵力部署
公元263年,一場戰爭爆發,就此結束了豪傑倍起的時代,三國鼎立的局勢被打破。而此時魏國皇威不在,那魏朝誰坐擁大權呢?或者說誰操控者魏國的一切事物呢?魏滅蜀之戰魏朝的哪位皇帝黨政呢?原來自高平陵事...
此人用奇兵騙過諸葛亮之徒一舉滅蜀,後世稱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
姜維取消了30年來的穩定部署,最終導致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蜀漢政權喪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之後就直接是姜維接班,其實姜維的資歷還差得遠,在諸葛亮之後還有蔣琬和費禕兩個重要人物。在這兩個人在時期,蜀漢政權不再進行大規模的...
鍾會遠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何蜀國還是被滅?姜維雙拳難敵四手
在決定命運的魏蜀大決戰之前,蜀國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長期執掌尚書台的尚書令陳袛病逝。劉禪異常悲痛,史稱:「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三國志•陳袛傳》)。並且給了陳...
姜維傳(9)國破山河在 三國歷史爭議最大的人物傳記
國破山河在262年秋天,61歲的姜維最後一次(第九次)率蜀軍北伐,向隴西郡的洮陽縣(洮水北岸)進發。而鄧艾早就探到蜀軍的動向據城鎮守,姜維看到洮陽有所準備,就往東進發。結果在侯和被鄧艾軍堵住,蜀...
蜀魏後期的三大主帥的複雜關係,剪的斷,理不亂
姜維,三國時蜀漢後期的主帥,官至大將軍。諸葛亮北伐時降蜀,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
三國之蜀漢的滅亡,最後一場大戰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形式發展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
這時的姜維,正在撤退的路上 他聽說諸葛瞻戰死後就知道不妙
司馬昭大舉攻蜀的動議,姜維自然也知道了。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禪,請求增派援兵加強陽平關及陰平橋頭的防守。劉禪看到後,先問問黃皓啊。黃皓向來迷信,來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然後告訴劉禪,沒事!劉禪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