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匡扶漢室,諸葛亮數次北伐,最後卻成就了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丕病死後,曹叡即位,成為了魏國第二位皇帝。
即位後的曹叡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守勢,等國力強大後一舉吞併蜀、吳。
得知了魏國的想法後,諸葛亮意識到,如果讓魏國安穩的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當國力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蜀國就只有滅亡的份了。
所以諸葛亮出兵漢中,對魏國進行了五次北伐。
北伐在局部取得了一些勝利,使得魏軍損兵折將,處於下風。
魏軍也曾試圖發動反擊,但被蜀軍擊敗。
同時,北伐也給魏國經濟造成較大打擊,削弱了魏國的國力,但未能達成攻取關中等戰略目標。
北伐同時也損耗了蜀漢的國力,還造就了魏國權臣司馬懿。
諸葛亮多次北伐,雖取得部分勝利,並未取得關鍵性的成果。
在前幾次與諸葛亮正面作戰遭到大敗後,曹叡深知魏軍在正面戰場與蜀漢軍隊直接交戰將會處於下風,之後一直避免與蜀漢軍隊正面作戰,而採用深溝高壘與蜀漢軍隊打消耗戰。
魏軍主帥司馬懿採取據險堅守的策略,不與諸葛亮決戰,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而數次抵抗蜀軍的北伐也造就了司馬懿權臣的地位,直至最後掌握了魏國的政權。
正史:解析諸葛亮治國打仗的幾個問題
1《魏國中軍與邊軍》2《諸葛亮北伐兵力多少?》3《魏國主力主要在對付東吳?》4《魏國有多少兵力對付諸葛亮?》5《堅壁清野是什麼戰術?》6《諸葛亮窮兵導致蜀國民有菜色?》7《諸葛亮對蜀國、四川影響...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執意北伐?背後竟是謀兵權圖功名!
公元221年秋7月,蜀漢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諸葛亮等大臣反對,發兵大舉進攻東吳。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次年4月...
堪稱史上巔峰之戰!三國最頂級兩大人物的對決,造就了千古絕唱!
三國是一個分裂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已成雛形,而等到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吳國後,三國就正式形成了。在此後的數十年間,最耀眼的兩顆巨星,莫過於...
這六個人對三國歷史影響最大,諸葛亮屈居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讀史知天下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時間無法倒流,歷史不可改變,但值得我們品讀。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足以在我國的史冊上冉冉生輝,讓後人不斷去品讀和回味。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三國從來不缺英雄豪...
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北伐的原因:為報先帝
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曾經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戰爭。諸葛亮北伐時間: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發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乃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三國時期,諸葛亮病重後留下此計,司馬懿因此放棄伐蜀
其實,只要熟讀歷史的朋友都可以知道,在三國之中,能夠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也只有魏國司馬懿了,他們倆,論軍事才能還是指揮領導能力,在三國之中都是數一數二的。並且,在諸葛亮奉命北伐時期,第四次和第五次...
諸葛亮死後,劉禪仍握十萬大軍,為何直接開城投降?原因很簡單
劉備在白帝城去世後,諸葛亮一心輔佐劉禪。此時的諸葛亮深知,魏國的基礎雄厚,決不能給它休養生息的機會,一旦魏國恢復了國力,蜀國距離亡國之日就不遠了。所以,諸葛亮不顧眾人的非議,多次出兵北伐,以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