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頻頻北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姜維命中注定要與北伐糾結大半生。

在曹魏營中不得志的姜維,在被自家人兩次拒之門外後,索性豪賭一把,轉投諸葛亮帳下。

於是,從26歲參加諸葛亮指揮的首次北伐,到62歲結束自己領軍的最終北伐,姜維作為北伐自始至終的親歷者和指揮者,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將青春歲月和聰明才智無私奉獻給了恢復漢室的宏偉大業。

姜維很清楚,自己在接過丞相接力棒的同時,也被諸葛亮牢牢捆在了北伐這輛不斷滑向深淵的戰車上。

然而,姜維無法選擇,因為北伐是他的宿命。

感恩戴德,希望北伐

姜維在隴右天水郡當過會計師,做過太守秘書,最終做了當地軍分區參謀,前途渺茫猶似「青海長雲暗雪山」;投奔蜀漢後,他如同賭注壓對了寶,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燦爛前程。

他被諸葛亮視若珍寶:「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其人,涼州上士也。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著力培養,不僅得到丞相傾囊相授的治國統軍真傳,還被以火箭般的速度擢拔到蜀國軍政舞台上。

封侯,是秦漢時期熱血男兒的最高人生理想,「亭侯」爵位雖在列侯中最低,卻依然是無數人孜孜以求的成功標誌。

劉備南征北戰12年,才封漢宜城亭侯;戰神關羽衝鋒陷陣14春,方為漢壽亭侯;與姜維同朝為官的相位繼承人蔣琬封安陽亭侯時,已入川過了23個生日;戰功卓著的魏延封都亭侯時,已縱橫西蜀12個春秋。

而姜維從曹魏的棄兒華麗轉身為蜀漢的寶貝需要多長時間?僅僅一年!短短的一年時間,姜維便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三級跳,被諸葛亮力挺,「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

璞玉雖美,仍待雕琢。

蜀國政壇此時人才濟濟,蔣琬、費禕、魏延和楊儀都是橫亘在姜維眼前難以逾越的政壇天塹。

所以諸葛亮審時度勢,根據姜維「甚敏於軍事」的天賦,決定因材施教,「畢教軍事」,待姜維足以獨當一面時,再向劉禪隆重推舉其接班。

姜維本就是深解兵法的軍事天才,再經諸葛亮言傳身教,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很快就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職位步步高升,先任協理軍務和督察將帥的中監軍,旋即任征西將軍,跨入蜀國高級軍事將領行列。

事實證明,姜維的軍事才能的確令人心悅誠服。

他獨立行使指揮權的第一仗就表現得可圈可點。

諸葛亮病逝前,安排北伐軍回撤,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魏延因與楊儀矛盾重重,不顧大局率部搶先撤退,將斷後重任完全壓在預備隊姜維肩上。

姜維臨危不懼,命令所部高懸諸葛亮大旗,將後撤隊形調整為嚴陣以待的戰鬥陣勢,使得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唯恐再中圈套而停止追擊,北伐大軍因此得以安然撤回成都。

此舉一時傳為美談。

吃水不忘挖井人,晉升不忘栽培恩。

姜維深感諸葛亮的慧眼識才之德、栽培調教之功、擢升舉薦之恩,於情於理,唯有以北伐來回報諸葛亮的恩情—如同諸葛亮北伐亦為感激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一樣。

姜維感激的恩人不僅有諸葛亮,更有對他始終信任有加的劉禪。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為褒讚姜維斷後保全北伐軍實力之功,提拔他為右監軍、輔漢將軍,令其統領諸軍,晉封平襄侯,食祿已與武鄉侯諸葛亮平分秋色。

諸葛亮從獻《隆中對》追隨劉備到被劉禪封縣侯,耗時16年,而姜維由亭侯升到縣侯,僅用時五年。

其後,姜維的官職繼續扶搖直上,由鎮西大將軍升衛將軍,最後登頂蜀國軍政舞台,成為「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的三軍最高統帥—大將軍。

如果說諸葛亮只是將姜維扶上馬,那麼劉禪就是搭好平台任姜維縱情展示。

所以,姜維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能回報諸葛亮的慧眼識珠和劉禪的浩蕩皇恩。

建功立業,必須北伐

姜維之父姜冏曾任天水郡守的佐官,在平定當地少數民族叛亂時陣亡。

父親為國捐軀的壯舉,從小就激勵著姜維,使他立志繼承父親遺願,報效朝廷。

為了學好本領,他苦讀兵書,勤練武藝。

姜維的抱負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加宏偉。

投奔諸葛亮時,由於事出倉促,他不得不撇下相依為命的老母。

在天水郡艱辛度日的母親探聽到兒子下落後,即刻修書令其設法歸家,卻被姜維婉拒:「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姜維在蜀國春風得意,步步高升,正是大展宏圖之時,豈可輕易放棄錦繡前程?他追隨諸葛亮參加了幾次北伐戰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姜維高舉北伐大旗又上戰場,掀起了新一輪北伐高潮。

蔣琬主政期間,他經過實地考察,認定諸葛亮北伐屢屢無功而返的原因,是因為秦川地勢險峻,後勤糧草運輸困難,於是拋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戰計劃:捨棄陸路改走水道,預備大批船隻,順風順水沿長江東下,「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令蜀國將領們憂心忡忡,皆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

姜維被軍方推舉為代言人,面見蔣琬轉述了將領們的意見,然後提出獨到見解:涼州為胡人邊塞要地,曹魏雖對此地極為重視,但該地羌、胡等少數民族卻「心思漢如渴」,所以應組建精銳小股部隊深入該地襲擾曹魏,以擴大北伐聲勢,爭取少數民族民心。

姜維的深謀遠慮令蔣琬折服,他終止了自己的荒唐計劃。

在姜維的合理建議下,大軍兩次北伐:「偏軍西入」,與郭淮戰成平手;馳援王平,大敗曹爽。

一平一勝,戰績不錯。

嘗到甜頭的姜維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從小生長在天水,熟悉西部風俗,想利誘當地少數民族作羽翼,配合大軍北伐,並斷言「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為此,姜維屢次請求此時輔政的費禕調撥大軍興兵北伐。

然費禕卻總是潑冷水,「與其兵不過萬人」。

費禕在制約掣肘之餘,還推心置腹地對姜維說:「我等比起諸葛丞相差得太遠了!丞相這等雄才大略之人,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我們就更沒戲了!所以目前最好的措施,就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

至於北伐建功立業,還是讓以後的能人去做吧!」在這樣的局面下,姜維兵出南安、石營、西平,皆與敵方打成平手。

蔣琬和費禕都以「保國治民,謹守社稷」為宗旨,主張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在戰略上採取守勢。

姜維在他們執政期間,戰績為一勝四平,已屬難能可貴。

費禕遇刺後,姜維逐步登上蜀國最高政治舞台,徹底擺脫了束縛,得以大顯身手,於是他六度揮師北伐:圍困南安,糧盡而退;兵出狄道,痛失張嶷;再出狄道,大破王經;兵敗段谷,上表自貶;兵伐秦川,不勝而返;侯和戰敗,還住沓中。

總戰績兩勝兩平兩敗,平分秋色。

以上11次北伐,勝利三場,平手六場,失敗兩場,戰績還是比較可觀的。

《三國志》一言以蔽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

顯而易見,姜維的11次出兵,是建立在個人建功立業之心基礎上的。

避禍自保,唯有北伐

姜維對曹魏的襲擾式打擊,戰績雖可觀,但並未傷到曹魏的實質。

反觀國內,連年征戰,勞民傷財,蜀國本就不強的國力即將被消耗殆盡。

此時的蜀國「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百姓民不聊生,為了生計故意瞞報戶口逃脫兵役。

士兵毫無鬥志,訓練時常常開小差。

《三國志?呂乂傳》記載,時任蜀郡太守的呂乂採取了一系列穩定人心的有效措施後,瞞報戶口的百姓和逃兵紛紛自首,人數竟然高達萬餘!

由此,蜀國政壇對姜維群起而攻之。

在姜維第八次北伐前,眾臣敢怒而不敢言,唯獨老將張翼挺身而出,與姜維展開激烈廷辯,理由是「國小民勞,不宜黷武」。

雖然最終反對無效,但張翼之言無疑傳達出大部分官員的心聲。

繼而炮轟姜維的,是被稱為「蜀中孔子」的益州集團領袖譙周。

譙周認為,根據當今形勢,蜀漢應走的是周文王那樣休養生息的路線,而不是學習漢高祖在秦末亂世中征戰四方一統天下,否則「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對劉備忠心耿耿的荊州集團軍方代表廖化,也對北伐持完全否定態度……

顯而易見,姜維的北伐事業此時已成為千夫所指之事,姜維的政治前途也已經岌岌可危。

然而,姜維必須將北伐進行到底!

姜維的軟肋,在於先天不足的曹魏降將身份。

在曹魏籍籍無名,到蜀國一步登天,姜維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躥升成蜀國政治軍事明星,達到了許多將領出生入死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這必然引起眾人的嫉妒和猜疑。

但因有諸葛亮這棵大樹在,別人自然投鼠忌器。

諸葛亮死後,雖然沒有證據直接表明姜維因降將身份而被另眼相看,但是費禕之死陡然放大了姜維的降將身份,將他推到了政治的風口浪尖—因為費禕是被曹魏降人郭循在宴會上手刃的。

將每個棄暗投明的曹魏降人都視為潛在刺客固然可笑,但郭循的確與姜維多少有點干係。

姜維第五次北伐時進擊西平,雖未攻克城池,卻抓獲了魏國中郎將郭循。

郭循韜光養晦,做足表面文章,得到重用官拜左將軍,得以參加各種軍事會議和宴會,於是打算尋機刺殺劉禪。

由於劉禪的侍衛嚴防死守,郭循找不到機會下手,便退而求其次,除掉了費禕。

郭循刺殺費禕後,是否被生擒並遭嚴刑拷打逼問幕後指使者,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姜維對郭循有舉薦之勞,且姜維北伐被費禕壓制路人皆知,所以,同為曹魏降將,姜維與刺客之間,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令人浮想聯翩。

這一點,曾與姜維共事的陳壽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將姜維的北伐動機歸結為四個字:「羈旅託國。

」意即姜維由於出身魏國而託身蜀國,所以時時謹小慎微,唯恐有朝一日被蜀國清算。

而蜀國政壇,當時也確實傳出了不和諧之音。

孫盛就指責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忠孝義節智勇無一也,是「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

這雖是一家之言,卻也不無道理。

所以姜維雖然表面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夾緊尾巴做人。

也正因此,姜維這個被諸葛亮以軍國大事相托的羈旅之人,唯有粉身碎骨死而後已,才能證明自己千真萬確出身曹營心在漢!

如果說以上幹部們對姜維的攻訐屬於明槍的話,那麼來自宮廷的讒言和冷遇無異於暗箭。

宦官黃皓趁姜維常年征伐在外,竊弄機柄,暗中攛掇劉禪廢黜姜維。

姜維從劉禪忽冷忽熱的態度中意識到大事不好,決定先發制人,啟奏劉禪,勸其將專權恣肆的黃皓幹掉。

但劉禪一屁股坐在黃皓這邊,小罵大幫忙道:「黃皓僅是個供驅使的小卒罷了,董允在世時對他恨得咬牙切齒,我常常以此為憾,你又何必跟黃皓過不去呢?」劉禪的回護穩定了黃皓的位置,卻加深了姜維的危機感,令他後悔萬分,「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劉禪後來也覺得自己過於偏袒黃皓,便詔令黃皓找姜維檢討錯誤並保證永不再犯。

姜維哪敢接受,一個勁兒請求黃皓轉告劉禪,為了解決部隊的軍糧問題,自己馬上率部到「沓中種麥」。

作為堂堂正正的諸葛亮的政治軍事繼承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死後被解剖發現膽大如斗的姜維,此時竟然被嚇得「危懼,不復還成都」,藉口到邊境種糧「以避內逼」,足見姜維內心的恐懼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姜維雖然最終成為蜀漢政壇的中流砥柱,但在36年的北伐生涯中,波譎雲詭的蜀國政壇始終令他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曹魏降將這條不光明的政治尾巴始終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避禍自保是人類的天性,所以姜維唯有生命不息、北伐不止,以飛蛾撲火的悲壯精神對曹魏實施外科手術般的打擊。

當然,同時,他也親手將蜀國這輛早已不堪重負的破舊戰車推向覆滅的深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的英雄人物,夢三國的後期人物英雄

蔣琬 第一位介紹的,是諸葛亮遺命中指定的治國繼承人蔣琬。諸葛亮連年用兵,但蔣琬總能夠足食足兵地供給諸葛亮的需要。難怪諸葛亮每與人語,便稱讚道;「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病重時,諸葛亮...

蜀漢為何在三個月內就滅亡?

諸葛亮七年內五次大舉伐魏,未竟其功,兵疲民困。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基本停止大規模戰爭,休士養民。不過,姜維掌權後,又開始大舉北伐。

若非此人,劉禪必一統三國 蜀漢滅亡竟是因為他

在三國鼎立之時,後期的蜀國風雨飄搖,丞相諸葛亮為國事鞠躬盡瘁,終於還是抱憾而終,於是將重擔託付給了一乾重臣,而姜維就是其中一個。誰料其他幾個重臣相繼離世後,大權落在了姜維身上,最後因為姜維犯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