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被後人污了2000多年,「樂不思蜀」其實另有深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樂不思蜀」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應該有所耳聞。

蜀漢後主劉禪被俘後在洛陽覲見曹魏的當權者司馬昭。

期間,司馬昭故意讓人演出蜀地的舞蹈,並問他「頗思蜀否」,他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由此,「樂不思蜀」便成為了千古笑柄,成為了劉禪昏聵無能的一大證據。

除了「樂不思蜀」,和劉禪有關的還有一個成語「扶不起的阿斗」,更是經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於是,一千多年來,劉禪在人們心目中就成為了庸主的典型,永世不得翻身。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或許,在充滿著詭計與狡詐的三國鬥爭形勢與複雜環境之下,低調與裝傻,未必不是一種策略和手段。

「樂不思蜀」或許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體現。


那麼,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嗎?我們今天就來細細分析一下。

劉禪(207-271)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劉備的長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

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

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

劉禪有容忍的雅量

作為一國之君,手握無上的權力,能夠有容忍的雅量本就十分不易。

說劉禪有容忍的雅量,是有足夠的依據的。

首先,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呼,劉禪即位後「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朝政治運行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可諸葛亮仍以劉禪沒有從政閱歷、缺乏治國經驗為由,緊握大權不撒手。

(圖)《出師表》

舉一個例子,孔明先生的千古名文《前出師表》大家想必都學過,諸葛亮帶兵外出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郭攸之、費禕、董允主管朝政,一來輔佐天子,二來其實就是替自己代管朝政。

可見,此時孔明對劉禪的從政能力根本不放心,或者說即便放心了,他也不想放權,仍希望朝廷按照自己的預想來運轉,這等於說是架空了劉禪。

而在軍權的安排上,孔明以向寵統領宿衛親兵,實際上就是「監管」劉禪,這毫無疑問是權臣擅權的表現。

而且在《前出師表》中,孔明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猶如一個嚴父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而劉禪的反應呢?一切按照相父說的來。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樣是面對強勢的權臣,漢獻帝對曹操是什麼態度,而劉禪對孔明又是什麼態度。


其次,劉禪對諸葛亮治國方略,不僅不拆台,反而默默地做補台工作。

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並不同意,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他維持了領導班子的內部和諧,避免了統治階層的內鬥,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國家和百姓。

由此可見,劉禪絕對是一個心胸大度的政治家,這豈是昏聵之主所能企及的?

其實,劉禪對孔明並非沒有不滿,只不過他是時時以大局為重,故而竭力團結孔明,從而保證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孔明死後,中書郎向沖等人奏請後主劉禪為其立廟,但被劉禪拒絕。

最後直到景耀六年(263年),劉禪才下詔為孔明立廟,而且還不是在首都成都,而是在沔陽,此時距離孔明去世,已經過去了29年。

由此可見,劉禪與孔明之間,不是沒有矛盾。

但對比一下為萬曆皇帝辛辛苦苦輔政十年、嘔心瀝血的張居正,死後立即遭到反攻倒算,劉禪雖然沒有做到海納百川,卻輕易不對大臣動刀,而是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這點非常難得。

(圖)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另有深意

說到「樂不思蜀」,我們先來說說蜀漢的滅亡。

當鄧艾率領魏軍兵圍成都時,劉禪心裡很清楚:若是抵抗,將士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可能招致曹魏屠城,使百姓跟著遭殃。

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獻城投降。

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雖然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屈膝降敵的罵名,卻保全了成都乃至蜀漢百姓的性命財產無憂。

雖然在蜀漢看來,降敵即是亡國。

但在當時蜀漢衰亡已是不可避免之時,能夠保證百姓不受刀兵之苦,無論如何應該算一件好事。

換個角度看,劉禪的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此時此刻,以國人現實利益為重,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那種為一己私利、不顧將士死活、鼓動百姓賣命的做法,雖然不是沒有人做過,但究竟做得值不值,的確值得商榷(小編雖這麼說,但絕不是主張投降,更不是投降派,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的故事,韓信為謀大業不懼「胯下之辱」的故事,無不都說明了特殊時期特殊做法的必要性)。

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包括蜀漢官吏、百姓的性命在內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是否也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呢?《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就認為,劉禪的「樂不思蜀」,實際上是犧牲了自己,但卻保全了一大批降臣的命,這一表演與其父劉備在「煮酒論英雄」中的表現如出一轍。

如果時刻想要表現自己、體現自己的能力,他能否逃得過猜忌心重、殺人如麻的司馬氏的屠刀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圖)葉雄三國人物圖譜,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

被後世誤解何其深也

劉禪從登基到降魏,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

其實,孔明早在234年就去世了。

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皇帝,這恐怕就不能歸結為諸葛亮的輔佐之功了。

那麼,當時的人們是怎麼評價他的呢?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這個「敏」字說明劉禪並非愚蠢之人。

《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則能與強魏抗衡。

在識人用人問題上,劉禪也顯示了自己的智慧。

如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

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丞相,以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漢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局。

由於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中國傳統歷史觀「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氛圍中,人們似乎認為只有取得一番偉業或者事業不成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英雄。

所以似劉禪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得到肯定與讚美。

於是乎,「樂不思蜀」的帽子就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也時常有人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其被後世誤解何其深也!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能夠透過紛紛擾擾的現象,看到一個真實的劉禪。

他的所作所為,或許稱不上是一位大有作為的明君,也算不得是什麼英雄之主,但他絕對不是一個低智無能的昏聵之主。

顯然,用我們以往的歷史經驗來評價和概括劉禪的一生,可能是不適當、不準確的。

「樂不思蜀」的背後,有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的大智慧!

*作者:林森,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實歷史中的阿斗,其實他心中自有計量

誰都聽說過「樂不思蜀」,劉禪的愚笨讓人覺得他不是一個好君主好皇帝,不能擔當大任。可是劉禪真的愚笨嗎?他的樂不思蜀正是因為想回蜀國而對司馬昭做出的假象,在諸葛亮去世後他也安安穩穩地做了29年皇帝。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

三國疑案:劉禪當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

揭秘:三國蜀漢後主劉禪是被害死的?

往往說起劉禪,就會直指他是個平庸昏聵、碌碌無為的君主,甚至還因為他,留下了一個「樂不思蜀」的典故。那麼這個劉禪真的是個亡國之君嗎?最後劉禪怎麼死的呢?是自然死亡還是被害呢?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