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不能統一中國,劉邦和劉秀卻可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後世知名度而言,蜀漢先主、昭烈帝劉備,比之兩位各開創兩百年帝業的偉大皇帝,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可說是有過之無不及。

可是論生平基業,劉備就遠不能和兩位英雄先祖相提並論了。

兩漢十三州,劉備最鼎盛時只有益州加上荊州一部分,取漢中時已讓出荊南;等到自己稱帝時,更已損失關羽軍團,僅剩益州一州。

而此時曹魏占據中原九個州,東吳也占據交州全部、揚州荊州的絕大部地區。

蜀漢和東吳兩國只是從後世版圖上看著地盤似乎不小,其實以當時戶口和開發度而言,國力加起來也不過相當於曹魏一半多。

所以後來諸葛亮北伐,才真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可以嘆息一句:一礦打九礦,丞相盡力了。

因此,若非要強行說劉備此生已是圓滿成功,既是罔顧基本歷史常識,更是對劉備也包括諸葛亮奮鬥一生的志向的極大貶低。

當真以為劉備多少次出生入死苦戰搏殺,竟不是為匡扶漢室中興漢統,繼高祖和世祖事業,而僅僅是占著一個邊遠州部,自封一個名為「皇帝」實為益州州長的存在,建立了相當於曹操九分之一、孫策孫權兄弟三分之一的基業,就心滿意足,覺得此生很成功麼?恐怕這才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劉備:

千百年來,對劉備輾轉苦戰一生,也得到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傑出人才相助,卻不能和劉邦、劉秀那樣,掃滅群雄一統天下,反而侷促於西蜀一地。

多少後世之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流行的觀點,或是怪曹操起家條件太強,天生二代,又有曹氏和夏侯氏宗族鼎立支持;或是怪孫權太壞,原本身為盟友卻在關鍵時刻反水一擊;

或怪劉備運氣太差,比不上老祖宗劉邦的天命加身,幾次大敗卻都能如有神助,死裡逃生。

更有甚者,便怪到諸葛亮和關羽頭上,認為他們不善打仗,謀略不精,比不得韓信張良。

其實,這幾種論調都不免失之片面。

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劉備自身去找原因。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 ——陳壽《三國志》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寫完劉備的傳記,評價他性情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高祖劉邦之風。

只是「機權幹略「、也就是個人才幹不如對手曹操,因此所建立的基業也就不如曹操大。

陳壽口中的「機權幹略「,不僅僅是會打仗、會用人,歸根結底,還是作為君主的能力舉措,格局氣宇,戰略眼光,劉備比之劉邦、劉秀,確有重大缺失。

劉邦被項羽勒令遷居漢中,裁軍至三萬;短短一年後就統帥五諸侯,號稱五十六萬大軍,從西蜀之僻速推到東海之濱,攻陷楚都彭城;

劉秀孤身一人被劉玄派到河北去招(song)撫(si),談笑間無數英傑志士不斷來投,短短半年多就招得數十萬大軍,僅僅三年就入主洛陽成就帝業,二分天下有其一;

這樣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三國類戰略遊戲所難以模擬的,所以政治聲譽的意義也往往被很多三國愛好者所忽略,以為爭天下僅僅就是如遊戲所展現的那樣,招賢才良將、練精兵重屯田,一個個州郡、一個個諸侯攻略過去。

劉邦之所以可以做到這樣的奇蹟,那是因為他以兩萬偏師孤軍破武關,一人一軍之力便蕩平了幾百年世人眼中難攻不落的秦國本土;讓秦朝想縮回去為關中國而不可得;因此 是無可爭議的反秦聯軍第二號功臣,項羽鴻門宴上權衡利弊,非但不能殺之,還要封其為漢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劉秀之所以可以做到這樣的奇蹟,那是因為他在昆陽之戰,呼風喚雨,天降隕石,以七千敢死之士聚殲四十二萬政府軍精銳,一戰摧毀一個大一統帝國,創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軍事奇蹟,是無可爭議的推翻王莽首功之人,更始帝劉玄同樣不敢殺也不能殺,哪怕害死其兄長後,也要封劉秀為蕭王,以示安撫。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

以史為鑑,從高祖劉邦、世祖劉秀這有漢二祖的帝業生涯,就可充分看出政治聲譽對成就大業的決定性意義。

同樣,劉備早年兵馬不過數千,屢戰屢敗,四處流浪。

曹操袁紹劉表孫權這些大諸侯卻無不隆而重之,以禮相待,不敢貿然吞併其部屬,而讓他成為半獨立的附庸客將,

正是因為劉備巨大的政治聲譽號召力,是漢室宗親的傑出代表,漢室復興勢力的一面大旗。

正如劉備自詡:【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

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漢丞相、魏武王曹操

因此,不但千古奇才諸葛亮,放棄劉表而跟從他這個一縣之主,萬人敵勇將關羽張飛對他不離不棄。

就連陳群這種世家大族的代表,陳登這種地方豪族的梟雄,田豫、牽招這種邊地大族的人傑,在三國時代都算得第一等人才,無不與劉備結好相惜,雖然最後都因家族利益棄之而投曹魏,但亦終生對其稱譽而不出惡言。

因此,魯肅才會力主將南郡給劉備,正是對他這個反曹英雄抱有充分期望,期待他揮軍襄樊,分擔東吳攻取淮南的阻力。

可劉備卻應劉璋邀請去益州了。

劉璋本以為劉備是漢室宗親中的英雄,指望依靠他為北方屏障,攻取漢中對付張魯和曹操,豈料劉備卻私下聯合其部屬張松、法正等人,反而謀劃侵吞其領地。

益州牧:劉璋

劉備與劉璋大戰持續將近三年,才算是初步平定益州,代價是曹操在此期間平定雍涼,並準備進入漢中;若非劉璋開門揖盜,劉備單憑自己軍力突破三峽,逆流取巴蜀又要多耗時多久?

以得南郡也好,入益州也罷,這都是劉備之前巨大的政治聲譽和號召力的才能換得的便利

劉備之前以劉璋同為漢室宗親,不惜「披髮入山」為要挾阻止了東吳取蜀計劃,豈知反而是自己取了益州,先稱大司馬、後更直接自封漢中王,將孫權這個「車騎將軍」又置於反曹聯盟之何地?孫權因之大罵「滑虜乃敢挾詐」,先舉兵爭荊南三郡,再不惜向曹操稱臣而攻江陵、殺關羽;

張魯在丟失漢中後,劉備遣黃權接其入蜀時,亦表示「寧做曹公奴,不為劉備座上客」。

其在漢中數十年經營、五斗米教眾的巨大影響力亦從此棄劉備而歸曹魏。

漢中太守:張魯

這亦是劉備取巴蜀、自稱王,相當程度上毀卻之前的政治聲譽,從「欲與大信與天下」的興漢義士淪為汲汲於一州一郡實利的割據軍閥後,示天下之不廣,割邊地而自王,所不可避免的沉重代價。

正如劉備自己也知道的:「今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奈何?

可以說劉備不能成就高祖世祖之正統帝王業,僅僅作為一個割據政權的君主載入史冊,固然是他本身才具不能及、時勢與秦末、西漢末迥異,但亦是從他背信棄義,攻擊劉璋奪其基業那一刻起,就最後註定了的。

此後英雄輾轉大半生,臨到老來卻非要割據邊域,過把稱孤道寡的癮,處虛名而害實利,再看不到匡復漢室、澄清宇內的胸懷和志向,格局、器度已逐漸昭然於天下。

因此被當時真正忠於漢朝的忠臣義士們,當做和孫權、袁紹袁術並無本質不同的割據軍閥。

甚至連累到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也被大多數魏國官民視為攻掠邊郡的蜀寇,隆中對時暢向「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的場面如在夢中,也就理所當然了。

因此如果細談劉備功敗垂成的理由,諸葛亮或其他人恐怕實在不能替主公背鍋,只怕還是他自己的責任更多更大些。

歸根結底,輸在了政治

直到夷陵之戰後,白帝城託孤時,劉備真心實意的讓諸葛亮自取蜀漢江山,方才是經歷慘敗後,悔過反省,痛定思痛,擯棄個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懷的高義之舉。


所以上文評價了劉備稱王的不妥,但亦不得不為白帝城託孤大大的寫個贊字,如此方是「示天下為公」,非為劉氏一姓產業。

【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陳壽《三國志》

這一幕成為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之人熱淚盈眶,並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劉備本人的歷史評價,讓他獲得了遠高於其本身功業的身後之譽和歷史地位,確實是名至實歸的。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狐狸會每天給你發送歷史方面的相關好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趣說三國:劉備占蜀地漢中,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劉邦,也是劉備的祖先吧,身份地位很低,可是就這麼一個人統一樂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劉備也想學高祖一樣,雖然身份不高,可是擁有一個顆不安分的心,一直想匡扶漢室。不過劉備輾轉了一二十年,終於在諸葛...

帝國全傳:諸葛亮(一)

(一):躬耕南陽東漢末年的荊州是個好地方。相比於烽火狼煙的北方,劉表在這裡開創了亂世當中的治世,宛若綠洲中的沙漠,從北方而來的徐庶,司馬徽經常和本地的名士龐統在一起對酒當歌,就像千里之外中原的月...

荊州未失之前,劉備可為天下第一雄主乎?

建安十七年,張松暗助劉備入川之事敗露,劉備與劉璋正式反目。劉璋派張任、吳懿,張苞等將在涪城進攻劉備,可都被一一擊敗,此時劉備軍力益強,分遣手下拿下各個縣城,和諸葛亮等人合圍成都,令李恢說服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