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意忘形的昏招害死了關羽,蜀漢自此之後失去了統一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被黃忠所殺。

而後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劉備聽說後說:「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曹操到漢中之後,劉備斂眾拒險,黃忠、趙雲又在漢水截取曹軍糧草,曹軍奔走逃亡的越來越多,不得已退軍。

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占領上庸。

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劉備奪取漢中,勢力步入鼎盛期後,志得意滿時在政治上一大昏招,卻直接導致了天下英雄對他大失所望,原來的盟友孫權更直接投入曹魏陣營,反水夾攻。

因此關羽軍團覆滅,荊州三郡丟失,劉備復仇大軍又慘敗於夷陵,前後折損兵馬十萬,大將重臣和軍中骨幹無數,桃園夢斷,白帝啼血,飲恨抱憾而終。

在漢中之戰,劉備斬殺曹操西部軍團總指揮夏侯淵,進而苦戰相持,終於迫使曹操主力撤退,得到戰略要地漢中郡。

之後他又派遣孟達、劉封東進,奪取上庸郡。

此時他已經占據了益州的全部地區,以及荊州最重要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關羽也奉命準備北伐襄樊,和宛城一帶以侯音為首的反曹勢力相呼應。

這時候的劉備勢力,也從荊州時代的「進退狼跋」,壯大到「翻然翱翔、不可複製」,達到了實力最巔峰時期。

因為益州雖然只是一州,但受漢末戰亂破壞損害遠小於北方各州,不但地域遼闊,同時戶口眾多,其麾下兵馬總計不下十五萬人。

(關羽軍野戰精銳3萬、荊州地方留守軍2-3萬;益州軍野戰精銳6萬、地方留守軍3萬;)可動員兵馬超過二十萬人。

季漢昭烈帝:劉備

而政治方面,相比於徐州屠城、官渡殺俘,行事暴烈的曹操,倡導「興復漢室"大義、一向仁義對待百姓的劉備,更占據了絕對上風。

劉備早年屢戰屢敗,兵馬不過數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這些諸侯卻無不以禮相待,隆而重之,以其為附庸客將,而不能貿然吞併;正是因為其巨大的政治聲譽和號召力,是漢室宗親的傑出代表,反曹興漢勢力的一面大旗。

是以千古奇才的諸葛亮棄劉表而跟從他這個一縣之主,萬人敵勇將關羽張飛對其不離不棄。

劉備自己也對此頗為自詡:「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

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然而,就在此時,劉備的一大昏招,卻直接導致了天下英雄對他大失所望,原來的盟友孫權更直接投入曹魏陣營,反水夾攻。

因此關羽軍團覆滅,荊州三郡丟失,劉備復仇大軍又慘敗於夷陵,前後折損兵馬十萬,大將重臣和軍中骨幹無數,桃園夢斷,白帝啼血,飲恨抱憾而終。

而短短几年,蜀漢無論地盤、兵力、人才都銳減到此前一半,雖有諸葛亮絕世之才力挽狂瀾,嘔心瀝血保住一方基業,終究無力回天。

這個昏招,就是劉備勢力鼎盛時的一大標誌:自稱漢中王。

此舉實為居虛名而害實利,過早暴露了自己的雄心或者說直接說野心,反而向天下人昭示了自己器局的不廣闊。

同樣在1000多年之後朱元璋反其道而行,採用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終成帝業。

在西漢和東漢王朝,確實是白馬之盟,「非劉不王」,但從不是後世一些人誤解的「劉皆可王」,包括諸葛亮在內,無數忠臣義士維護的是四百年煌煌大漢的法統,而絕不是劉邦子孫一家一姓坐江山的私利。

漢朝封王是有嚴格限制的,要麼是皇帝的親生皇子,要麼是諸侯王嫡子,諸侯王其餘兒子除非是皇帝特別加恩封王(齊悼惠王各子、梁孝王各子等特例),通常亦只能封侯。

這就是大漢之所以為大漢,絕不似後世滿清。

皇子和諸侯王之外的皇室宗親,從來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天潢貴胄,也和尋常士人一樣的為官入仕,立功封侯,仕宦時亦無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

以劉備西漢景帝子後裔的遠支宗親身份,就算在東漢王朝立下伊尹、霍光之類匡扶社稷的大功,也就是拜大將軍,攝行國政、封侯,而絕無封王之理;若如劉備此時這般,才剛剛占有一個益州加荊州三個郡,就自己稱王,那之前據有一州多年的劉表劉璋們早就可以自稱為王了。

但他們從來就沒這個膽子,那真是自絕於漢廷,自絕於天下士人,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而比之劉秀當年稱皇帝,是入據洛陽,麾下數十萬大軍,得河北河南各州,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前提,而且他本身就是更始帝封的蕭王,從王為帝只進一階。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

劉備想成就帝業的合法渠道,同樣比照劉秀例,在曹魏顛覆漢朝已成事實的前提下,克復長安、洛陽這兩京之一,據有天下其半時,方可自立社稷。

在那之前,當然是示天下器局之不廣,令仁人志士大失所望。

換言之,漢獻帝劉協禪讓曹丕之前,若劉備能攻滅曹操,一統河山,那麼他可比照周公例,為天子尚父執政,或可以匡扶社稷功,特封為王,天下人皆能服膺。

這樣劉備的歷史地位將極其崇高,足可比擬元聖周公。

可若自立為帝,傳及子孫,仍不免遭史書後人詬病。

平心而論,若能為千載不易之聖賢,又何必定要汲汲於一朝之帝皇?而在劉協禪讓曹丕之後,從漢朝角度等於自棄宗廟,放棄漢靈帝這支的權益,天子失國,如孺子嬰了。

此後劉備若能攻滅曹魏,一統河山,當可比照漢世祖光武帝劉秀例,稱帝自為,三興漢統,名垂青史。

《漢中王勸進表》里,大概是劉備集團諸人自己也覺難以自圓其說,居然舉「河西諸將推舉竇融為元帥」這種例子為先例,其實已是不值一哂。

竇融當初不過是被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向劉秀輸誠後被封授涼州牧,和劉備自封諸侯王,甚至急哄哄地把大半個益州的五個郡國都劃為漢中王的私人封地,(「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是一回事麼?東漢幾曾有過領地如此龐大的諸侯王?讀史至此,頗有拿錯劇本之感,舉出竇融自封大將軍這種先例作為稱王依據的,本來該是向來名不正言不順、靠攻殺朝廷官吏立國開基的孫策孫權們才對。

有論者認為劉備急於稱王,是為給屬下有功之臣升職封爵,又為安置馬超等降順前諸侯,這也是對兩漢時期政治體制的誤解。

自漢武推恩令之後,諸侯王權勢是遠不及中樞執政大臣的,一如霍光攝政時,漢武帝子孫們無不戰戰兢兢,而向權臣俯首。

至於東漢諸侯王,連在自己的封國都不能做主,中樞調派的國相才掌控封國實權;更不用說涉及中樞的軍政和監察大權了。

劉備稱王后,封馬超左將軍、關羽前將軍等,這些給屬下升職封爵的合法性依據,正是他同時自稱為大司馬「董齊六軍」,兼領司隸校尉和豫、荊、益三州州牧,然後才能去攝行軍政大權。

這些根本不是任何諸侯王能有的權利。

何況此時馬超合法身份,偏將軍、都亭侯而已,本就低於劉備的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不過和關羽的偏將軍、漢壽亭侯相當;又有什麼難安置的?

而此時諸雄自封職位,馬超是征西將軍領并州牧(自稱),孫權是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劉備表),劉備是大司馬、司隸校尉(劉璋表)、益州牧(劉璋讓)、荊州牧(孫權表),曹操稱魏王,劉備罵他是叛逆而討伐,結果自己也不顧朝廷法度和體制稱王,正是自甘居於和曹操一類的反逆了。

那麼同為叛逆,世家大族從自己家族長遠考慮,大可投靠占據天下九州的曹操,又何必投只有邊地一個半州的劉備?何況對「反曹聯盟」(如果認為其還存在、還需要繼續維繫的話)來說,是馬超重要,還是占據江東交州和荊南的孫權重要?孫權如果不和劉備翻臉,真心承認了他所謂「漢中王」的合法性,豈不等同於自認是劉備這個叛王的下屬和臣子了?江東各郡原本就遍布帶路黨,首腦就是張昭這個託孤重臣,孫權長期無力清算。

孫權繼續和劉備合作下去,此後江東士人更要一心北向投曹了。

與其如此,孫權還不如選擇反水,最後用關羽首級換了正式合法的加官晉爵。

曹操控制的漢朝朝廷,封孫權驃騎將軍、南昌侯、荊州牧職位,也就是說曹操在有生之年,放棄了統一中國的企圖,承認了孫權割據江南的事實,一勞永逸解決了孫權多年來的統治合法性困擾(孫權此前合法身份,只是個雜號將軍、會稽太守),江東大族人人滿意。

孫權

正因曹操明目張胆破壞漢制,所以天下皆知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這才是劉備一直高舉保漢大旗的立身之本。

換言之,兩漢四百年法統才是劉備背後的最巨大政治優勢,因此哪怕只有一縣之地時,曹操仍視其為頭號大敵、不敢輕忽。

劉備僅有一州加三郡時,自封為王,就是自棄合法性,把自己的格局降低為一個曹孫二袁式的割據軍閥了,那麼既然連劉備放下了忠於朝廷的執念,那麼同樣是反逆和軍閥,大家為何不投明顯勢大、占據中原九州的曹操?孫權不就是個好例子?許都朝廷雖然是個牌位,卻是東漢二百年王朝正統延續,在曹操尚且沒把它徹底丟棄之前,劉備與之決裂實在操之過急。

是以為此時劉備計,開大司馬府,自稱錄尚書事,麾下安排馬超這個「征西將軍」,給關張們前後左右四方將軍職位,完全足以酬功了;大司馬錄尚書事可比照霍光例,攝行舉國軍政大權,也完全可以威福自主了。

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稱王麼?所以劉備輸在格局上,輸在不能隱忍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