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你們全都冤枉我,我才是曹操理想的最後守護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
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四月二十五日,廣元,昭化古城。
道士興致勃勃,做起了嚮導,「昭化古城,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四面環山,三面臨水。
尤其是嘉陵江水在此洄瀾,太極天成,乃我道家天造地設之寶。
」
員外哈哈一笑,「你們道家弄玄,也就只好做個隱逸清修,與世無爭。
」
書生搖了搖頭,「倒也不盡然,三國時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就是打著道家玄學的旗幟,不過鮮為人知罷了。
」
道士頓時來了興趣,「我們道家也有改革家,秀才,你快說,是誰?」
書生眨了眨眼睛,「打死你也想不出來,這位改革家,姓曹名爽,打著改制的旗幟,其實是曹操政治理想的守護者。
」
道士有點聽懵了,回過神時,氣不打一處來,「曹爽!你是說三國里那個拿著一把好牌,卻被司馬懿略施小計騙過,最後輸得一敗塗地的豬頭蠢蛋?秀才,你確定不是搞笑?那個酒囊飯袋是改革家?」
書生輕搖摺扇,「這又是三國演義的流毒,掩蓋了曹爽的真實面目。
曹爽,其實是曹操政治理想的維護者,他領導的正始改制,也是曹操治國理念支持者的最後一次反擊。
可惜,曹操志大才疏,不能審時度勢,把握節奏。
高平陵之變後,又對政敵司馬懿過於輕信,自願投子認輸,結果不但身死名廢,三族被屠,還搭上了曹魏政權的命運。
高平陵政變之後,三馬食槽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
員外搖起了團扇,「駑馬戀棧豆,安得富家翁!高平陵之變,曹爽把絕對優勢拱手讓人,又怎能不敗?」
書生搖了搖頭,「不過是權力鬥爭失敗,沒有話語權罷了。
高平陵之變,其實是極端敵視曹魏政權的世家大族代表人物司馬懿,在曹魏皇權政治基礎削弱和親皇室勢力衰微之際,利用世家大族對曹魏政權的不滿,進行了一場成功的奪權篡國活動。
追根溯源,當然是曹操的法家治國理念與世家大族的長期矛盾,而直接誘因,則是曹爽做輔政大臣後,推行正始改制,剝奪世家大族權益,必然激化矛盾,引起世族反彈,而司馬懿正是世家大族的代言人。
曹爽也是命苦,坐上了原本不屬於他的託孤輔政大臣之位,不得不代表曹魏皇室與世族利益代表司馬懿打擂台。
」
道士快言快語,抓住了關鍵,「曹爽坐上了不屬於他的位置,那託孤大臣原本是誰呢?」
書生輕輕吐了一口氣,「這個位置原本是燕王曹宇。
公元238年,司馬懿在遼東鏖戰的時候,曹睿得了重病,他雖然已經三十餘歲,而且有極多的女人供他快樂,但最後竟然沒有一個親生兒子繼承帝位。
曹睿並不是沒有親生兒子,而是三個親生的兒子都夭折,被迫乞養了兒子曹芳,曹睿去世的時候,曹芳僅僅八虛歲。
八歲的小朋友當然不能處理國政,所以曹睿就要選擇託孤大臣。
公元239年正月,明帝病重,準備讓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
這份輔政大臣名單里只有五名曹氏親貴,並沒有司馬懿。
這不符合慣例,曹丕做了皇帝,就一直打壓宗室,重用外臣,曹叡也是有樣學樣。
曹休曹真謝世之後,沒有一個宗室出外領軍,曹家將出現了九年的斷檔,軍事指揮權被司馬懿、滿寵等外姓大臣掌握。
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估計有點害怕自己死了,小皇帝鎮不住外姓統兵大將,好歹算是想起了重用宗族,重建曹家將,把槍桿子抓在自家人手裡。
然而曹睿的秘書劉放、孫資與司馬懿是老鄉,又與五個輔政大臣中的三個有矛盾,趁著曹睿病得神志不清,連哄帶騙讓曹睿修改了名單,把司馬懿添了進去。
當然,曹叡也可能考慮更多,只讓宗室輔政,會讓外姓大臣寒了心。
讓司馬懿留在洛陽輔政,既能藉助於他的能力,也便於對他監視控制。
原本內定的大將軍曹宇,是曹操的兒子,也就是曹睿的小叔。
曹睿這個選擇很有道理,曹宇為人恭儉溫和,這種個性非常有利於協調,他的低調也可以避免纂逆。
但是曹宇堅決拒絕接受這個任命,低調的他怕事,託孤大臣當然擁有極大的權力,但也擁有極大的責任和危險,曹宇不願意蹚渾水。
曹睿沒有繼續難為曹宇,他讓劉放、孫資在皇族中推薦另外一個人選。
劉放、孫資曾經得過曹真不少恩惠,和曹真很有感情,就保奏僅以曹爽輔政,又力陳應該讓司馬懿參與進來。
曹爽被封為大將軍,總攝朝政,與司馬懿一起受魏明帝曹睿託孤,輔佐曹芳。
就這樣,由於因緣際會和歷史的黑色幽默,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爽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輔佐下,逐漸壓倒司馬懿為首的士族集團老人政治,開始推行正始改制。
」
員外呵呵一笑,「曹爽手下的有志青年,都有哪些人物?」
書生摺扇輕搖,「曹叡的十年,發生在曹魏政權內部的派別鬥爭,主要圍繞著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司馬懿展開。
曹爽集團的人物,除曹爽兄弟外,主要有夏侯玄、何晏、鄧飈、李勝、丁謐、桓范、畢軌等。
曹爽、夏侯玄出自曹氏、夏侯氏宗族,何晏、畢軌是皇室姻親,丁謐、桓范屬譙沛人,都與曹魏皇室關係密切,鄧颶、李勝則通過何晏、曹爽進入該集團。
因此,他們無疑是一個親曹魏皇室的政治集團,除桓范、畢軌年歲較長外,其餘為年輕人。
司馬懿集團的人物,除司馬懿父子外,主要有司馬孚、盧毓、孫禮、劉放、孫資、高柔、王肅、王觀、傅嘏等,另有一個特殊人物蔣濟。
除傅嘏較年輕外,其餘主要是建安時期人仕的老官僚,多數是曾經受過曹操打擊壓制的河北世族,內心對曹魏政權厭惡反感,一旦親曹魏皇室勢力衰弱,便顯得活躍起來。
」
員外摸了摸下巴,「簡單總結,曹爽集團是保皇派,司馬懿集團是反曹派。
」
書生點了點頭,「兩個集團,在政治思想方面雖較隱晦,但十分重要。
當時有才性論之爭,司馬氏一黨的傅嘏鍾會主張才性同、才性合,即是遵循名教傳統,認為人才的德行與才能一致。
忠於曹氏的李豐、王廣主張才性異、才性離,明顯是受曹操唯才是舉理論的影響,認為人才的德行與才能相分離。
才性同合與才性異離,其實是兩種政治路線之爭,才性是選人的標準,具體講就是組織路線之爭,或者說是人事制度之爭。
曹操時代搞的是唯才是舉,只要對我曹操有用,人品出身統統無所謂。
曹丕時代,採用的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並行,政策向世家大族傾斜,但寒門子弟也還有出頭的機會。
到了曹睿時代,世家大族已經發展成強大的特殊利益集團,對上威脅曹魏宗室,對下欺壓寒門子弟。
曹爽要拉攏寒門子弟一起削弱士族,平衡各階層利益。
而司馬懿出身於世家大族,不能不出來說話。
兩個集團的鬥爭延續了十年,又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239年,曹芳繼位後,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與太尉司馬懿各統精兵三千,共執朝政。
此時,儘管曹爽在宗室身份和權位上還占有一定優勢,如大將軍位在太尉之上,假節鉞權限高於假節等,但已經強烈地感受到司馬懿積久威勢的重壓。
二月,由丁謐策劃,曹羲代作表奏,希望通過明升暗降的辦法,讓司馬懿出任沒有實權的太傅,架空司馬懿,從而多少挽回一些大權旁落的損失。
可司馬懿出任太傅之時,就推薦老同事蔣濟接替他的太尉職位,司馬懿仍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保留了全部軍權,雖然不再錄尚書事,但無疑仍是輔政之一。
出任太傅之後,司馬懿兩次率軍阻擊吳國的進攻,在巡視屯田時他還提拔了鄧艾,興修水利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可見並未架空。
兩人圍繞最高權力進行的第一場較量,以雙方各有所得,且互有退讓而暫時妥協。
稍作休息之後,雙方繼續第二場:曹爽在親曹魏皇室勢力衰落時出任首輔,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培植親信,擴展勢力,建立權威。
於是,夏侯玄、何晏、鄧飈、李勝、丁謐、畢軌等通過各種關係聚合在曹爽周圍。
曹爽以何晏、鄧飈、丁謐為尚書,何晏掌典選舉,掌握了中央行政樞紐;畢軌為司隸校尉,李勝為河南尹,加強了對京師的控制。
同時,又以二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夏侯玄為中護軍,取得了對中軍的控制權。
與曹爽作上述調度同時,司馬懿也不甘示弱,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發揮擅長軍事的優勢。
公元241年,吳軍分三路進攻芍破、樊城和桓中,司馬懿親自率軍討伐。
公元243年,司馬懿又督率諸軍,擊吳將諸葛恪於皖城。
這兩次進兵,都是在眾議反對的情況下勉力成行,其結果增加了司馬懿的威勢。
有鑒於此,曹爽、夏侯玄有樣學樣,在公元244年發動了征伐蜀國的駱谷之役,意在令曹爽建立威名。
但是,從歷次魏蜀戰爭的形勢來看,此舉顯然屬冒險而無成算,結果勞師無功,關中虛耗,曹爽也因此聲譽大損,白白成就了蜀漢費禕的功名。
以上可視作曹爽、司馬懿進行的第二階段較量。
司馬懿兩次取勝,曹爽一場大敗,本已落了下風。
夏侯玄遷任、曹爽率軍西征之時,司馬懿把持朝政,又乘機讓司馬師接替了中護軍職位。
司馬懿擅長統兵,在軍隊中威信極高,他一旦有控制中軍的勢頭,對曹爽集團無疑是個嚴重威脅。
雙方鬥爭進入第三階段:公元245年八月,曹爽毀中壘、中堅營,把兵交給弟弟中領軍曹羲,把中軍的大部分集中控制在自己手中,阻止司馬氏進一步染指。
儘管司馬懿打出先帝舊制的旗號阻止,卻無法擋住曹爽付諸行動。
以爭奪中軍控制權為焦點,曹爽、司馬懿之間的爭鬥逐漸表面化。
曹爽控制中軍以後,又插手司馬懿的命根子帝國西線部隊,以夏侯玄出任征西將軍,掌管雍州、涼州軍事。
雙方矛盾升級,怎麼辦?雖然司馬懿能遙控西線部隊,但皇帝和御林軍都在曹爽手中,不敢翻臉的司馬懿再次裝病。
公元247年五月,司馬懿藉口老伴兒張春華去世,自己過於哀痛,不能上班,堅決要求退休。
這次裝病首先是為了自保,交出權力換一個平安。
其次是投機,如果有機會搞事兒就搞,沒機會就以太傅頭銜退休,這輩子也不失為人生贏家。
至此,曹爽集團似乎取得了勝利,但只是表面的勝利。
」
道士急忙問道,「為何是表面勝利?」
書生瞟了道士一眼,「縱觀鬥爭全局,儘管有矛盾,司馬懿與曹爽的關係並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事上有分歧,但也沒到不能共事的程度。
而且,司馬懿也清楚,不能絕了寒門子弟上進的道路,提拔農民出身的鄧艾就是最好的證據。
雖然司馬懿位高權重,但河內司馬氏並不是世家領袖,當時世家大族的領袖是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
但隨著曹爽正始改制觸動的既得利益者越來越多,圍繞在司馬懿身邊的勢力也就逐漸龐大,反撲時力度也就越大。
曹爽的改革得罪了多少人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正始改制的內容。
概括而言,曹爽改革分三個方面:一是整頓九品官人法,削減地方中正官的權力。
二是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將州郡縣三級官府簡化為州縣兩級,減去郡一級。
三是改革奢侈的服制。
這三項改革全都動了世族利益集團的奶酪,對世族的傷害有多大?
曹爽集團控制著中央尚書台和吏部,而司馬懿集團以老一代名士為主體,在地方上的勢力和影響較大,因此,夏侯玄主張抑制中正官的權限,發揮吏部的作用,表達了曹爽集團伸張勢力的要求。
同樣,並省地方行政機構,精簡吏員,也有利於抑制地方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威。
自漢末設州以來,郡在不斷的析分弱化,此時已無多少重要性,正始改制首次提出撤郡的主張,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
然而,郡不但是行政區劃,在漢末更是士族認同的重要基礎,即所謂郡望。
撤郡,對士族認同來講,無異於釜底抽薪。
直到撤郡以後的唐代,郡望仍流行於士族,可見漢末以來基於舊郡的認同感之頑固。
簡化服飾排場,可以看作是轉變社會風氣,經術傳家的世族強調儒家禮制,常常在禮儀上花費巨大的成本,曹爽集團的夏侯玄、何晏則將道家學說拿出來,宣揚的簡約樸素的復古傾向,以清靜無為的玄學理論作為對抗舊士族儒家禮學的工具。
就上述三點而論,正始改制可稱得上是中古的一大重要改革。
曹爽其實就只忙活一件事,通過改革限制特權階層的膨脹,他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改革九品中正制,恢復唯才是舉的人事制度。
可惜,在三國紛爭、內外不寧的形勢下,曹爽集團進行大規模的改制,受到了太多的杯葛。
因為,既得利益者永遠不會放棄既得利益,改革意味著阻力巨大。
而曹爽職位雖高威望卻不足,他覺得可以通過出兵討伐小國以加強威望,結果求榮反辱,駱谷之戰大敗虧輸,威望掃地,此後更加被動。
曹爽卻不服輸,繼續強推改革,對司馬懿步步緊逼。
曹爽不知道,他的對手不僅僅是一個司馬懿,而是在天下星羅棋布的地方豪門世家大族。
即使沒有司馬懿發動的政變,曹爽的改革也不會成功。
即使曹爽對外攻滅蜀漢,對內把司馬家族殺的雞犬不留,他也還是不會成功。
因為王與馬共天下的世族時代,是未來三百年的主流,是必然趨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庶族寒門翻身,還有待於隋唐科舉制的興起。
曹爽作為曹魏集團寒門庶族法家治國理政思想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在這個時代逆勢而行,註定要被世族打翻在地,然後踩上無數腳。
世族更要在史書上給他留下永不翻身的千秋罵名,冀望這樣的詛咒,能讓後世的改革者對世家大族望而卻步。
所以,曹爽的改革失敗是必然,但曹爽的死是偶然。
」
員外重複了一句,「曹爽改革失敗是必然,這個容易理解。
曹爽之死是偶然,怎麼說?」
書生摺扇輕搖,「曹爽粗疏,被裝出一副老年痴呆的七十老人司馬懿騙過,掉以輕心。
公元249年正月,趁曹爽和他四個擔任御林軍將領的弟弟,出城祭拜魏明帝高平陵的絕好機會,司馬懿以司馬師豢養的三千死士為武力基礎,加上一群老同事的影響力,接管御林軍,發動政變,得到太后詔書,罷黜曹爽。
可皇帝還在曹爽掌控之中,智囊桓范建議曹爽帶著皇帝到許昌,就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那時,只握有洛陽一座孤城的司馬家族將以一隅敵全國。
後人恥笑曹爽的原因,就是他拒絕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反而向只有洛陽一座孤城的司馬懿投降。
那麼,智囊桓范的建議真的可行麼?決策之前,曹爽考慮了整整一夜,他思考什麼呢?無非是他要怎麼帶領那些儀仗隊和文官們,從洛陽郊外行軍三百四十里山路到達許昌?
桓范罵曹爽是豬,因為他以為自己的計劃很有可操作性,但轉移許昌的計策其實危險重重。
手下將士的家屬都在洛陽城中,曹爽隨時都有可能被手下為了保住老婆孩子而刺殺。
帶著皇帝去許昌,談何容易?
雙方麻杆兒打狼,互相害怕。
趁曹爽猶豫不決之際,司馬懿反覆賭咒發誓,表示只免去曹爽官職,以人格擔保他的生命財產安全。
曹爽經過一夜的思考,交出皇帝投降,準備以富豪的身份安度餘生。
他沒想到司馬懿根本就沒有人格,何談擔保?
曹爽對司馬懿客氣這麼多年,司馬懿對他可一點不客氣,毫不猶豫地將曹爽一黨全部夷三族!曹爽之死其實是個偶然,跟著司馬懿一起搞政變的很多世族,也沒想到司馬懿這麼不要臉。
世家大族爭權奪利是常事,但都很要臉面,食言而肥、濫殺無辜這種事一般做不出來,所以曹爽交權會那麼痛快。
但司馬懿真做得出來,他殺了曹爽三族,讓很多跟他一起搞政變的世族始料未及。
太尉蔣濟是三朝元老,政變中的二號人物,對司馬懿的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他對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深刻用心缺乏認識,以為只是簡單的政爭,對曹爽免官就夠了。
蔣濟在政變後力主保留曹真之祀,不必對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大加殺戮。
司馬懿盡誅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夷及三族,暴露了奪權篡國的野心時,蔣濟無力阻止,只好辭讓爵邑,以區別於司馬氏,不久病死。
蔣濟算是活生生地鬱悶死了,不僅僅因為他失信於曹爽,還有他對曹魏國祚的憂慮和對自身行為的追悔。
但無論如何,曹爽拱手交權,三族被屠,魏國朝政盡數落入司馬氏之手。
曹爽集團的二號人物,征西將軍夏侯玄交出兵權,接受詔命回到京師,司馬懿暫時放過了他。
夏侯玄入朝任大鴻臚,不久徙太常,鬱郁不得志。
司馬懿去世後,許允對夏侯玄說:這下沒有可以憂慮的了!夏侯玄卻是明白人,嘆息道:老許啊,你怎麼看不清時事呢?司馬懿尚且能夠以世代交情善待我,而司馬師、司馬昭卻是不會容忍我的。
夏侯玄的預感沒錯,三年後,他在東市被處斬,臨斬時,仍然神色不變,舉動自若,從容受刑,時年四十六歲。
」
道士一拍大腿,「司馬師為什麼一定不肯放過夏侯玄呢?」
書生摺扇一收,「明日再說······」
——————————————————
您喜歡我們欄目推出的哪位英雄人物呢?
或者您希望我們為你帶來與哪位英雄人物的精彩對話呢?
關注我們並且在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將仔細聆聽您的聲音。
曹爽架空司馬懿權力多年,為何司馬懿仍能發動政變?
曹爽架空司馬懿權力多年,為何司馬懿仍能發動政變?原來司馬懿一直在等一個機會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當時的的輔政大臣(姑且稱為輔政大臣)就是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從曹操時期就跟著...
兩個小人弄權,最終讓司馬懿看到了皇權的影子
大江始於點滴,高山起於微末。許多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同樣在毫不起眼的地方打開閘門。司馬政權代替曹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一個巨大話題。那麼司馬政權替代曹魏最關鍵的開端在哪裡呢?
高平陵政變後,曹操養子力挺司馬懿,卻為何難逃一死
公元249年,曹魏政權迎來了它的寒冬,蟄伏了十年之久的司馬懿突然發難,趁著皇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前往高平陵掃墓的機會,他一舉發動叛亂,將長期壓制自己的曹爽掀翻在地。司馬家族從此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高平陵之變的兩個關鍵人物:一位是當朝太后,一位是四朝元老
高平陵之變實際上是司馬懿絕地反擊的一場政治大冒險:魏明帝曹叡臨終以幼子曹芳託付給兩位託孤大臣,一位是曹真之子大將軍曹爽,一位是太尉司馬懿。兩人以曹爽為主,但司馬懿歷經四朝,執掌軍權良久,所以朝中...
魏文帝曹丕VS魏明帝曹叡,誰更出色?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合稱「三祖」。這祖父孫三人,毫無疑問,曹操是最出色的。那麼,曹丕曹叡父子,孰優孰劣呢?本文就對這父子二人做個詳細的對比。
三千死士可吞魏,司馬懿為何靠著三千死士就能篡奪曹魏政權?
近期熱播的虎嘯龍吟中迎來了高潮,司馬懿一身紅衣慷慨激昂帶領三千白衣死士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曹魏大權。那我們就有疑問了,曹魏雖然得國不正,但畢竟也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按道理也算「民志久定」了,...
曹操的這個決定,竟然影響了從三國到唐朝近六百年的歷史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北方社會逐漸從戰亂中恢復穩定,而曹操集團內部鬥爭卻越來越厲害,世家大族與曹操親信的譙沛豪強從開始的合作走向對立,曹操晚年立嗣問題便是兩股勢力矛盾激化的表現。沒想曹操的最終決定卻...
與其說是司馬懿篡曹魏政權,不如說是曹氏讓權
最近吳秀波主演的虎嘯龍吟正在熱播,我也是挺喜歡裡面演員的表現。雖說正史中是貶司馬懿這個人的,認為他不忠,在中國人傳統文化里,講的是忠義孝,所以司馬懿架空曹氏政權,自己獨攬大權那一刻,他已經被定在...
高平陵政變 除了曹爽還滅了誰的三族?
《龍吟虎嘯》將隱藏在三國後期的高平陵政變推倒了台前,很多人對這次事件並不是很清楚。在《龍吟虎嘯》中給出的答案差強人意,不過即使如此也要比那些將司馬懿一黑到底的影視劇和書籍什麼的要強上不少。司馬...
高平陵政變——士族的勝利?
隨著《虎嘯龍吟》的熱播,三國後期司馬氏篡權的歷史問題再度登上話題榜。有的歷史愛好者對曹魏政權的旁落得出這樣的論斷——跟隨曹操起兵的譙沛庶族軍功集團逐漸沒落,以司馬氏為代表的士族政治集團興起並取而...
從袁曹之爭到高平陵政變
電視劇《軍師聯盟》,戲說的是一介書生司馬懿,被曹操徵辟為官,陷入曹家暗流洶湧的奪嫡之爭,運用謀略將曹丕送上大位並盡力輔佐,扶持士族、抑制宗室。在與諸葛亮的較量與博弈之中,兩人互為對手又惺惺相惜。...
原來高平陵之變是曹爽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的結果
《三國志》記載:正始十年(249)正月,皇帝離開京都前往高平陵,曹爽兄弟跟隨一起。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占據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然後向魏帝稟奏曹爽的罪惡,要求曹...
司馬懿奪權時,跟隨曹操起家的舊部為什麼不幫助曹氏維權?
在曹叡當皇帝的時候,司馬懿可以說是一個功勞非常強大,為人處事十分低調的人。但是不管司馬懿怎樣低調、怎樣謙和,他畢竟不姓曹,也不姓夏侯,曹叡並不是不信任司馬懿,他只是更加信任宗室。尤其是曹芳年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