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VS魏明帝曹叡,誰更出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合稱「三祖」。

這祖父孫三人,毫無疑問,曹操是最出色的。

那麼,曹丕曹叡父子,孰優孰劣呢?本文就對這父子二人做個詳細的對比。

一.魏文帝曹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魏文帝曹丕

曹丕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和繼承者。

文治上,曹丕登基後,接收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

這一制度,在史學上備受爭議。

但是站在當時的背景看,這個制度的產生並非什麼交易,也非曹丕一時興起,更像是在特定環境下對現實情況的大整合。

漢代的舉察制早已崩壞,地方選拔人才存在過多的營私舞弊現象,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是對漢代舉察制度崩壞後選官制度的重新規範化和具體化。

雖然這一制度有很大弊端,但在亂世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

通過選才制度的正規化,曹魏帝國將選才權力收歸中央,迅速籠絡儲備了天下九州大量的人才。

最初,在評定品級的時候,家世只是作為參考,但是後來家世越來越重要,終於在後世晉朝形成了「上品無寒門」的狀況。

但曹丕在三國亂世背景下開啟的這一制度,對魏國還是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這裡再提一下士族。

後漢至魏的士族,只是一股政治力量。

士族擁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名望,很少有實權。

魏國的政治制度,絕非東晉時代的士族門閥政治。

舉個例子,漢末望族弘農楊氏,四世三公,名滿天下,但是多為虛職,為天下敬仰,但不掌實權。

這種為天下望的清流名士家族,更多的是靠「經史文化、道德情操」入仕,但你要說他有顛覆政權的影響力,需要曹丕用九品中正制與其交換才能登基,這就是謬論了。

後漢政治,就是宦官與外戚的政治。

二者倒台後,就是軍閥政治。

士族,只是依附於軍閥的存在。

還是弘農楊氏,在後世西晉時期,出現了「三楊擅權」,權傾天下的情況,但是「三楊」走的確是外戚的道路。

名滿天下的弘農楊氏,掌握了實權靠的不是自己的經史傳家的世家身份,而是外戚身份。

至於士族在東晉時期坐大,形成聞名天下的南方僑姓,更多的是因為東晉君權旁落的緣故。

另外,鑒於尚書台權力過大,曹丕分設中書省分尚書的權力,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為後世三省制的雛形。

重開太學,傳播儒學經典,為亂世之中重開盛世做出了鋪墊。

經濟上,曹丕繼續屯田政策,並提倡節儉,為曹魏積攢了大量的家底,奠定了曹睿時期魏國可以同時以一敵二的基礎。

武功上,曹丕實現了曹操都沒完成的事情,成功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解除臧霸兵權,結束了曹魏在青徐一代的羈縻統治,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同時,招降孟達,收復了上庸三郡,當然,這個是羈縻統治。

孟達基本屬於獨立小王國。

曹丕在武功上最受爭議的就是三路伐吳。

曹丕在位期間,季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蜀漢元氣大傷,無力北伐,只能自保。

吳國也損失慘重,且成為了魏國名義上的附庸國。

坐觀成敗的魏國,此時可以說獨霸天下。

但是吳蜀各有天險,君臣一心,均非亡國之象。

且諸葛亮執政後,吳蜀重歸於好,魏國再次回到了以一敵二的態勢。

曹丕藉口孫權不派太子當人質,三路伐吳,魏國局部雖有大勝,但是均沒有什麼整體的進展,怏怏而回。

總的來看,此時的魏國,沒有拿下吳國的實力,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占優勢,伐吳並非高明之策。

曹丕在位僅僅七年,他的一切政策基本都在搶時間。

最後就是託孤了。

曹叡身為長子,卻一直沒有被立為太子,可見,曹丕對繼承人是有遲疑的。

但是,在自己意外英年早逝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國賴長君」。

22歲的曹叡被立為皇太子,鎮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輔政。

這一安排,為後來魏國度過危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魏明帝曹叡:英果天子,守成之君

魏明帝曹叡

黃初七年(226年),曹叡登基。

22歲的曹叡,沒有像曹丕一樣,早早接受接班人的教育,也沒有自己的潛邸舊人,他所依靠的都是父親留下的班底。

然而,接班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在文帝時代一直保持守勢的吳蜀二國蠢蠢欲動。

曹叡執政的前8年,曹魏一直在戰爭中度過。

稍有不慎,就有崩盤的趨勢。

繼位當年,孫權便兵起江夏郡。

後又進攻襄陽郡。

雖然被打退,但對這位年輕的皇帝而言,這兩次戰爭只是小考驗。

太和元年(227年),西平郡麴英反叛,被郝邵、鹿磐平定。

羈縻統治下的新城太守孟達再次叛亂,被驃騎將軍司馬懿討平。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漢,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並第一次御駕親征,坐鎮前漢舊都長安。

隨後,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漢軍撤退回到漢中。

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敗北。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為了維持穩定,曹叡承認謀奪了叔叔公孫恭位置的公孫淵為新任遼東太守,曹魏繼續羈縻統治遼東。

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報復性下詔,曹真、司馬懿伐蜀,無功而返。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諸葛亮率蜀軍進犯天水一帶,七月,蜀軍自動回撤。

青龍元年(233年),鮮卑、匈奴相繼叛亂。

秦朗、司馬懿分別平叛。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

不久,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退。

同時,孫權亦大舉北犯,曹叡再次御駕親征東吳,到達戰場之前,孫權已敗走。

可以說,青龍二年以前的曹叡,是英果的曹叡。

和其父曹丕不同,少年的曹丕就在軍營中鍛鍊,征張繡之役,少年曹丕可以在亂軍中獨自逃脫。

而曹叡,作為沒上過戰場的青年人,這八年在軍事上的成就,超越了其父曹丕。

曹叡善於御人,幾位輔臣在這八年地獄外侮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但曹叡卻奪回了權力,輔政大臣形同虛設。

不得不佩服曹叡的帝王之術。

之後,由於邊境形式逐漸轉好,曹叡開始了大修宮殿、沉迷女色,有昏庸的趨勢。

但是,曹叡的文治武功勢頭依舊呈現上升趨勢。

早在太和四年,曹叡就下詔:

世之質文,隨教而變。

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趣,不由典謨。

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三國志 明帝本紀

又傳令太傅三公,將文帝所著《典論》一書刻在石碑上,立於宗廟門外。

體現了自己對文治的重視。

青龍四年,曹叡又詔令設置崇文觀,徵召天下善於撰屬的人進觀。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令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徹底將遼東納入曹魏的實際統治。

曹魏進入全勝階段。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曹叡病逝,魏明帝時代戛然而止。

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當然,通常認為,文學成就不如曹操、曹丕。

十二年的執政期,政策大多繼承延續曹丕時代。

可以說,曹叡文治武功都與其父相當。

但曹叡的英年早逝,及託孤不當,導致曹魏國運急轉直下。

三:曹叡的託孤失誤

曹叡十二年執政期,可以說唯一的失誤,就是自己沉迷於女色,沒有給帝國培養個合格的繼承人,自己又英年早逝。

結果,託孤又出現了大意外。

曹芳是曹叡養子,在曹叡彌留之際,年僅八歲。

無奈也好,不甘也罷,後漢故事歷歷在目,託孤成了曹叡心頭頭等大事。

最初,曹叡的託孤名單是誰呢?

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曹肇、夏侯獻、秦朗、曹爽輔政。

這個陣容,真的跟曹丕的雙士族+雙宗親的託孤陣容沒法比。

曹真曹休身經百戰,司馬懿陳群士族精英。

而曹叡的五人陣容呢?

曹宇,曹操的小兒子,曹沖同母弟,之前並無任何執政經驗。

他斷然拒絕了大將軍之位。

這一支在壓制宗王的曹魏比較特殊,曹丕系與其關係較為親密。

而且燕王曹宇一家與司馬家關係也極好,司馬師廢曹芳時,第一個考慮繼位的居然是曹沖之弟,曹宇之兄,彭城王曹據。

由於曹據是當時郭太后叔叔輩的,被郭太后斷然拒絕。

高貴鄉公被司馬昭廢掉時,司馬昭立的又是燕王曹宇之子曹奐。

其中關係,耐人尋味。

曹肇,前大司馬曹休之子。

曹爽,前大將軍曹真之子。

秦朗,曹操養子。

夏侯獻,出身無詳細記載,但是姓夏侯,曹魏宗親無疑。

這四人,分領禁軍,出入禁中。

總之,這五人名單,都是曹氏宗族,且毫無執政經驗,基本撐不起曹魏大局。

尤其,曹肇還是曹叡的玩伴:

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

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 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

---魏略

可以看出,首批輔政大臣名單極其不理想。

這樣的組合,就算沒有司馬家後來的擅權,政壇註定也不會穩定。

這時候,影響曹魏未來走勢的關鍵人物出現了。

曹魏前三代,詔書多出自劉放、孫資之手。

然而,這二人與夏侯獻、曹肇是政敵。

在得知自己即將輔政的消息後,夏侯獻、曹肇就放話將來要讓劉放、孫資好看。

在曹宇推辭之際,劉放、孫資抓住機會,向彌留之際的曹叡建言。

不知道曹叡是不是糊塗了,放棄了自己最信任的夏侯獻、曹肇,輔政大臣變成了兩人:曹爽、司馬懿。

曹爽執政。

天塌了。

曹爽VS司馬懿

司馬懿,在曹叡時代的戰爭中,聲望如日中天,本身又是士族,所以在朝中被看做是士族領袖。

曹爽是無論如何壓制不住司馬懿的。

而且,輔政大臣只有兩人,這個權力平衡太容易被打破了。

曹叡的這個權力設計,跟其父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曹爽在輔政不久,就開啟了作死之路。

曹魏士族,本非鐵板一塊。

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乘機削去司馬懿的軍權。

同時晉升蔣濟為太尉,趁機免去蔣濟原執掌禁衛大權的領軍將軍一職,改任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眾交由曹羲直接統領。

另以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為散騎常侍,曹爽兄弟於是完全掌握京師禁軍。

他的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

掌權的士族老臣被得罪了個遍。

尤其是對蔣濟的排擠,是極為致命的。

以蔣濟為首的士族,逐漸團結在了司馬懿的周圍,暗中對抗曹爽。

而曹爽的心腹是誰呢?何晏、鄧颺、李勝、丁謐,均為浮誇不實之人。

丁謐、何晏、鄧颺被封為尚書,架空尚書台。

由何晏負責選拔官員,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權柄。

同時,在這些心腹的建議下,曹爽實際囚禁了郭太后。

從而將郭太后也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軍權、政權一把抓,說曹爽擅權,真是一點不冤枉。

美資顏,何晏

單獨說說何晏,後漢大將軍何進之孫,由於曹操對人妻的執著,收其母為妾,何宴也成了曹操養子,為曹操喜愛。

美資顏,娶曹操女金鄉公主。

為人浮誇,曹丕、曹叡都不喜歡他。

曹叡更是只授予他閒職。

從文化角度上說,何宴是有才華的,其喜好老莊,著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

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之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玄學影響深遠,波及後來的東晉及南四朝。

玄學崛起至成為主流,就是從曹爽執政開始的,何宴、夏侯玄等皆號「正始名士」。

曹爽引入玄學,有的學者就認為,是從側面對傳統儒學世家士族的打壓。

根本上,還是想收攏權力。

後世東晉江左僑姓世家大族均由儒入玄,這也為後來南方士族的墮落埋下了伏筆。

總之,何宴等談玄名士,並不是做實事的人。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曹爽得罪過的蔣濟幫助司馬懿維持了京城秩序。

蔣濟只是反曹爽不反魏國,同時也低估了司馬懿的野心。

受司馬懿矇騙,為司馬懿擔保不取曹爽性命,使得曹爽輕信司馬懿,交出了權力,被滅三族。

蔣濟也鬱鬱而終。

而曹魏從此進入了司馬家時代。

綜上,曹叡多繼承發展了曹丕的政治軍事制度,充分利用了父親給自己留下的人才資源。

年少登基體現了非常的政治手腕和軍事素質。

在文治武功上與其父曹丕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但是從身後事的安排一項看,曹叡的安排對曹魏帝國的毀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一點,曹丕完勝。

所以,曹丕在執政能力上還是強於曹叡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真正的司馬懿

近來看各衛視播出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面中的司馬懿一心為國為民,為天下蒼生著想,甚至不顧自己的安慰去安慰天下人,可為何這曹魏的天下最後落他司馬家了,這可與曹丕以魏代漢如出一轍啊,我們都知...

三國魏明帝曹睿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曹丕與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孫。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