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高平陵之變是曹爽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的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記載:正始十年(249)正月,皇帝離開京都前往高平陵,曹爽兄弟跟隨一起。

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占據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然後向魏帝稟奏曹爽的罪惡,要求曹爽儘早歸降認罪;並指著洛水發了誓,只是免去曹爽的官職而已。

曹爽投降,被司馬懿滅掉三族。

此後,曹魏宗室再也沒有力量對抗以司馬氏為首的士族集團。


這就是高平陵之變。

其實這場政變是曹爽改革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或者說曹魏宗室與士族集團博弈的結果。

東漢末年,經過一系列的動亂,宦官和外戚兩大集團式微,形成士族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

曹操並非名門,不少名士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

因此曹操一方面抑制地方豪族勢力,一方面還須依靠地方名士,使名士與政權合作。

到曹丕時代,建立九品中正制,其初衷是「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但現實卻是由於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使朝廷里密密麻麻到處都是世家子弟,皇家的權威也被士族們逐步消解。

曹爽輔政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希望重現曹操時代的榮光。

他任用夏侯玄等人首先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改變中央有權決定官員的升降,但要想進入進入體制內需要得到世家大族的推薦。

恢復唯才是舉的人事制度。


第二、撤除郡守這一層,減少了官任而使職權簡明,由州直管縣,而且遣放數萬郡吏,親操農耕,以節約財政支出、提高行政效率。

而當時曹魏帝國的郡級政府基本上都把持在地方上世家大族的手中。

第三、簡化官場繁文縟節。

繁文縟節一直是豪門世家排外、彰顯文化優越感的工具。

寒門子弟當然不會奢侈,

這三條就是三把刀,刀刀都沖世家大族而去。

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老幹部表面上打著哈哈,暗地裡不會甘心放棄既得利益,改革意味著阻力巨大。

而曹爽職位雖高威望卻不足,加上伐蜀大敗而歸,曹魏朝野內部很多人以及周邊外族都很不喜歡曹爽。

所以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爽顯得孤立無助。

司馬懿列舉曹爽的罪狀第一條就是毀敗國家的法典,殿中的宿衛、歷世的舊人都被他貶斥出宮。

這才是高平陵之變的根本。

至於在內效仿皇上的飲食起居,在外濫用職權,破壞軍隊,將皇家禁兵據為己有,各部門要職,都任用親戚朋友。

這些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潛規則而已,你司馬懿發動事變後不也是這樣做的嗎?

事變發生後,大司農桓范勸曹爽兄弟帶著皇帝到許昌,以皇帝為號召要求全國其他軍事力量支援,與司馬懿對抗的建議可行嗎?

就像前面說的,當其時,曹爽與高門大族的衝突劇烈,所以許多士族擁護司馬懿。

而且士大夫的大權是朝廷里的大權,離開了朝廷離開了皇帝,士大夫什麼都不是。

李郭之亂時跟獻帝出走的士大夫們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點,餓死了滿坑滿谷,被楊奉、韓暹當狗一樣趕來趕去。

第二,洛陽到許昌有350里地,曹爽到達許昌最快也得七八天的時間,司馬懿此前克日擒孟達、擒殺公孫淵的突襲案例,是曹爽不得不考慮和心悸的,這七八天的路途中被突襲擒獲的可能性很大。

即便有外藩諸侯勤王,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司馬懿免去曹爽、曹羲、曹訓的官職兵權,以侯爵的身分退職歸家,不得逗留而延滯陛下車駕,如敢於延滯車駕,就以軍法處置。

既給曹爽兄弟拋出了橄欖枝——交出兵權,你還不失榮華富貴,又給其他隨行官員一個信息——此事與你們無關,家屬都在城裡,別做傻事。

所以,如果曹爽兄弟帶著皇帝去許昌,估計還沒有上路,跟隨皇帝出行的官員們就會散去一大半。

曹爽應該是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之後才決定投降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袁曹之爭到高平陵政變

電視劇《軍師聯盟》,戲說的是一介書生司馬懿,被曹操徵辟為官,陷入曹家暗流洶湧的奪嫡之爭,運用謀略將曹丕送上大位並盡力輔佐,扶持士族、抑制宗室。在與諸葛亮的較量與博弈之中,兩人互為對手又惺惺相惜。...

高平陵政變——士族的勝利?

隨著《虎嘯龍吟》的熱播,三國後期司馬氏篡權的歷史問題再度登上話題榜。有的歷史愛好者對曹魏政權的旁落得出這樣的論斷——跟隨曹操起兵的譙沛庶族軍功集團逐漸沒落,以司馬氏為代表的士族政治集團興起並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