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託孤,是套路還是真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時代的經典故事,千古之下,人人耳熟能詳。
當時劉備是這麼說的:「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意思是先生你的本事比曹丕強失敗,將來肯定能幫我搞定大事,我這兒子你看著,成器的話你就輔佐,不成器的話,你就自己干。
很多人都把這個當作劉備的套路,當真是低估了昭烈帝的胸懷,低估了丞相和先主之間的信任。
把他們當作曹睿和司馬懿之間的託孤了,真是以牛屎觀之,天下皆是屎。
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沒有那個境界,就不要去貶低別人,把真君子和大丈夫拉到你這個檔次去批判一番,只能惹天下笑。
你且看諸葛丞相是怎麼回復的?他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別人聽到君主說:「君可自取」,之類的,大概會嚇得驚慌失措。
而丞相只是感動立誓而已。
繼承先主遺志向,匡扶天下,在他看來,只是本分而已,他根本從來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何來驚慌失措?
在整個蜀漢,劉備諸葛亮兩人是真正的肝膽相照,孔明明白昭烈帝的志向和理想,而昭烈帝懂得丞相的能力和決心。
劉備知道,整個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人有能力繼承他的遺志,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
他們君臣二人是真正對天下有責任有理想的人,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甚至不是為了所謂的「興復漢室」!這只是一個口號,劉備為之努力奮鬥,百折而不撓的,是一個充滿理想和正義,萬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世界。
從他不願拋棄百姓,攜民渡江,到他臨終前告誡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一個理想主義者。
劉備明白,整個蜀漢政權,山頭林立,人才青黃不接,真正能夠理解自己報復,有能力實現自己理想的,只有自己多年的摯友諸葛孔明,他的孩子劉禪年幼,少不更事,是不可能擔當起這樣的重任的。
他只能寄希望於丞相,他必須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丞相大權獨攬掃平最後的障礙。
其實昭烈帝劉玄德這番話,不是說給諸葛亮聽的,而是說給兒子、川中群臣、李嚴等世家大族聽的。
他是在告訴他們,在我死了之後,你們不要和丞相作對,不要蓄意搞事情,不要誤了我的理想,不要耽誤了丞相的才能。
你們的能力太弱小,想法太幼稚,必須團結在以丞相為核心的相府周圍,「興復漢室」才有希望。
他臨終前還對兒子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才是真正的信任和坦誠。
後人評價昭烈帝:「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並非謬讚。
他們君臣,真的當得起「心神無貳」四個字。
所以後人才會把白帝託孤傳為佳話,老百姓都崇拜敬仰。
先主去後,丞相雖然大權獨攬,但無半點私心,南征北伐,六出祁山,最終秋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丞相臨終上表:「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可見他同樣是正人君子的道德水平。
丞相去後,兒子戰死,孫子戰死,諸葛家不負蜀漢。
同樣對比一下曹睿託孤的司馬懿,是個什麼水平?高平陵兵變,背信棄義殺曹爽,司馬師廢曹芳,司馬昭直接派賈充成濟當街斬殺皇帝曹髦,撲倒在地還補上一刀,「刃出於背」,手段殘忍,腹黑惡毒,令人髮指,這樣的事情,司馬家算是開了歷史的先河。
司馬懿這種人,根本不配和大名垂宇宙的丞相相提並論!
諸葛亮將畢生所學傳授姜維,還暗中留下此人力保蜀國30年不滅
自劉備三顧茅廬以來,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如何興漢滅曹。如何恢復朝綱。特別是神機軍師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劉備之時。劉備更是激動到直接下跪。可以說這是劉備最激動的一次,諸葛亮下山之後,也是按照他在隆中之時...
劉備託孤說「君可自取」諸葛亮為何死也不受,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我們都很熟悉,從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忠心護主勞苦功高,為蜀國江山殫精竭慮的千古忠臣。但是電視劇畢竟「三分真,七分演」,我們並不能以此來當做歷史看待。
劉備諸葛亮君臣典範 但劉備臨終前的話能當真嗎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士人們夢寐以求的兩代「帝師」稀世之遇。能夠達到這...
劉備白帝城託孤說「君可自取」,有沒有威脅諸葛亮的意思?
新春秋導讀:白帝城託孤本來是君臣際遇的千古雅事,到了近代打著「懷疑有理」的大旗,竟然變成了一件非常齷齪的事情,尤其是滿清皇帝康熙說託孤是"猜疑語",並表示"鄙哉"。豈不知夷狄之君,視所有人皆有篡...
白帝城託孤,其實是劉備與諸葛亮最後一場較量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
劉備讓位諸葛亮, 是真心, 不是假意。證據就是這二字
陳壽評價劉備永安託孤:「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但對此至高評價,後世認同者卻不多。主張陰謀論和帝王心術倒是主流。如張作耀先生,更是稱其為「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其實在三國志中,對此事記載...
劉備白帝城託孤,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出這番話,到底什麼意思?
千古名章《出師表》流傳後世,讓人感慨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當是如此。劉備和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賢君忠臣的代表,但是前些日子看《三國志》,有這麼一段話讓人情不自禁多想了些東西。這段...
劉備去世前,對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僅僅是託孤那麼簡單嗎?
諸葛亮,三國最有智慧的人物,輔佐劉備開創了蜀漢政權,並在劉備去世後繼續輔佐劉禪,為了先皇完成匡扶漢室之遺願,六次北伐曹魏。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用自己是一生,向世人詮釋了「鞠躬盡瘁,死...
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君可自取」,康熙:都是陰謀,鄙視他
劉備白帝託孤乃是君臣際遇的千古雅事,但是近代某些人卻懷著陰謀論的看法對此表示鄙視,尤其是滿清皇帝康熙在披閱《通鑑輯覽》時說劉備這番話是猜疑之語,既然已託孤於諸葛亮,就不應該再說自取的話,其目的無...
白帝託孤,劉備的「自取」之言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虛情假意?
姚老師說歷史第十三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編者語:在三國之中,「白帝城託孤」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經典的場景了。劉備在鍥而不捨地建立了蜀漢帝國之後不幸身染重病,臨死之際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
三國陰謀論:劉備的託孤遺言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
劉備臨死出了一計,註定諸葛亮此生不能取劉禪而代之
熟悉三國的同學都曉得,劉備為報弟仇,起兵伐吳,此時的劉備犯了兩個兵家大忌「以怒興師」和「不察地形,處處結營」。致使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而後有了白帝城託孤,留下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