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權為何要推行屯田制?屯田制給曹魏政權帶來了哪些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以來連年的封建戰爭,給當時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便是最好的見證,描繪了當時社會凋敝的淒涼景象。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面對這種情況,展開了一系列恢復社會生產的措施,而屯田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
屯田制「是國家採取半強制性的手段使土地和勞動力相結合,其形式有民屯、軍屯」。
這種並非曹魏政權首創,早在秦漢時期就有類似的大規模屯田的行為,漢武帝曾在邊境地區大規模推行屯田制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守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決流民嚴重的社會問題。
漢武帝像
曹魏政權推行的屯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漢朝的經驗,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形式。
民屯始於建安元年,將流民集中在一起生產,此後不久,便將這種制度推廣到黃河中下游和全國水利條件優良的地區。
其管理形式借鑑了軍事管理的經驗,五十人為一小屯,小屯置司馬,司馬之上還有都尉、典農中郎、大司馬,品秩非常清楚。
軍屯的成員基本由士兵組成,正式建立於建安二十三年左右。
其設置地點與漢武帝的邊境地區不同,曹魏政權的軍屯地點往往設置在「士家」聚集、長江沿岸、吳蜀接壤之地。
「士家」指的是士兵的家屬,可以提供額外的勞動力,而長江沿岸、吳蜀接壤之地,往往是軍事衝突頻發之地,所以通常比其他地區的軍屯規模更大。
屯田制之於曹魏政權意義非凡。
雖然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不合作、勞動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但是其所帶來的耦合效益遠遠大於其弊端。
首先,東漢末年連年征戰,數以百萬計的流民流散於社會,對社會穩定構成了潛在的巨大威脅,屯田制的推行,將絕大部分的社會流民吸收消化,從事生產,起到了安穩社會的巨大作用。
其次,大規模屯田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政府在組織生產的同時,也對其徵收賦稅,其比例在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不等,如此高額的佃租,保障了政府財源的充足,而最後曹魏政權能夠一統三國,與雄厚的物資基礎息息相關。
最後,從側面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因為屯田均由中央政府控制管理,所以儘可能的減少了流民依附世家大族的可能,也就降低了平衡中央和地方權力的難度,實質上變相的加強了中央的實力。
總而言之,屯田制對曹魏政權意義非凡。
參考書籍:
1.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趙幼文:《屯田制度述論》,《歷史研究》,1958年第4期。
3. 鄭佩鑫:《曹魏屯田制度的意義》,《史學月刊》,1957年第11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胡一舟 郁花
盡顯風流——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一)
就在漢室這幕大戲即將落幕之際,又一出波瀾壯闊的大戲拉開了序幕,這就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當時一位複姓諸葛單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縱論天下大計時,就準確的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歷史的走向果然...
三足鼎立魏國實力勝出,因一政策實施較成功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隨後蜀漢和東吳政權也先後成立,正式開始了三國時期。我們一般稱這段歷史為三足鼎立,但其實魏蜀吳三方並非勢均力敵,魏國的國力和軍力要遠遠勝過吳蜀兩國,所以吳蜀大...
屯田制 曹操統一北方根本 卻毀於曹魏的繁榮
屯田制度是曹魏統一北方的根本,使得曹魏成為了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方。很多人都以為屯田制起於三國時代,其實不然。早在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後 ,大漢就在國土西陲進行了大規模屯田,以...
三國通史——推行屯田制
公元196年 推行屯田制 東漢末年以來,戰爭頻繁,百姓流離,大批土地荒蕪,糧食極度匱乏。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接受毛的建議,於公元196年下達了「置屯田令」,並設置官員,專門負責屯田事宜。屯田分...
真想不到「屯子」這事竟然跟曹操有關係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很迷惑,那就是全國各地農村都叫村或莊,或者還有一些其它叫法。而只有東北遍地都叫什麼什麼「屯」。叫的時候後邊還加了一個兒化音,叫「屯兒「。那為什麼這麼叫呢?說起來誰也想不到這事兒和...
大混亂時期的曹魏證權採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從而稱雄北方?
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是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和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建立與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後來又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他通過招攬人才,進行內部的調整改革,消滅了北方割據...
「古今事5」曹魏屯田制與當下的難民潮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軍閥割據,各地軍閥混戰,中原地區的經濟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民生之多艱就不必說了,當時眾軍閥包括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遇最大的問題就是軍糧不足,嚴重不足!曹操集團想出的辦法則是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