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罵作奸臣1000多年,皇帝和老百姓卻認為他是忠臣和活菩薩,侍奉五朝十一帝,當時人認為他是聖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這樣一位領導,他先後做過五個王朝的宰相。

不管是哪一個皇帝的鋪子新開張,都爭相跑來請他當管家、當師爺。

要知道,那還是「好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侍二主」的年代。

在當時這位領導卻沒有背上絲毫罵名,反而受到這些掌柜們的嘉獎和信賴,連普通老百姓也認為他是老好人、活菩薩。

這個人讓後人疑惑不解,有的甚至乾脆對他惡言詛咒。

典型的如宋代的歐陽修,就直接罵他有奶就是娘,沒有節操,把中國讀書人的臉面都丟盡了。

配享孔廟的司馬光也說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是十足的奸臣……就這樣,有人罵他虛偽詭詐;有人說他搞笑常樂,看得遠,想得開,是值得後人在養生保健方面學習的「常樂公」;又有人說他成天整理包裹投奔新主子,是職場常青樹;還有人說他反叛來反叛去,雖然有失名節,但也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善事,是「無恥的好人」……

這個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政壇不倒翁馮道。

「道可道,非常道。

」馮道留給世人一道關於到底什麼是忠臣什麼是好人的難解倫理題。

面對這個難題,人們大都束手無策,集體失語,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馮道的履歷表如下:

朱李石劉郭,

梁唐晉漢周,

都來十五帝,

播亂五十秋。

馮道生活的年代,正是天下大亂、胡人侵擾、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時代。

他的一生歷經了唐末五代八十餘年的政治動亂,經歷了梁、唐、晉、漢、周五次亡國。

馮道早年先後投靠過後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源、末帝李從坷,在後唐深受榮寵。

後晉滅亡後唐後,馮道又投奔了後晉開國皇帝石敬塘。

石敬塘委任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

」大漢奸石敬塘對他十分賞識,「事無巨細,悉以歸之」,又點名派他去出使「父皇帝」契丹的遼國,榮寵更勝後唐。

石敬塘駕崩,石重貴繼位,仍然尊奉馮道為宰相,並且官加太尉,又封燕國公。

後來,契丹族的遼太宗耶律德光性子一來,覺得當後晉的「父皇帝」不過癮,揮師南下滅了後晉。

馮道又打了包裹,投降遼國。

遼太宗耶律德光素聞馮道大名,準備郊迎馮道,左右趕緊勸阻:「自古哪有皇帝迎接大臣的先例?」遼太宗這才作罷。

伺候遼國沒幾年,劉知遠建立後漢,馮道又被封為太師奉朝請,位同丞相。

後漢被郭威的後周滅掉之後,馮道又被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

馮道聲望日隆,成為舉足輕重的重臣元老,就連皇帝郭威,都要細細觀察馮道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止。

大致算來,馮道共伺候過五朝十一帝,最後還被封王。

他每一次更換新主子,都能站在政壇最高位置。

每一個朝代取代新朝,都得請他出來幫襯不可。

馮道簡直就成了那個時代帝王心中不朽的「神」

可以看出,馮道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疑也是讓人糾結的一生。

對於這樣一位複雜的人物,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奸臣」就能蓋棺定論的。

我們需要更加細緻地求證,更加小心地分析,或許才有可能管中窺豹,求得對馮道的一知半解。

千年以來,馮道不知惹惱了多少個歐陽修、司馬光。

馮道要是還活著的話,統治者和文人墨客、愚夫愚婦們的口水要把他淹死多少次!

可是誰又能真真切切地從馮道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出發,為他設身處地地設想一條出路呢?

要知道,唐末五代十國是魏晉南北朝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動亂、大分裂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大劫難。

在這個時期,當皇帝就像「過家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總之,皇帝輪替像走馬燈似的,更換頻率非常之高。

而且這些皇帝里有好大一部分是胡人,是沒有開化的野蠻民族。

從朱全忠篡位建立後梁,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正兒八經的皇帝就有十幾個;再加上那些割據一方的軍閥小皇帝們,大大小小有五十多個。

這些皇帝里,除了極個別的還有個人樣,其他的個個劣跡斑斑,不是無賴就是人渣。

像後晉的高祖石敬塘,就是靠著「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手段,出賣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才當上「兒皇帝」的。

但就是這種皇帝,按照歐陽修的儒家標準,也是正經八百的正統皇帝,並為他們一一做了《本紀》。

這些王朝無一例外都是短命王朝。

有數據顯示,五代十國時候的王朝,平均每一個朝代只有六年多,平均每一個皇帝在位只有三年多。

即使做皇帝時間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也各只有八年。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馮道真要直著脖子向那位也許是子虛烏有的李氏學習的話,腦袋都不知道要砍掉多少次了。

如果同時代的大臣和文人們都為本朝盡忠,那麼最少會出現五次集體自殺,無疑將出現最少十次人道主義大災難。

真要是那樣的話,後來會不會出現宋太祖建立的宋朝,會不會誕生歐陽修和司馬光這樣的「忠臣」,還真是個問題。

當然,歐陽修們是不會為古人擔憂的,哪怕人類自我滅絕,也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歐陽修有點兒站著說話不腰疼。

他生活在北宋這樣一個太平盛世,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優待文人。

雖然歐陽修一生久經沉浮,遭遇過奸按小人的打擊,卻不必像馮道那樣在亂世里頻繁地遭遇改朝換代,不必作出效忠於哪個君主的選擇,還可以高談「孔子述《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高調,對馮道們大加撻伐。

他又怎麼能體會得到馮道的選擇艱難呢?

至於歐陽修們所說的讓馮道隱居山林,不和這些殘暴的統治者們合作,那也不過是一廂情願,痴人說夢。

試想一下,全國烽煙四起,到處軍閥割據,流民起義,哪裡能有一塊乾乾淨淨的山林來讓他隱居?哪裡能有一塊土地讓他放一張安靜的書桌?再說了,不用說身處亂世,就是在太平盛世,那些嗜血如命的軍閥皇帝們要是真的看上了你,你真能逃得了嗎?更何況像馮道這樣幹得十分出色的有名的大官?退一萬步,如果隱居山林,馮道們作為儒生,真的忍心看著老百姓被那些以殺人為樂的軍閥皇帝們大肆屠戮嗎?真的忍心看人民道路以目、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嗎?他們「救民於水火」的王道理想將置於何地,又怎麼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而且,就是他馮道不出山,也總會有張道王道李道幫助那些軍閥們的。

當官是個技術活,與其讓那些漢奸們瞎搞,還不如馮道自己操刀呢。

馮道看出來了,想明白了,所以沒把歐陽修們的那些陳詞濫調當回事。

「忠巨」兩個字,好辛苦

馮道跳槽很頻繁,但職業操守卻很棒。

他干一行愛一行,走哪兒哪發光,不白拿人家工資,對每一任皇帝都盡到了人臣的責任。

馮道在老闆和百姓眼裡,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忠臣品牌。

說他是奸臣,估計那些死去的皇帝們也不答應。

馮道喪父,守孝期滿以後,後唐政府詔令他做翰林學士。

王命不可違,馮道立刻走馬上任。

剛走到沐州,他便碰到了叛軍圍攻後唐的首都洛陽。

人們就勸他說,你看現在叛軍十分囂張,朝廷軟弱無力,您是不是等等再走?那意思是說你也是個聰明人,不妨等局勢明朗了再決定去向。

馮道頭搖得像撥浪鼓,說自己奉朝廷的旨意前去京師赴命,怎麼能因為一點變故就當騎牆派呢?

他二話不說,星夜疾馳,趕赴洛陽就職。

馮道這做派,感動得後唐皇帝涕泣不已,直夸馮道是大大的忠臣。

「武死戰,文死諫」,這話聽起來好聽,其實做起來也容易。

啊,愚忠愚孝之人,橫豎一個抹脖子了事,簡單又痛快。

但馮道可不帶這樣的,他一要保命,二要效果,不稀罕那些虛名。

馮道的這些老闆,大部分是「馬上得天下」的主兒,殺人如麻,嗜血如命,和他們打交道,真是「伴君如伴虎」;給他們做忠臣,「職業風險很大」。

這樣,比起那些「一抹了之」的隊員,馮道做起忠臣來,就要費勁很多。

他對自己投靠的每一個主子皇帝都仔細留意觀察,揣摩其脾性,既要考量馬屁的力度,洞察每件事的關鍵所在,又要落針聽音,實實在在傳達自己的觀點。

這樣,馮道把大膽直諫和靈活的溝通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可以說是一部後世當好幹部的活教材。

在夾河對陣期間,馮道在大軍統帥晉王李存勖那裡打工。

李存韻和手下大將郭崇韜發生了意見分歧。

李存韻怒不可遏,立刻命令馮道起草文書,說讓他們民主公選統帥吧,老子撂挑子不幹了,這就打馬回太原。

馮道呆若木雞,提著筆一動不動。

晉王納悶了:平時那麼機靈的一個小伙子,怎麼就傻在這裡呢?李存勖一個勁地催馮道:「別跟我玩酷,要你寫你就寫;要不寫,今晚不給你伙食。

好個馮道,立刻像換了個人似的,氣沉丹田,凝神靜氣,絲毫不畏懼晉王的斷糧威脅,緩緩地說:「我就指這個吃飯呢,寫封文書那不過是小菜一碟,還能讓你剋扣了軍糧?關鍵不是一頓飯的事。

我琢磨,您現在芝麻開花節節高,興師動眾來這裡,不就是為了消滅梁朝的賊寇嗎?現在因為生氣,您甩袖子不幹了,妥當嗎?另外,郭崇韜大膽直諫,也是他做臣子的本分。

您覺得他說得不對,大不了不聽他的,沒必要生這麼大的氣。

再說了,要是敵人知道這些事,還以為我們君臣不和,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李存勖聽了這番話,才恍然大悟。

就這樣,李存勵和郭崇韜的矛盾被馮道化解於無形。

大家一致稱讚馮道會勸諫,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只是進行枯燥的道德說教,而是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要做個忠臣,還要有膽量,做到眼前就是油鍋鼎鑊也視若無睹。

後漢的皇帝劉知遠為了收繳牛皮製造甲胃,發布了一部《牛皮法》。

這部法令規定:老百姓的牛死了,必須上繳牛皮,否則執行死刑。

老百姓對此怨聲載道。

後漢上黨地區有二十多個人違反這個法令,私藏牛皮,依律當斬。

判官覺得這部法律脫離實際,是部惡法,就上書政府表示反對。

劉知遠異常震怒,命令把判官和犯人一起處死。

諸大臣眼瞅著劉知遠的臉色由白變青由青變紫又由紫變黑一副誰擋殺誰的樣子,都低下頭不敢吱一聲。

馮道挺身而出,慷慨陳詞,說老大你應該仁義為本、體恤民生,強化武裝大搞軍備競賽誰不想?可民能載舟也能覆舟,老百姓也總有個受不了的時候,他們辛辛苦苦養頭牛真是不容易,怎麼可能心甘情願讓您拿走?還是以民為本、與民休息這樣才能軍民和諧國泰民安。

劉知遠不禁對馮道的膽量感到十分驚訝,也為他的一番入情入理的勸諫感到高興,欣慰之餘也就釋放了所有犯罪嫌疑人。

外交上,馮道也顯得豪氣干雲,膽量過人。

石敬塘拜遼太宗為「父皇帝」時,遼太宗早就聽說了馮道的聲望,點名要求石敬塘派馮道出使遼國,想藉機把他留在北方。

後晉政府十分明白,馮道此去極有可能是有去無回,就建議馮道找個託辭不必出使。

但馮道左右權衡,為了社稷安危,毅然決定出使遼國。

「既來之,則安之。

」馮道到了遼國後,一副自己根本沒打算回去的樣子,反而弄得遼太宗不好意思。

遼太宗好幾次故意放他回南方,他都裝糊塗不領情。

他把遼太宗賞賜的錢財,都兌換成冬季取暖用的柴炭。

後來,遼太宗正式決定,讓馮道返回後晉。

馮道還裝模作樣地三次上表,懇請留下。

被遼太宗多次拒絕之後,馮道磨磨蹭蹭不走,在遼國的首都滯留了一個多月才上路。

一路上,馮道晃晃悠悠,漫不經心地前行,折騰了將近兩個多月,才走出遼國的邊境。

隨行的人都好奇地問他:「出使遼朝的人很少能活著回來。

要是別人能像你這樣被恩准返回,只想走得越快越好。

真不明白你為什麼拖延走路時間呢?」

馮道笑了:「契丹人真要反悔追你回去,你就是長了飛毛腿,就是插翅也難逃脫。

還不如故意磨蹭,讓他們安心。

」大家都稱讚馮道能將生死置之度外,是大勇,也更加欽佩他對後晉皇帝的忠心了。

忠臣不是想做就能做,還要像馮道一樣學會怎樣溝通。

遼太宗耶律德光看著後晉新繼任的皇帝石重貴心煩,就親自率領大軍直撲開封活捉了他。

後晉的大臣們都作鳥獸散,只有馮道毫不在意,從容不迫地整理好衣冠,前去拜見遼太宗。

耶律德光威嚴地訓斥馮道:「你是後唐的開國守業之臣,後唐滅亡後你又伺候晉國,現在看著大事不妙,又要投奔我朝。

你這種不忠不義的人,我怎麼能相信呢?」馮道一言不發,呆站在一旁,任由耶律德光責罵。

過了好長時間,耶律德光發完了火,看著馮道的無辜樣覺得有點好笑,就忍不住問他:「你為什麼來朝拜本王?」

馮道面無愧色:「無城無兵,安敢不來?」耶律德光又譏笑他:「你是何等的老兒?」馮道說:「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耶律德光一下子被馮道逗樂了,立刻赦免了他的死罪。

又讓他做了太傅,可謂榮耀之極。

馮道的溝通藝術可謂高妙!他既沒有逃走,也沒有在耶律德光面前玩倔強,而是老老實實地訴說自己投靠新朝的原因。

三言兩語,就化解了久經沙場的遼太宗的怒火,保住了自己的烏紗帽,為日後在遼太宗面前進諫,保護黎民百姓做好了鋪墊。

後漢的劉承佑被郭威的部隊殺死,郭威志在必得,以為後漢的大臣們會擁戴自己做皇帝。

他躊躇滿志地拜見了宰相馮道,馮迸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一副不置可否的樣子。

老練的郭威立刻覺察到,自己稱帝的火候還不到。

他眼珠子一轉,假惺惺地提出讓劉贇繼位為帝,還專門指派馮道前去迎接。

應該說,富有遠見的馮道並不是看不出郭威日後必然要稱帝的大趨勢。

他只是為了讓郭威稱帝更加穩當,才故意冷落郭威,使郭威更加冷靜地把握篡位時機。

在時人眼裡,馮道無疑是一位忠臣楷模。

各個朝代都給予了他最高的榮譽。

但馮道一直保持著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他在(長樂老自敘)中還自責「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看來學海無涯亦無盡,忠臣也必須不斷上進。

馮道大概不會想到歐陽修們會對他作出那樣的批判和苛責,否則,他肯定會大呼冤枉:「怎麼我伺候的那些老闆都沒意見,老百姓也沒二話,你們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卻要對我說三道四?還污衊我為奸臣?」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積。

歐陽修和馮道的忠臣標準不一,認知不一,只是因為世易時移,社會價值觀發生錯亂。

誰讓馮道那個時代經濟不景氣,老闆們開張的鋪子沒幾天就得歇業呢?

離亂世道活菩薩

事實上,在當時人的眼裡,馮道不僅僅是大忠臣,而且是大好人、大善人。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離人。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繼南北朝時期後又一個罕見的大分裂、大倒退,也是民族大融合時代。

這個時代,出現了孟子所說的「野有餓殍,血流漂櫓」的混亂局面。

在長期的割據狀態下,各路軍閥皇帝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頻開戰端,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尤其是許多沒有開化的胡人皇帝,性情十分殘暴,常常以暴虐人民為樂。

老百姓可以說是墮入了無邊苦海.只盼望天上掉下個大救星,救民於水火。

所謂離亂世道,「苦撐危局」,「時代總會產生它需要的人物」。

在這種混亂局面下,馮道應用而生。

借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經過不懈努力,馮道挽救了許多無辜百姓的生命和利益。

馮道的道德品質十分高尚。

他雖然很早就發跡了,但並沒有像其他官僚權貴那樣,一旦富貴就為所欲為,喪失了做人底線;也從來不像那些奸臣一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馮道在人們的眼裡,永遠是一個艱苦樸素、刻苦自勵的謙謙君子和忠厚長者。

和他在一起,每一個人都感到十分踏實。

唐梁夾河苦戰時期,馮道住在一個沒有床蓆的破茅庵里,平時就睡在一束枯草上。

有位將軍想巴結馮道,就把搶來的一個美女送到馮道的茅庵里。

馮道百般推卻,無奈只好收下,然後把她安排到好一點的房子裡生活,並為她尋訪親人。

好事多磨,馮道果然找到了這個女子的父母。

馮道毫不猶豫地把她送回家去。

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十分佩服馮道的高尚品德。

唐明宗李嗣源繼位後,立刻任用馮道為宰相。

馮道對那些品行不端的世家大族子弟嚴加約束,並大膽引薦、起用了許多寒門學子。

馮道還因此受到了利益集團的挖苦和排擠,但唐明宗更加信賴他了。

因為年景好,農民的收成不錯,唐明宗一度非常得意。

馮道擔心他驕傲自滿,就勸諫道:「我當年做河東掌書記的時候.有一次因公出差,路過井陘地界。

此地山勢險要,我怕坐騎不小心摔倒,就緊緊地扣著馬舍,不敢稍有懈怠。

等到過了井隆,踏上坦途,我以為前面就是陽光大道,肯定十分好走,就放鬆下來。

誰成想,一不留神,從馬上摔下來,弄得傷筋動骨,渾身疼痛。

這件事讓我認識到,身處險境時,人會小心謹慎保護好自己;一旦形勢稍好,就容易得意忘形,反而容易遭遇不測,請您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訓。

」唐明宗深以為是。

唐明宗又向馮道問起豐收年景時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

馮道不假思索地答道:「穀貴餓農,穀賤傷農。

」他還隨口吟誦道:「二月賣新絲,五月集新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唐明宗聽了十分感動,就問馮道這是誰的詩。

馮道回答說,是唐朝聶夷中的《傷田家)。

李嗣源趕緊命人記錄下來,經常為自己誦讀。

又一次,有人把一個刻有「傳國寶萬歲杯」的玉杯獻給唐明宗。

唐明宗喜之若狂,經常拿著它在群臣面前炫耀,還專門拿這個玉杯給馮道看。

馮道卻沒把這個玉杯當回事,不動聲色地說:「這是古人留下來的有形寶貝,不是什麼稀罕玩意;陛下您身上藏有無形的寶貝,那才是奇珍異寶。

」唐明宗糊塗了,急切地問:「你倒是說說,我的無形之寶在哪裡?」馮道慢悠悠地說:「仁義者,帝王之寶也。

所以說大寶日皇位。

何以守位則日仁。

」說完後,馮道故作神秘狀,飄飄然離開。

唐明宗是一介粗人,馮道這番話,對他來說簡直是「鴨聽雞講」。

唐明宗一頭霧水站著發獃,過了好久才回過神來,趕緊讓左右侍臣為他講解馮道剛才的話。

侍臣們絞盡腦汁,化腐朽為神奇,化精深為通俗,講了大半天。

唐明宗總算明白了,馮道表面上是在拍他的馬屁,實際上是希望他施行仁政,為百姓多做善事。

唐明宗仔細體味馮道拍的馬屁,久久難以忘懷。

馮逆在伺候遼太宗耶律德光時,也施展了自己的辯才,為百姓謀福祉。

有一天,遼太宗突然心血來潮,發了慈悲心,向馮道請教:「現在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怎樣才能拯救他們呢?」馮道趕緊跪下來說:「這副爛攤子,就是佛爺爺出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才能發慈悲救得了。

」遼太宗聽了,十分受用,真箇把自己當成了佛菩薩在世,就逐漸收斂了對人民的屠戮傷道的恩德。

馮道不僅僅致力於保護百姓的利益,還大力提倡文化事業,保存中華文脈。

唐明宗時期,雕版印刷術得到極大發展。

馮道看到古人留下的經書錯訛頗多,就和同僚們審定內容,把原來刻在石頭上的儒家經典採用雕版印刷術進行統一印刷。

這是中國文化史和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馮道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馮道在五代這八十餘年大亂中,對於保護百姓利益、保存國家元氣、保留中國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和當時那些一心賣主求榮、搶著當「兒皇帝」、藉機大發戰爭財、為虎作悵、貪婪暴虐的官僚相比,馮道的作為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馮道當然也可以做一個忠臣,或者做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隱士,但那樣,人民所遭受的損失也更大。

如果一個人不為個人的狹隘名節所囿,站在更高的層面和角度,從全國乃至整個人類的最高利益出發,甩開個人毀譽,跳脫侷促的名節、民族、國家觀念,充分應用成熟的政治家的智慧來調解矛盾,治療戰爭創傷,為實現更大範圍和更加長久的和平而努力,這樣的人無疑更加值得尊敬,其作為也具有更高意義的價值。

馮道正是這樣一位有勇氣、有智慧、敢於擔當的人。

他整天和混世魔王們周旋,沒有偉大的胸懷、毅力、智慧是很難做到。

從這個意義上說,馮道就是那個離亂時代里不幸人民的「入世菩薩」。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外圓內方的馮道,終究還是栽在了自己的忠直上。

郭威死後,周世宗柴榮決心要討伐北漢,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已經步入毫童之年的馮道判斷這次戰爭必敗,就直言勸阻柴榮: 「現在人心不穩,不可草率地發動戰爭。

柴榮十分自負,說自己要以唐太宗為榜樣,像石頭敲雞蛋一樣消滅北漢。

馮道不以為然:「您志氣可嘉,可怎麼能比得上唐太宗呢?」(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一席話惹惱了柴榮,他命令馮道靠邊站,出任山陵使,為後周太祖郭威建造陵寢。

柴榮親征北漢伊始取得了重大勝利,當他洋洋自得之際,又被北漢反攻落得大敗。

正如馮道所預料的,這次戰爭從總體上並沒有取得勝利。

此時,馮道已把周太祖的陵墓造好。

不久,馮道患病。

他自感將不久於人世,留遺言說希望自己死後,隨便找一塊沒有用的田地埋葬屍骨,入鹼時只需要鋪墊平常的粗蓆子,不必像別人那樣嘴裡含著象徵身份的珠玉下葬,更不必穿著豪華的壽衣。

馮首去世時年七十三歲。

聽到馮道去世的消息,時人哨嘆不已,認為他和孔子同壽。

言外之意,馮道是可堪與孔子比肩的聖人級人物。

周世宗柴榮也十分傷感,他加諡馮道「文」,又追封他為「瀛王」,是為數不多的異姓王爵人物之一。

應該說,馮道的一生長樂長壽,非常圓滿。

如果他能再堅持一下多活幾年的話,等到趙匡胤的宋王朝建立,依例還能做宋朝的大官,那時他就和歐陽修同朝為官,成為六朝元老了。

真是那樣的話,不知道歐陽修又要作何感想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一朝元老」馮道與五代十國珍稀美泉

中國歷史中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分裂階段: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而本期主人公馮道就出生在二者中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梁、唐、晉、漢、周等幾個唐朝藩鎮割據政權,而南方十國往往會尊五代為正...

守仁史話:我的大宋——五代亂像2

石敬塘死了,他的養子子石重貴繼位。怎麼說呢。這石重貴有骨氣,是真有骨氣。他上台後很大程度上修改了自己父親的政策,尤其是對契丹(遼)的政策。  石敬塘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石重貴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