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為民請命的政壇不倒翁馮道,為何被罵了一千多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人評價歷史人物最常用的一個標準是「忠」,合乎這一標準,便是英雄好漢忠臣孝子,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千古罵名從此休想擺脫。

五代十國時期的政壇奇人馮道的遭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歐陽修編《新五代史》時斥之為「無恥之徒」,司馬光罵為「奸臣之尤」,就連對他持肯定態度的《舊五代史》,也不得不對他的「忠」提出了疑問:「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直到范文瀾寫《中國通史》,還是要花不小的篇幅對馮道的「忠」大加撻伐。

也難怪歷代史家要如此疾言厲色了,馮道的性格, 在一般正人君子看來有點像牆頭草, 那邊風大他就往那邊倒,誰有勢力他就投奔誰, 可以說喪失「氣節」到了極點。

尤其是投奔契丹時, 他說過一句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為臣,豈有分別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 令稍有一點廉恥心的人大跌眼鏡。

可奇怪的是, 隨後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並沒有因此而看不起他, 反讓他在本朝連任太師。

  馮道是名副其實的「官場不倒翁」,其資格之老, 人們常說的「三朝元老」已不足以概括,馮道則不但超越了三倍之外還得再加一朝, 他歷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厚、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這就不由得人要嘖嘖稱奇了。

 

馮道一生擔任的官位之多,可得中國歷史之冠。

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為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台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等達40餘種之多。

馮道的歷次散階(指無固定職事的官員品階,屬於榮譽稱號)為仕郎、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

歷次爵位為開國男爵、開國公、魯國公、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等等。

  馮道雖然在一般人看來沒有氣節, 但卻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一介官僚, 而是滿腹錦繡文章, 乃是當時大江南北的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請到他做官為榮。

他在南朝為官時, 北朝契丹素聞馮道大名, 就想偷襲將他搶走, 只是由於邊境守軍嚴密防備才沒有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別看馮道表面上缺少點鈣質,但絕不是貪官污吏。

馮道出生在「為農為儒,不恆其業」的家庭。

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

為官以後,他更是嚴於律己, 能夠體察民間疾苦。

他的家鄉鬧饑荒時, 不惜將自己家裡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 而自己卻住在茅草屋裡。

南北戰亂頻仍, 他從北方逃回, 看見被掠奪的中原婦女, 心中不忍, 就變賣東西將她們贖回, 然後派人將她們一一送回家, 完全是一副菩薩心腸。

更難得的是,馮道還不好女色,當年後唐與後梁交戰時, 有的武將把搶掠來的美女送給他, 馮道就「金屋藏嬌」——找間屋子養著, 尋訪到她的家後再送回去。

就連身後事也安排的特別節儉,他留的遺囑中說,死後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 不要像別人那樣嘴裡含珠玉下葬, 也不用穿豪華的壽衣, 用普通的粗蓆子安葬就行。

最難能可貴的是,馮道當官,並不是一個只知對上唯唯諾諾逢迎拍馬的尸位素餐之人。

他有膽有識,對上級乃至皇帝也敢直言進諫,甚至還敢為民請命。

唐末天祐年間,馮道曾任桀燕帝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

劉守光失敗後,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宦官張承業,當了巡官。

後張承業把他推薦給晉王,被任命為河東節度掌書記。

李存勗與後梁軍夾河對壘之時,郭崇韜要求裁減閒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

令馮道草擬文告發表,馮道執筆久之不寫。

李存勗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

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

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

李存勗稱帝後,馮道被破格升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後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

馮道卻打比方告誡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

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

」李嗣源問他豐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他說:「穀貴餓農,穀賤傷農。

」並且特地吟誦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

」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命人抄下經常誦讀。

當李嗣源為得到一隻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

」並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

馮道勸諫起皇帝來,確實有兩下子,能夠因勢利導地展開規勸,既使對方樂於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

他還因為「諸經舛謬,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陝西西安)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板,流布天下」。

這是見於記載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經》,是中國古代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馮道擔任宰相後,「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即貧窮的、無背景的讀書人和有真才實學、有事業心的人,都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顯貴、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則必定會被抑制或冷遇。

一個被後世嘲弄了一千多年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執政舉措,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

李嗣源死後,他在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

當李從厚出奔衛州(今河南汲縣)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後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後又任司空。

後晉滅後唐時,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

事無巨細,悉以歸之。

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

石重貴時,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

後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度使,又徙鎮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

後世對馮道詬病最多的地方,是他對契丹的態度。

史書這樣記載道:「契丹滅晉,馮道又臣事契丹,朝拜耶律德光於京師。

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

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

』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這種自甘貶辱的態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被任為太傅。

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有人說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

不過後世更多的人則指責馮道的這種奴顏媚骨,這只能說明後人患了很嚴重的道德潔癖,而且分析問題非常膚淺。

馮道表面上的恭順,一方面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一貫本色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韜光養晦的手段。

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使他能在暗中保護漢族士人。

耶律德光北撤時,他一直隨從到了常山。

見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錢贖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後為她們尋找家人領回。

耶律德光死後,漢兵起來反抗契丹軍隊,驅逐了遼將麻答,馮道親自到戰地慰勞士卒,軍心大振。

失地收復後,馮道又選擇將帥,使軍民能夠安定下來。

其實,馮道應遼主之召到開封以及後來的行動,並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當時契丹軍隊只占領了開封一帶,他當時在南陽並無危險,要投奔其他割據政權並不難,以他的聲望和政治手腕,博取榮華富貴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但他卻甘冒風險去開封,在複雜的形勢下減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壞。

當時的文武大臣,有的一心想著賣國求榮,爭著當兒皇帝孫皇帝;有的則趁機燒殺搶掠,大發戰亂財;而畏葸懦弱只知對遼主唯命是從,不敢稍有作為的,更比比皆是。

馮道與這些人比起來,對社會和民眾的貢獻不是要大的多嗎?

劉知遠建漢稱帝後,他以太師奉朝請。

後周滅後漢之後,馮道又被後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後周取代後漢時,馮道已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政客,連郭威都要細察他的反應來決定行止。

當郭威進攻洛陽,劉承祐為亂兵所殺後,郭威認為後漢大臣一定會推戴自己為帝。

可是在見到馮道時,發現馮道一點表示都沒有,只好像往常一樣先向他行禮,馮道仍像平時一樣受之。

郭威就意識到取代後漢為帝的時機尚未成熟,於是就假意提出立劉贇為帝,並且派馮道到徐州去迎接。

因此當時的輿論並沒有把後漢之亡歸罪於馮道,而馮道對於改朝換代喪君亡國也因習以為常而並不在意。

馮道人生最後的謝幕也非常精彩。

柴榮繼位後打算親征劉贇,馮道以為不可,再三諫阻。

當柴榮說要以唐太宗為榜樣時,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

因而惹怒了柴榮,親征時就不要他隨行而讓他去處理郭威的後事。

結果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終年73 歲。

諡文懿,追封瀛王。

馮道這個人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自稱「無才無德痴頑老子」,是因為從道家老子的「無為」中悟出了「為官之道」,從「上善若水」中悟出了隨波逐流。

他有一首詩正好說明自己的心聲:「莫為危時便悵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 虎狼叢中也立身。

」 

對後世毀譽不一的評價,馮道也早預料到了。

乾祐三年(950)夏,馮道寫了一篇題為《長樂老自敘》的文章,歷述自己在後唐、後晉、後漢三朝及契丹入主時期所獲官爵榮寵,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

他寫道:「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認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餘矣,為時乃不足」。

並且明白指出這不足在於「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

因而他清醒地預見到後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

既然如此,如果我們後人還是按照「忠」的政治道德標準把馮道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那就太有失公允了。

什麼是「忠」?是忠於一家一姓一帝一朝,還是忠於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倘若人人都「忠臣不事二主」了,那舊的腐朽的王朝還能滅亡,新興的王朝還能建立嗎?老百姓不是永遠都要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嗎?別的且不說,趙宋王朝又有誰去輔佐呢?歐陽修司馬光等等史家還能站著說話不腰疼去指責馮道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一朝元老」馮道與五代十國珍稀美泉

中國歷史中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分裂階段: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而本期主人公馮道就出生在二者中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梁、唐、晉、漢、周等幾個唐朝藩鎮割據政權,而南方十國往往會尊五代為正...

宰相中的「第一老油條」

1宰相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職業,比較特殊,上要輔助君王,下要安撫群臣,可謂是責任重大,馬虎不得。許多人千辛萬苦爬上宰相的高位,但卻總是臨門一腳的時候犯了失誤,被罰下場。例如明代第一奸相嚴嵩,將嘉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