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司馬八達之一司馬孚的忠孝難全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孚,字叔達。

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人。

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

司馬懿之弟,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

司馬孚在"高平陵事變"之際,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後又督軍成功防禦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但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引退,未參與司馬氏幾次廢立魏帝之事。

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為太宰,封安平王。

晉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司馬孚很多人也許不熟悉,軍師聯盟忠的王東扮演的司馬孚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人才輩出的時代,前期並不精彩,但在後期對於司馬氏掌權和鞏固司馬家族的利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主要歸納為四件事:第一參加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

第二吳將諸葛恪圍新城,以孚進督諸軍二十萬防禦之,第三蜀將姜維寇隴右,雍州刺史王經戰敗,遣太尉司馬孚西鎮關中,統諸軍事。

第四高貴鄉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屍於股,哭之慟。

一直以魏臣自居,不尹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始終若一。

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侍奉新主,也不過於偏執導致身死族滅。

這是魏晉時期名士推崇的一種態度。

司馬孚並不高尚,但也不至於是一奸詐小人,他只是一個深陷忠孝難兩全困境的矛盾、痛苦的人。

懂得羞愧的司馬孚是做人的底線,他以魏國純臣的姿態噁心司馬炎,導致在他身後,他的子孫備受打壓。

在士族普遍傾向於孝先於忠、父先於君、家先於國的時代,難道要求司馬孚與家族決裂,去大義滅親?即便他有這個心,離開了司馬家族的他,也只是一個孤獨的老人,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了。

漢末三國的時代,名士們都在家國利益之間痛苦掙扎,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可是從東漢黨錮之禍以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越來越多的人從理想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

尤其是豪門大族,僅僅是一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就會將整個家族陷入萬劫不復。

現實一次次教育他們:只有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家族利益才能得以保全。

由於公開弒君的巨大污點,晉朝的意識形態只能在孝上做文章,根本就沒有臉面去要求臣民效忠。

儒家以忠孝為核心的道德體系徹底崩壞。

自此世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面對國家興亡,不願擔當。

這個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擊敗過遊牧民族的農耕民族,曾經前仆後繼、齊心合力將全盛時期的匈奴擊潰的偉大國家,卻因為道德崩壞,向心力的遺失亡於匈奴、鮮卑、羯、氐、羌之手,中國歷史也自此進入了兵火連天、人心喪亂、暗無天日的三百年浩劫。

也許司馬孚並不能如荀彧一樣純粹完美,只是覺得他們兩個在王朝更替之時的矛盾有點相似。

荀彧是忠義難以兩全,既要報大漢的世代國恩,就不能報曹操的知遇之義。

而司馬孚是忠孝不能兩全,國與家,這樣的選擇的確也是很殘忍。

司馬孚的地位顯然更加尷尬一些,身為司馬家族的人,他與司馬懿、司馬昭等人的關係,遠比荀彧和曹操親密。

荀彧曹操還可以說最後因為道不同而中道絕離。

但是面對家人,這個決斷就更加難下了。

司馬孚不得不走上屬於他的忠孝難全之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為什麼是三國最後的贏家?

文/婉如清揚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馬懿活得長!司馬懿比曹操、劉備要年輕,比諸葛亮、孫權要年長。在曹操活躍的時代,司馬懿已經登上政治舞台。不過,當時的他並沒有什麼作為。許多人都以為司馬懿隱忍避禍,這確...

河之洲丨五個字挖出藏在歷史中的司馬懿

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游曉鵬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已經收官,第二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將在今年秋季播出。吳秀波在劇中不僅演了一個全新的司馬懿,還是從司馬懿的視角切入三國故事的「始作俑...

司馬家族取代曹魏時,司馬孚為何痛哭流涕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定國號晉,魏晉易代。司馬孚作為司馬炎的叔祖,告別曹奐時淚流滿面地說:「 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純粹的大魏之臣」。這位司馬家族的長老已不是第一次令掌權者極為難堪。

司馬孚終身魏臣?正史實際是這麼記載的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合稱「司馬八達」,但是對後世而言,真正具有深遠影響的,卻只有仲達司馬懿和叔達司馬孚。魏文帝曹丕駕崩之際,司馬孚還處在被外放,任清河太守的境地。多虧有魏明帝曹叡左右侍從一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