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洲丨五個字挖出藏在歷史中的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游曉鵬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已經收官,第二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將在今年秋季播出。

吳秀波在劇中不僅演了一個全新的司馬懿,還是從司馬懿的視角切入三國故事的「始作俑者」。

吳秀波是這部電視劇的製片人和投資者。

前不久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7年前就有了從司馬懿視角拍「三國」的想法,但沒過多久《黎明之前》讓他爆紅,作品不斷。

《馬向陽下鄉記》快殺青的時候,一次他突然叫住導演張永新,問:「你了解司馬懿嗎?」張永新愣了一下說:「鷹視狼顧的那個司馬懿?知道點兒,挺感興趣的。

」從沒拍過古裝戲的張永新後來真的成為《大軍師司馬懿》的導演。

為何要從司馬懿的視角講故事?

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里,司馬懿的形象其實主要來自《三國演義》,書中司馬懿戲份兒不多,最著名的是空城計,不過是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出現,留下的只是謹小慎微、多疑之名。

吳秀波卻覺得,從董卓之亂開始,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終平定天下的司馬家讓他特別感興趣,「一個人能隱藏自己的心思,這不難,但如果歷史也把他隱藏起來了,我就分外好奇」。

彼時吳秀波還沒有系統看過司馬懿的文獻和資料,真開始籌備時,卻發現困難的不是這個人物的資料多不多,而是如何讓觀眾跟這麼一個形象算不上正面的主角兒產生共鳴。

他的辦法是用人心,三國紛爭,歸根到底爭的是人心。

於是,他不再像很多改編劇那樣換個花樣講同樣的故事,乾脆完全捨棄了那些耳熟能詳的情節,轉而去講人物內心的矛盾,去講人物的家事和作為普通人的七情六慾,情節順理成章也就有了。

於是,史實究竟是怎樣的已經不是最重要的。

劇本第一稿基本符合史實,卻被認為毫無趣味;「第二稿完成了男性對於三國的認知」,但是把本子拿給家人看,家人看完說這是什麼玩意兒;後來又找了個女編劇來寫,把家庭生活也寫了進去,「家人終於覺得,這戲能看了」。

從這個角度講,《大軍師司馬懿》帶給人的新鮮感,並不全是所謂的「洗白」司馬懿,也包括以全新故事和人性角度塑造人物的這些手法本身。

愛情、家常、職場、三角戀,更細膩的情節,這些迎合現代人的口味,重要性並不比某個連環計什麼的差。

司馬懿在外力挽狂瀾,在家唯唯諾諾、「耙耳朵」,觀眾看的不僅有和政敵鬥智,還包括司馬懿如何安撫老婆以及圓謊。

於是,一個與現代人生活體驗無比之近的司馬懿出現了。

家人第一,對愛忠誠,這些都是今天的主流價值,所以,這個司馬懿才會讓你覺得親切,覺得怎麼這個人不是那個陰險的大奸臣了。

事實上,用這個方法去套曹植、姜維或者呂布,沒準兒都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你想這麼塑造人物,就得給他添點兒色彩,因為歷史資料只給我們留下了骨架,大量的細節需要去填充。

司馬懿身上的色彩爭議很早就有了,歷史學者們對包括司馬懿在內被公眾貼上「叛臣」「奸臣」標籤的人物的研究,也一直偏弱,反而在今天,或許到了最有條件客觀地去看司馬懿的時刻。

******************

司馬懿死後14年,公元265年,他的孫子司馬炎逼迫曹操的孫子魏元帝曹奐禪位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

司馬炎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於是,唐人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裡面,就有了《宣帝紀》。

有關司馬懿的歷史記載,主要集中在《宣帝紀》,《資治通鑑·晉紀》中也有少量文字,《三國志》中恰恰很少,連單獨的傳記都沒有,只散見於關於曹操、曹丕、曹叡的篇章中。

這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晉人,既然司馬懿被追封為晉朝皇帝,在《三國志》里就沒法給他立傳,只能留給後人修晉史的時候去寫「本紀」。

況且,司馬氏最終「篡魏」,多少是非摻雜其中,編撰史書的不想說假話,更不敢講真話,乾脆迴避。

相比之下,《晉書》里的司馬懿豐滿了許多,智慧與爭議之舉都有所記錄,更加客觀,後人津津樂道的裝病隱居、狼顧之相這些典故都出於此。

《三國志》 清光緒十三年(1887)江南書局刊本

(有說他是真隱,有說那是裝的)

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魏宗萬演繹的司馬懿,一臉陰沉;2010版電視劇《三國》中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狂妄陰森;《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吳秀波版的司馬懿儘是儒雅和隱忍。

司馬懿的隱或是忍,都並非空穴來風。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焦作溫縣)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漢末大亂,常憂心天下。

他的年輕時代並無太多記錄,但因為祖上數代為官,勢必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安陽曹操高陵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潘偉斌研究員說,歷史上,司馬懿跟曹操直接交集其實並不多,曹操也沒有很重視司馬懿。

但當時三國交兵,曹操確實急需人才,你不把人才攬來別人就會把人才攬走。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地方長官舉薦司馬懿為上計掾,也就是輔助地方長官向上呈報治理情況的官吏。

曹操當時為司空,掌監察,「聞而征之」。

但司馬懿以患「風痹」,也就是風寒引起的肢節疼痛、麻木不能起居為由,予以婉拒。

曹操不信,派人扮作刺客夜間行刺,司馬懿一裝到底,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曹操只得作罷。

7年後,曹操當了丞相,又想起了司馬懿,也許是對他的表演有所耳聞,特意給手下交代,這廝「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不敢再找藉口,「懼而就職」。

司馬懿為何不願意出來做官,後世的史書大都以儒家忠君思想予以解釋,如《宣帝紀》就說他雖然知道漢朝已經不行了,但仍「不欲屈節曹氏」。

也有記載說,司馬懿20多歲時曾與大隱士胡昭來往密切,古人特別是讀書人講究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司馬懿或許覺得世道太亂,不如避世。

只是曹操太強悍,他才不得不出仕。

這種敘述,也被後人質疑過,司馬懿當時年少,名氣並不大,曹操為了要他又是刺殺又是恫嚇威逼,似乎不合情理。

潘偉斌認為,司馬氏當時已經是大家族,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

早年,司馬防曾經推薦過曹操做洛陽北部尉,曹操後來執意辟舉司馬懿,也許有報恩的意思。

此外,與《大軍師司馬懿》中司馬懿最先出仕的情節不同,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早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便應闢為曹操掾屬,官至兗州刺史,是建安時期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

司馬朗跟大臣崔琰關係非常好,崔琰曾對司馬朗說,你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身姿不凡,你比不過他。

崔琰可能也向曹操推薦過司馬懿。

研究三國歷史十餘年的作家陳瓷,著有《三國那些人那些事》《最彪悍的三國史》等,最近他出了一本從司馬懿角度講述三國故事的《懿統三國》(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陳瓷認為,司馬懿躲避徵辟,不是因為高潔的隱居,也不是因為虛偽的謙讓,而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生存手段。

曹操徵辟司馬懿是在官渡之戰得勝之後,北方時局未穩,在複雜的大勢之下,既然已經有司馬朗向曹操集團表示了忠心,司馬懿無須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急於做出選擇,裝病是最好的選擇。

7年之後,曹操統一北方,徹底清除袁氏力量之後,司馬懿才出來為曹操做官。

至於曹操的恫嚇,也許是《晉書》為宣帝「高潔」的一種粉飾。

(曹魏「三祖」太強大不忍不行)

總之,接近三十而立的時候,司馬懿結束了隱的階段,出來做官。

但在他的人生當中,還不得不經常處於一種忍的狀態。

這與曹氏數代對他的顧慮有一定關係。

《宣帝紀》的最後一段,說曹操很早就發現司馬懿有「雄豪志」,傳聞其有「狼顧相」,特意突然叫他轉身驗了一下,果真是不用轉身就可以把頭轉向正後方。

古人是非常看重面相的,相術認為,狼顧之人陰險狡詐,心毒性狠,常懷殺人害物之心。

的確,用這種方式看人,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極大的不適感,覺得自己猶如獵物。

曹操大約心裡受了傷,加上又夢見過「三馬同食一槽」,就非常猜忌司馬懿,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但曹丕跟司馬懿關係好,每每護佑。

但司馬懿深深知道自己的處境,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勤於吏職,夜以忘寢,才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說到狼,陳瓷認為司馬懿身上真的有一些「狼性」,首要的就是忍。

曹操讓司馬懿出來做官,卻又不重用他,一直到曹操死,12年的時間,司馬懿始終未擔任實職,他只能默默忍受,小心謹慎,才能在曹操手下生存。

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才開始崛起。

曹丕死後曹叡即位,曹叡大體上是信任司馬懿的,但也有很多時候頗為疑慮,他曾問尚書令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君臣倆對司馬懿能否忠於魏王朝都持懷疑。

曹叡病危時,原定的託孤大臣里是沒有司馬懿的,後來才勉強加上。

曹叡死後,8歲的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意欲打壓司馬懿,司馬懿以退為進,再次忍耐了9年,最後兩年裝病,騙過了曹爽,最終發動高平陵政變,從此掌握大權。

司馬懿能忍,應該無人質疑。

潘偉斌認為,在強大的「三祖」曹操、曹丕、曹叡時代,司馬懿也不能不忍,曹操、曹丕都是雄才大略,曹叡雖然並不為普通人所知,但也並非庸碌無為者,他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包括司馬懿在內的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

即使司馬懿有非分之想,在這三位執政時期,確實機會不多。

陳瓷認為,司馬懿在識人善任的「三祖」麾下最終能夠善終,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是司馬懿善於忍耐,精通偽裝,絕不暴露野心,謹慎行事,恭敬勤勉;其次是曹操只活到66歲,曹丕活到40歲,曹叡活到36歲,一個比一個去世得早,要是三人任何一個多活十年,司馬懿怕是都不會有機會的。

(司馬懿軍事指揮到底行不行)

司馬懿能忍,但不等於躲著不干任何事。

在史書中,頗觸動人的一個細節是,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已經遠離政權中心很久,看似弱勢卻能後發制人,除了對手曹爽是個稚嫩浮誇的公子哥兒,也因為司馬懿老辣沉穩,見機識變。

《晉書》記載,他的大兒子司馬師很早就偷偷養了三千死士,散在民間,事發時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這些人在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政敵們事前竟然一無所知。

司馬懿的謀略之名已經為今人所熟知,《天才權謀家——司馬懿》《超越諸葛亮的司馬懿謀略》《老謀子司馬懿》之類的書籍現代出了很多,成為職場人的熱門讀物。

不過,因為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典故的流傳,司馬懿常常被認為不是一個很能打仗的角色。

其實,在史料中,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還是挺突出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建議曹操趁機攻打劉備,曹操不聽,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到了後來卻非常後悔。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北攻連捷,曹操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從許昌遷都到黃河以北,司馬懿等人力勸,並設計使得孫權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許昌也保無虞。

司馬懿直接掌握軍權之後,魏明帝時,他率軍4萬討伐遼東,一舉掃平了割據遼東三世的公孫淵,統一了北部中國;太和二年,他出奇兵,蕩平了割據邊地、有反叛傾向的新城太守孟達;嘉平三年,太尉王凌反叛,司馬懿親自東征獲勝。

此外,他也不戰屈人之兵,幾次退蜀軍,挫敗了諸葛亮出祁連圖中原的戰略攻勢,並擊敗東吳大將諸葛瑾、朱然來犯之敵,孫權也不得不承認,「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司馬懿跟諸葛亮交手,確實是避戰居多,但也有些人認為並非司馬懿不敢打。

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在他的《何博士備論》中指出,這只是司馬懿的耗敵之策,諸葛亮死後,蜀師引還,而司馬懿未窮追,也是因為孔明雖死,其士尚飽,軍隊也無變化,且蜀道難行而容易設伏。

這些倒都是軍事思想上的可取之理。

在電視劇中,司馬懿計謀迭出,與口吃的鄧艾聯手屯田並對抗曹氏宗親集團。

史書中,除了軍事上的作為,司馬懿的確啟用了一些出身寒門的優秀人才,比如,他採納了鄧艾的建議大興屯田,因此,魏國資食有餘,而水無害,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消除了水災,也促進了連年戰亂之後社會經濟的恢復,改善了百姓生活。

司馬懿也敢於直諫,魏明帝好修宮室,生活奢靡,百姓苦之,司馬懿剛從遼東征伐歸來,上奏魏明帝不能再這麼幹,「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

由此,有後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厲害,因為相比之下,諸葛亮在蜀國的「工作環境」可好了太多。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叡卻並不完全信任司馬懿;大臣之中,諸葛亮在西蜀地位極高,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都不小,猜忌、反對司馬氏的有不少人。

司馬懿有此作為,相當不易。

中國秦漢史學會常務理事、南陽師範學院《南都學壇》主編劉太祥接受記者採訪時便認為,無論是在軍事、用人還是經濟上,司馬懿打下的基礎對西晉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比較大的,需要正確認識他的歷史作用。

(有生之年未篡權)

司馬懿死在公元251年,當時年幼的曹芳還在位,這是曹叡指定的接班人。

雖然在洛陽南郊的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殺死了輔政大臣曹爽而獨攬大權,但他並沒有改換天地。

司馬懿輔佐曹丕,與曹丕有世子之爭的曹植卻對司馬懿高度讚賞,稱其「魁傑雄特,秉心平直」。

東吳大臣張悌在抵抗西晉進攻時身死,但他也說過,「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所以,即使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被司馬昭弒殺,「四方不動」,治政之根本得以鞏固,百姓之心得以歸服,野心也得以確立。

就連後來對司馬師發動叛亂的文欽,也說「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

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反心,什麼時候有了反心?後人無法根據司馬懿的所作所為,認定他之前對曹操、曹丕的輔佐缺乏誠意,也無法斷言他是否早蓄奇志,意欲取曹家而代之。

但起碼司馬懿的兒子們是心裡有事的,不然不會有那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有意思的是,翻了史書你會發現,其實路人皆知不是因為司馬昭太囂張,而是他不淡定,心裡藏不住事。

《晉書》記載,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前,深謀秘策,都特意躲著二兒子司馬昭,只找大兒子司馬師商議。

事發前一天晚上告訴司馬昭,他果真「不能安席」。

所以,司馬懿也一直更喜歡司馬師。

在「篡魏」這件事上,司馬師、司馬昭做了很多事,最終由司馬炎完成,卻也很難說跟司馬懿沒有關係。

潘偉斌認為,早在曹叡在位時期,司馬懿的內心就已不平靜。

司馬一家特別注重通過姻親來聯絡世族大家,司馬師的妻子叫夏侯徽,其母親是曹操的義女、名將曹真的妹妹,夏侯徽很有見識器度,可能是撞見了什麼事,最終發現司馬師「非魏之純臣」,司馬師察覺後覺得夏侯徽跟曹氏關係這麼近,「深忌之」。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24歲的夏侯徽竟被毒殺。

夏侯徽貴為皇族,此事重大,司馬師應當會去徵詢父親意見,司馬懿即使沒有直接參與,也當是了解和默許兒子們的諸種思想和行為的。

如果有不臣之心,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大權在握,為何有生之年卻沒有篡魏?陳瓷認為,司馬懿死的時候,擁曹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謹慎一生的他當然不會輕舉妄動。

司馬懿死的前一年,曹魏舊臣王凌就密謀另擁新帝,剿除司馬懿,但是司馬懿未等王凌起兵,就把他殺了。

司馬懿死後,淮揚一帶又接連兩次爆發了反司馬氏的兵變,這充分說明司馬懿有生之年未篡權是明智的。

不過,不管司馬懿如何,作為託孤大臣,其死後司馬氏將曹芳、曹髦等皇帝廢掉,加上司馬炎最終稱帝,司馬氏篡魏成為事實。

在古人看來,這是與秉持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對他的主流評價也就變成了貶斥。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話,「積善三年,自知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這種思想影響至今,如此也就可以理解,為何電視劇里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司馬懿,會有那麼多的爭議。

(司馬懿有多辜負張春華)

電視劇里,司馬懿對原配張春華的專情令人感動,與柏靈筠的糾葛令人唏噓,家庭和愛情也成為這部劇打動人的賣點之一。

歷史上司馬懿的感情生活究竟如何?

潘偉斌告訴記者,張春華和柏夫人都史有其人,司馬懿並不專情,也不止這兩位配偶。

張春華也是河南溫縣人,死後葬於洛陽,司馬炎追其為張皇后。

史書稱,其「少有德行,智識過人」,不過,司馬懿並不怎麼看重她。

直到有一天,為了辭官而假裝患風痹的司馬懿在家曬書,天降暴雨,司馬懿本能地站起來收書,被家裡一個做飯的婢女看見,張春華恐怕事情泄露,「遂手殺之以滅口」,之後親自做飯。

司馬懿大概看得目瞪口呆,由此「重之」。

但司馬懿有了柏夫人之後,幾乎不再見張春華,司馬懿生病了張春華去看望,司馬懿竟惡狠狠地說:「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張春華羞慚憤怒,要絕食自盡,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也跟著媽媽絕食。

司馬懿大驚,請罪,張春華才打消了尋死之念。

司馬懿卻不依不饒,毫不掩飾地對其他人說:「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司馬懿的意思是,我是心疼孩子。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張春華早於司馬懿4年去世,時年59歲。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秦園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師:一千八百年前的殺妻狂魔······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司馬孚終身魏臣?正史實際是這麼記載的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合稱「司馬八達」,但是對後世而言,真正具有深遠影響的,卻只有仲達司馬懿和叔達司馬孚。魏文帝曹丕駕崩之際,司馬孚還處在被外放,任清河太守的境地。多虧有魏明帝曹叡左右侍從一句評價「...

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三馬同槽

《晉書》和《三國演義》里都提了三馬同食一槽的故事,按照事後諸葛亮的機智,三馬就是司馬懿和司馬昭、司馬師三父子。《晉書》里說司馬懿「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知道他不是善人,就仔細觀察,發現司...

忠臣還是奸相?這才是真實的司馬懿

隨著《軍師聯盟》的熱播,司馬懿已經被塑造成了一個模範官員的形象,其實司馬懿並沒有電視劇宣揚的那麼好,但也沒有《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不堪。司馬懿的人品究竟如何?本文精選幾件事情帶你了解一個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