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二爺怎麼就成神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可以說,《三國志》中記載的關羽是令曹操都畏懼的三國時代的代表性武將。
但布下「背水陣」的韓信曾擊破項羽,使劉邦得以統一中國並建立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相傳繼承了諸葛亮「八陣圖」的李靖,為唐朝(618—907年)統一中國立下赫赫戰功,北方遊牧民族突厥聞其名便不戰而退。
與這些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武將相比,關羽的功績並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且其結局也算不上輝煌。
但為何卻是關羽得到了神化呢?要解答這一疑問,讓我們從比較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三國志演義》兩書對關羽的書寫態度開始吧。
陳壽的三國志
暗含蜀漢正統論
陳壽的《三國志》是一部在唐朝被定為正史的史書。
所謂「正史」,並不是「正確的史書」之意,而是證明國家「正」統的「史」書——哪怕要為之曲隱真實的歷史。
為了體現正統的傳承,所有正史都是紀傳體。
紀傳體史書是由本紀(皇帝的編年史)和列傳(臣子的傳記)組成的編年史,國家以本紀的形式記載被認定為正統的皇帝。
由於陳壽是西晉的史家,而西晉接受了曹魏的禪讓,所以《三國志》中只將曹魏列為本紀,劉備和孫權則被列入列傳。
即從體例上說,陳壽是作為曹魏的臣子進行記載的。
但陳壽對待劉備和孫權的態度並不是相同的。
作為季漢的舊臣,他將孫權的去世稱為「薨」,劉備的去世則稱為「殂」。
在《春秋》(儒家經典「五經」之一,據說是由孔子編撰的魯國編年史,暗含著孔子的毀譽褒貶之意)的義例(表達方式的規範)中,「薨」一詞用於表示諸侯的去世。
也就是說,陳壽不僅在體例上,而且通過「春秋筆法」(遵循《春秋》義例的暗含毀譽褒貶之意的寫作方法)否定了孫權的帝位。
與之相對,陳壽在記述曹魏諸帝去世時則使用了「崩」字,以表示其正統性。
不過,陳壽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如此程度。
劉備建立季漢,是為了否定曹丕接受東漢的禪讓而建立的曹魏。
正如只有一個天下,接受天命、支配天下的天子也只能有一人。
因此,將劉備作為東漢的繼承者,也就是否定曹魏乃至西晉的正統性。
儘管《三國志》中原本就暗含劉備的正統地位,但陳壽在記載蜀國歷史時只是冠之以地域的名稱,稱其為「蜀書」,而並未使用正式的國名「漢」。
這就是傾注了陳壽苦心的《三國志》。
為了尊重陳壽的這份心意,史家通常將劉備的國家以國名和地域名並稱為「蜀漢」。
陳壽對關羽的評價
如此一來,作為劉備臣子的關羽,自然見載於《蜀書》的臣子傳記中。
《三國志》全書的卷三十六(共六十五卷)、《蜀書》卷六的起首便是《關羽傳》,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傳記列於同一卷。
作為劉備的臣子,關羽的地位僅次於《蜀書》卷五記載的諸葛亮。
由此可見,陳壽認為關羽是劉備最重要的武將。
但《關羽傳》只有短短的953個字。
不過陳壽已經算是很鄭重地對待關羽了,因為同卷的《趙雲傳》只有246個字。
武將所占的篇幅大概就是如此。
而《諸葛亮傳》如果除去其子諸葛瞻的部分,則有4310個字。
關羽對兵士十分優待,對文士則態度驕矜,儘管他在晚年也學習了《春秋左氏傳》。
出於這種敵視態度,他輕視部下糜芳和傅士仁,致使二人生怨,向吳國的呂蒙投降,荊州由此陷落。
因此,陳壽對關羽的評價並不高: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稱關羽、張飛為「萬人之敵」的是曹魏的程昱,稱其為「熊虎」的是孫吳的周瑜和呂蒙。
陳壽借他們之言來表現關羽、張飛的武勇,並稱讚關羽對待曹操和張飛對待嚴顏的態度。
另一方面,陳壽也客觀闡述了他們失敗的原因,並批評了關羽的剛愎和張飛的粗暴。
如此評價被後世尊為神明的關羽,可以說是冷靜而公正的。
《三國志》是一部「當代史」。
陳壽自己也曾是蜀漢的臣子,他對關羽的評價可以說是準確的,因為他沒有必要為了關羽而歪曲事實。
《三國志》的內容過於簡略,因此,裴松之奉劉宋(420—479年)文帝之命,將當時尚存的三國時代的史料作為注添加進去,即元嘉六年(429年)完成的裴注。
裴松之的關羽記事
裴注不僅在史學史上價值很高,而且為《三國志演義》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例如,雖然《關羽傳》的裴注只有761個字,少於原文,但《趙雲傳》的裴注則引用了《趙雲別傳》,達到1096個字,相當於原文的四倍。
《三國志演義》中趙雲的形象基本上是以《趙雲別傳》為依據的。
另外,《三國志演義》也很好地利用了裴松之通過史料批判所否定的記載。
儘管裴松之對關羽被殺的場景進行了否定,但《三國志演義》在描述此事時則採用了被裴松之否定的內容:關羽並未被當場殺害,而是當面拒絕了孫權的勸降,並斥罵孫權;繼而,孫權的臣下如《蜀記》中所記載的那樣向孫權進言,孫權這才決定處死關羽。
藉助裴注,《三國志演義》的故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生於劉宋的裴松之既不必像陳壽那樣尊曹魏為正統,也不必以蜀漢為正統。
因此,《關羽傳》裴注中的材料也並不全是對關羽有利的。
如:
《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
臨破,又屢啟於公。
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這裡提到的《魏氏春秋》,裴松之在《魏書·明帝紀》中也引用了其更加詳細的記載,認為關羽迷戀他人之妻一事是事實。
這是因為《蜀記》和《魏氏春秋》這兩種特點迥異的史料都對此事有明確記載。
因愛慕人妻而屢次拜託曹操,結果卻被橫刀奪愛,這是關羽作為一個人有魅力的一面,但《三國志演義》並沒有採用這個故事。
或許是因為如果神明愛慕別人的妻子,會有損其光輝吧。
可見,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對關羽的評價都不是很高,很難以此將其神格化。
因此,關羽的神格化並不是直接基於史書的記載。
那麼,《三國志演義》是如何描述關羽的呢?
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
以蜀漢為正統
《三國志》與《三國志演義》的最大差異在於正統觀的不同。
以蜀漢為正統的《三國志演義》的正統觀,是由南宋(1127—1279年)的朱熹確立的。
商業城市中講談和戲劇這一類都市文化的盛行,使「說三分」(專說三國故事的說書)得以發展起來: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
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記載了小孩子聽「說三國語」的姿態,表現出民眾支持劉備的情感傾向。
元代(1271—1368年)中葉以後,科舉取士以朱子學為標準,朱熹提倡的蜀漢正統論和作為國家守護神的關羽形象遂上升為國家層面的評價。
自《三國志》以來被曹魏奪去正統的蜀漢,通過朱子學得以確立正統地位。
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年)印刷、現存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的《新全相三國志平話》,是為「說三國語」而在話本中加入插畫的三國故事,便是將蜀漢作為正統的。
然而,其中最活躍的人物尚不是關羽,而是在老百姓中很受歡迎的張飛和像神仙一樣會使用術法的諸葛亮。
關於「義」的故事
《三國志演義》寫成後,並沒有立即得到印刷和廣泛傳播。
此書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傳的。
帶有弘治七年(1494年)序的抄本,被認為是當時的《三國志演義》版本。
以這樣的抄本為基礎,嘉靖元年(1522年)出版了木版印刷的《三國志演義》的刊本(印刷本)。
其正式名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即所謂的「嘉靖本」。
嘉靖本開頭附有弘治七年庸愚子(蔣大器)所作的序,其中記載了整理《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原因:
夫史,非獨紀曆代之事,蓋欲昭往昔之盛衰,鑒君臣之善惡,載政事之得失,觀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災祥,褒貶予奪,無一而不筆之者,有義存焉。
吾夫子因獲麟而作《春秋》。
《春秋》,魯史也。
孔子修之,至一字予者,褒之;否者,貶之。
然一字之中,以見當時君臣父子之道,垂鑒後世,俾識某之善,某之惡,欲其勸懲警惕,不致有前車之覆……(至朱子《綱目》,亦由是也……由其不通乎眾人,而歷代之事愈久愈失其傳。
)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令瞽者演說,其間言辭鄙謬,又失之於野,士君子多厭之。
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
序中闡述了歷史上的「春秋之義」的重要性,並指出其問題在於因太不通俗而難以理解。
《三國志平話》等「評話」則錯誤頗多,為君子所厭棄。
因此,此書希望以陳壽的《三國志》為基礎描述史事,並儘量使文字不那麼艱澀難懂,達到向讀者普及的目的。
這便明確地說明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書名的含義。
《三國志》原書比較難讀,遂通過提高其通俗性來使之普及,對「義」進行「演」繹(即傳播推廣)。
此處的「義」是指《春秋》中的「義」,亦即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中所闡釋的毀譽褒貶、勸善懲惡的標準。
不久之後,「義絕」關羽就把「智絕」諸葛亮和「奸絕」曹操擠到了配角的位置上,成為故事敘述的中心。
這不僅是因為關帝信仰,從《三國志演義》的寫作目的來看,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毛宗崗本對關羽的評價
正閏論與三絕
毛宗崗本的卷首附有假託金聖嘆之名所作的序,以及凡例、目錄和圖錄。
此外還有一篇《讀三國志法》,其中表明了毛宗崗對於《三國志》有何特徵以及何為重要的見解。
文中還指出,在本書中,「三國志」即指毛宗崗本《三國志演義》:
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
正統者何?蜀漢是也。
僭國者何?吳、魏是也。
閏運者何?晉是也。
魏之不得為正統者,何也?論地則以中原為主,論理則以劉氏為主,論地不若論理。
故以正統予魏者,司馬光《通鑑》之誤也。
以正統予蜀者,紫陽(朱熹)《綱目》之所以為正也。
《讀三國志法》始於對「正閏論」的闡述。
「正閏論」論及的是在中國出現多個政權並立,且關於國家間繼承關係存有疑義的情況下,應以哪個國家為正統的問題。
《讀三國志法》繼承了嘉靖本以來的正統觀,認為以蜀漢為正統的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才是正確的。
《讀三國志法》還認為,應將《三國志》中最突出的三位人物稱為「三絕」:
古史甚多,而人獨貪看《三國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眾)未有盛於三國者也……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有此三奇,乃前後史之所絕無者,故讀遍諸史而愈不得不喜讀《三國志》也。
《讀三國志法》舉出卓越宰相諸葛孔明和傑出武將關雲長作為「三絕」中的人物,這都還是常識範圍內的事情。
但毛宗崗本的有趣之處在於,還舉出曹操作為「三絕」之一。
這三人是毛宗崗本中的主要角色。
其中,關羽的「義」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這是因為《三國志演義》是宣揚「春秋之義」的文學作品。
關羽形象的改寫
毛宗崗本在《凡例》中關於關羽的記敘說明如下:
一、俗本紀事多訛,如昭烈聞雷失箸及馬騰入京遇害,關公封漢壽亭侯之類,皆與古本不合……今悉依古本辨定。
一、事有不可闕者,如關公秉燭達旦,管寧割席分坐,曹操分香賣履,于禁陵廟見畫,以至武侯夫人之才,康成侍兒之慧,鄧艾鳳兮之對,鍾會不汗之答,杜預《左傳》之癖。
俗本皆刪而不錄,今悉依古本存之,使讀者得窺全豹。一、後人捏造之事,有俗本演義所無,而今日傳奇所有者,如關公斬貂嬋,張飛捉周瑜之類,此其誣也,則今人之所知也……今皆削去,使讀者不為齊東所誤。
毛宗崗本在《凡例》中指出了書中改寫的幾個事例,其中三例與關羽有關。
第一,刪除「漢壽亭侯」的虛構故事,對此前文已有敘述。
第二,「秉燭達旦」說的是關羽識破曹操利用美人計離間自己和劉備的故事。
詳細的內容後文再加敘述,這個故事將曹操的「不義」與關羽的「義」進行了對比。
毛宗崗本在刪除不符合史實的「漢壽亭侯」虛構故事的同時,又增加了此前的《三國志演義》中沒有的虛構故事,以表現關羽的「義」。
貂蟬以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係並唆使呂布殺死董卓的「美女連環計」而為人們所知,通常被認為是利用美貌這一女人的武器而玩弄兩位豪勇之男的惡女。
事實上,在以《三國志》為題材的雜劇和說書中就有惡女貂蟬為關羽所斬的故事,這就是「關羽斬貂蟬」。
在這個故事中,貂蟬被設定為呂布的妻子,並被塑造為一名惡女:在殺害董卓之後,貂蟬對於身為呂布之妻但與董卓發生關係的不貞之事絲毫不感到羞恥,反而說前夫呂布的壞話,又向張飛、關羽獻媚,最終被關羽斬殺。
與此不同,毛宗崗本改寫了李卓吾本,將貂蟬設定為王允的歌伎。
既然不是妻子,就可以對其貞節沒有要求。
此後的故事情節是,一位身份卑微的女性不惜玷污自身清白去剷除試圖傾覆漢室的董卓,由此讚揚貂蟬守護漢室之義。
此外還進一步講述了貂蟬此舉的動機:貂蟬感念王允對身份卑微的自己視如己出,願以性命報答其養育之恩,便幫助王允實施美女連環計。
在漢室面臨滅亡之際,貂蟬出於對王允的孝和對漢室的義,不惜玷污自身清白剷除了董卓。
如果這樣的貂蟬為關羽所斬的話,關羽之「義」就會被破壞。
因此,毛宗崗本嚴厲批判「關羽斬貂蟬」的理由就在於要維護關羽之「義」。
兩部《三國志》的夾縫之間
從不怎麼尊重作為武將的關羽的陳壽《三國志》,到將關羽描述為「義絕」的毛宗崗本《三國志演義》,這種變化象徵著關羽的地位在此過程中從一名武將上升為神。
那麼具體而言,究竟是關羽的何種品質受到尊重而使其化身為神呢?讓我們對比《三國志》的史實和《三國志演義》的虛構故事,同時從關羽的「武」入手來具體探討吧。
本文出自 《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第一章《關羽與兩部<三國志>》
[日] 渡邊義浩 著 /李曉倩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9
關羽秒殺顏良的歷史真相,兩人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前面的文章中老兵講到關羽降曹的前因後果。雖然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污點,但並不能掩蓋他對劉備的忠心。老兵覺得,如果關羽當時真的一條筋下去,不投降,那只有死路一條,對於他來說,可能還是能得到忠義的名...
趙雲如此飽受爭議,怪裴還是怪陳?
我恨陳壽,這個傢伙,寫三國志實在是太偷懶了,導致每個人的面目熟悉卻又不清晰,個個都有一團亂麻的謎。如果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放到一起讀,為什麼在演義里牛逼哄哄的趙雲,卻在史書上特麼的平淡無奇,在三國...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那麼《三國志》難道就真的是正史嗎?
最近小編在寫關於三國方面的歷史,發現評論中有很多的朋友都在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能當做正史來看,要想真正了解三國的歷史,應該去看陳壽的《三國志》,言辭之間多有些鄙視看演義小說的朋友。其實在小編...
三國演義中那些虛構的情節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是以歷史為依託,同時加入了作者個人的發揮與創作,今天搜集了一些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把小說當成了歷史。這其中大多數資料來源於網上的查找以及與三國志的...
顛覆你的認知!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和孔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歷史領域中,三國一直是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拿《三國演義》當正史討論的也不在少數,演義的故事之傳神,已深入人心,在人們的印象中,呂布就是以一當千的猛人,關羽就是一把大刀能砍天下的神將,張...
如若來一場三國時期各猛將之間的團戰,你覺得誰能敵蜀漢五虎將?
三國演義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本書,它還被翻拍成了電視劇,基本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對於裡面的人物我們也是很喜歡的。這部小說裡面刻畫了許多英姿颯爽的武將,他們這些人英勇強悍,在三國那個時代盡情綻放著...
張飛去世背後的蜀吳之爭
三國中張飛的死大概是最窩囊的,因為大罵士卒,結果被殺害。張飛的死在《三國志》里有明確記載,《三國志》里有兩處提及。《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章武元年,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
魏延被殺的真相被兇手楊儀親口說出,原來我們都冤枉諸葛亮了!
漢中,作為益州最重要的門戶。在劉備攻下成都的時候,曹操最擔心漢中被劉備取得,所以緊急親自領兵攻打張魯,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徹底平定漢中。在曹操看來,益州雖然重要,但是若控制住益州的大門,即漢中,...
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何為正統?正統一詞出於《春秋》,泛指皇權、王朝、血緣、學派、禮儀等一脈相承,強調傳承有序、合法權威。在皇權正統中特別明確君臣之分、華夷之辨。關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何為正統,曹丕、劉備、孫權誰是大漢...
為何關帝對現在人影響這麼大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關羽像坐落於關羽為「首任市長」的荊州,僅其手中的青龍偃月刀就長達70米,重達100餘噸。在此之前,這個「吉尼斯世界記錄」則屬於關羽的故鄉——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關公故里。這裡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