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VS周瑜,赤壁之戰的雙方兵學詮釋,勝利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劉備之所以能以弱小的力量戰勝強敵,最終擊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是與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種種謀略密不可分的。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得到外來士族和吳郡士族的支持,政權較為穩定。

地理上據有長江天險、物產豐富的優越條件,軍事上也有一定的實力。

劉備在荊州收攬人心,網羅人材,編組軍隊,也得到了當地一些地主集團和民眾的支持。

孫、劉雙方聯合起來,有江漢地區豐富的物資可以利用,有長於江河作戰的五、六萬水軍,這就具備了可以取勝的客觀條件。

在主觀上,孫、劉雙方都善於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面對強敵,冷靜分析形勢:曹操在統一北方後,揮軍南下,兵不血刃地迫降了荊州劉琮,擊潰劉備,進逼孫權。

在曹操面前,孫權、劉備處於劣勢。

東吳的許多重要將領,都認為曹軍無論在政治或軍事上,都聲勢強大,難以抵禦,主張迎降。

孫權有抗曹決心,但顧忌力量不足,又看到劉備新敗,在聯劉抗上有所遲疑。

諸葛亮和周瑜在危急關頭不失為著名的軍事家,他們不為曹軍的聲勢所惑,也不盲目恃勇 —拼,而是冷靜分析情況。

他們看到曹軍優勢中的劣勢,強大中的弱點,具體而又比較切實地分析曹軍的兵力和戰鬥力。

他們從自己的劣勢中,也看到了軍隊精銳、善於水戰等長處。

從而駁斥了迎降者的謬論,提出了戰勝曹軍的謀略,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和信心;確立了聯合抗曹的方針:當時是兩弱對付一強,孫、劉如不聯合抗曹,曹軍處於更加有優勢的地位。

旌旗所指,所向披靡,孫、劉勢必會被各個擊破;而兩弱相聯,就可并力對曹,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孫、劉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確定聯合抗曹;這對戰勝曹軍起了重要作用。

由於孫、劉的聯合,劉備屯軍樊口,牽制曹軍順江東下,為東吳贏得了備戰的時間。

而欠軍主力迅速到達樊口,才使劉備軍免遭徹底失敗。

在數個集團的對立爭戰中,爭取盟軍,打擊主要的敵人,這一戰略策略的巧妙運用,赤壁之戰稱得上是一個範例,也是古代許多著名軍事家常常採用的一個重要策略;積極迎戰,先機制敵:周瑜從鄱陽回到柴桑後,不僅向孫權表示了堅決抗曹的決心和信心,而且提出了主動迎擊曹軍的作戰方針。

周瑜在戰略防禦作戰中,之所以不採取先退一步,持久疲敵的方針,而採取積極迎戰,先機制敵,速戰速決的方針,是合乎當時情勢的。

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 過快,兵力不集中,占領區尚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未穩而擊之。

二是水上作戰,乃是吳軍之所長,曹軍之所短,故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齊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先挫敗其水軍,就可使其難以逆江東下。

三是曹操兵勝而驕,輕視東吳。

周瑜利用曹軍弱點和吳軍長處,先機制敵,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失措,從而由被動中奪得了主動;「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孫、劉聯軍的總兵力雖遠不如曹操多,但吳之精兵未受到削弱,劉備所統之軍也得到一定休整。

特別是他們擁有擅長江河作戰的水軍;利用長江以發揮其所長,對於遠來疲憊、不善水戰的曹軍,是一個「以長擊短」的制敵條件。

當在赤壁形成對峙之後,周瑜等又能及時抓住曹軍戰船連結、水陸兵力密集的錯誤,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潰亂,迅速投人主力實施有力的打擊, 因而擊敗曹軍。

而曹操之所以失敗,從兵學思想的角度來看,則是必然的。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孫權襲占江夏、謀取荊州的時機,以突然快速的行動,一舉奪占荊州無疑是成功的,也符合其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一貫戰略思想。

其所以在進展順利而又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大敗於赤壁,主要在於曹操因勝而驕,從而在作戰指導上產生一系列無可挽回的錯誤。

首先是驕躁急進。

曹操在較取荊州之後,既未能客觀地分析形勢,採取穩步發展的方針;也未能堅持其貫用的各個擊破的謀略,以為乘勝利之威,必能一舉吞併江東。

這種單憑聲威嚇人的戰略指導,顯然是靠不住的。

同時由於曹操的驕躁輕敵,致使對彼己的長短、利弊缺乏冷靜的分析,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過低地估計了對方。

因而不去暫時拉攏孫權以求先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攻孫權,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而是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曹操在這裡顯然犯了兵家之大忌;其次是準備不足,部署欠妥。

在江漢流域要擊敗吳軍,沒有一支強有力的水師是難以奏效的。

曹軍的水師既少且弱。

曹操在鄴作玄武池練舟師,到南下荊州時,只有半年時間;而且池中水師未經江河風浪的鍛鍊,缺乏在長江流域大規模水上作戰的經驗;劉表新降的荊州水師數量雖多,但軍心渙散,作戰不得力,曹操認識不到攻克長江天險所必須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以致在占領荊州僅一月,就不聽任何勸 告,倉促決定順江東下,並且向孫權發出了宣戰書,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必要訓練和作戰準備。

同時,曹軍兵力尚未全部展開,戰略要地樊口等-些江南要津也未控制;長江水而的控制力也不強,初戰不利即「引次江北」 這樣,也就失去步軍南北沿江而下,水軍江中往來呼應的可能,形成水陸密集配置於江北烏林狹小地域的情況,被動地處在孫、劉水師的攻擊之下。

這種準備不足和部署欠當,完全是主帥輕敵思想下所導致的錯誤,卒為孫、劉聯軍所乘;

再次則是疏於成備,輕信詐降。

曹軍退於烏林後,黃蓋看到彼眾我寡,「難以持久」;也看到曹軍艦船「首尾相接」,不便機動,就提出詐降火攻之策,為周瑜採納。

受降如臨敵,應持高度警惕,以備不虞。

但曹操輕信黃蓋是真降,部隊也不作任何戒備。

故在黃蓋火攻的突然襲擊下,頓時造成混亂,猝不及防,難以應戰,以致在孫、劉主力猛攻下,不得不全線潰退。

由於曹操一系列疏漏失誤,致使優勢的軍隊為孫、劉兩 軍所敗。

曹軍不僅未能一舉滅吳,反而連已到手的荊州戰略要地也大都得而復失。

赤壁戰後,孫、劉乘機發展,孫權南 下交、廣,劉備西取益州,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我國軍事史上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

它充分地證明了,戰爭中的主動與被動,優勢與劣勢,強大與弱小,這些所謂的客觀因素,都是可以通過人的能動作用來加以改變的。

而要成功地實現優劣地位的轉換,戰爭的指揮者們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制定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

做到知己知彼是非常重要的。

戰爭的一方如果曹操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間時又過低地估計對方的力量,對敵我雙方的長短缺乏冷靜、具體而又客觀的分析,麻痹輕敵,最終的結局必然是失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赤壁大戰探疑:大火何曾燒赤壁?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有薛寶琴做赤壁懷古一首: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赤壁大戰,火燒赤壁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可是真的發生過火燒赤壁的故事嗎?

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造三分天下格局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

曹操真的是中了周瑜的反間計而打敗仗的嗎?

赤壁大戰是曹操命運的轉折點,甚至是整個中國的轉折點。如果能早早統一中國,或許不會被司馬家族奪位。也就不會發生分裂中國的南北朝了。很多人的觀點都說是曹操中了周瑜和黃蓋的反間計和用鐵鏈把船連起來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