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探疑:大火何曾燒赤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有薛寶琴做赤壁懷古一首: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

赤壁大戰,火燒赤壁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

可是真的發生過火燒赤壁的故事嗎?我看未必。

上個月我參加武漢大學考察活動,專門去湖北荊州現場考證了一下。

我發現,火燒赤壁是根本不存在的。

最多只能是火燒江北烏林。

當時大戰發生在12月,周瑜駐軍江南赤壁,曹操駐軍江北烏林。

這個時候,冬天應該刮北風的,卻偏偏颳了東南風。

東南風起,周瑜黃蓋藉助火攻,從南向北發起衝擊,這樣大火只能往北燒到曹軍烏林大營,不可能往南燒吳軍赤壁大營,毀了周瑜自家軍馬。

此事前提戲曲中的諸葛亮借東風。

如果是北風,被燒的肯定是周瑜黃蓋一夥了。

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經過此戰,三國由此基本定型。

由以上分析可見,曹操沒有過江,到江南和東吳軍隊開戰。

江南赤壁也沒發生大戰,沒有什麼赤壁古戰場可能。

發生的只能是江北烏林大戰。

千年歷史皆搞錯,以訛傳訛傳至今。

由此推測,以前江北烏林鎮範圍內,本來是一片森林,火燒之後,灰頭土臉,成了烏林。

江南赤壁是山,江北大火映紅了江南,青白灰色的石頭。

可能就成紅色赤壁了。

所以,筆者建議,赤壁大戰,改為烏林大戰更準確。

火燒赤壁一事從無發生,火燒烏林才是真實歷史。

眾多史學考證謬誤,亟待修正。

(吳修安)



赤壁大戰之有關細節連結如下:

孫劉合兵

劉備駐軍樊口,每天派巡邏的士兵在江邊眺望孫權的軍隊。

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隊,就立即乘馬回營報告劉備。

劉備派人前去尉勞。

周瑜對慰勞的人說:「我有軍事任務在身,不能委派別人代理,如果劉備能屈尊前來會面,實在符合我的願望。

」劉備就乘一隻船去見周瑜,說:「現在抵抗曹操,實在是很明智的決定。

不知有多少戰士?」周瑜說:「三萬人。

」劉備說:「可惜太少了。

」周瑜說:「這已足夠用,將軍且看我擊敗曹軍。

」劉備想要召呼魯肅等來共同談話,周瑜說:「接受軍令,不得隨意委託人代理,如果您要見魯肅,可以另去拜訪他。

」劉備既很慚愧,又很高興,於是帶領關羽、張飛兩千人跟在周瑜的後面,不歸周瑜統領。

同年十二月,孫劉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

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

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

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火燒赤壁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

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

」於是,選取蒙沖戰船十艘,裝上干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

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

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將士艘戰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餘的船在後依次前進。

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指著船,說黃蓋來投降了。

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象箭一樣向前飛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

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

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

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

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

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

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大獲全勝。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

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 史書論證

首先,《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而《三國志·吳書》的諸大將傳記也都提到「拒曹公於烏林」的字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烏林。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

」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

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

」《荊州記》記載:「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

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的情況是這樣的:「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去北軍二里於,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東南風急」與「中江舉帆」,說明沖烏林來的船來自烏林東南,這與「上破魏武兵」比較吻合。

還有《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

這裡的「西破」與周瑜傳的「逆」是一個解釋。

如果《江表傳》所記載是事實,那麼蒲圻赤壁做為赤壁之戰的地點確實是最符合歷史記載。

赤壁之戰也是文人墨客喜歡吟詠的詩史。

李白有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有詩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孫元宴有詩曰:「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

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杜牧則認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呂思勉認為赤壁之戰是孫劉抗拒統一,評價說:「曹操固然犯著兵家之忌,有其致敗之道,然而孫、劉方面,也未見得有何必勝的理由。

自此以後,曹操幸而用兵於關西、漢中,未曾專注於南方。

倘使曹操置別一方面為緩圖,盡力向荊州或者揚州攻擊,孫權的能否支持,究竟有無把握呢?孫權和劉備不同。

劉備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拚死抵抗。

孫權和曹操,本無嫌隙,當時假使投降,曹操還要格外優待,做個榜樣給未降的人看的。

所以當時孫權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統一,免於分裂之禍;而以孫權一家論,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國志·張昭傳》注里,早經說過了。

然則孫權的決意抵抗,周瑜、魯肅的一力躥掇孫權抵抗,不過是好亂和行險僥倖而已。

陳文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戰敗的原因。

他將主要的失敗原因歸咎於東南風。

評價說:「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準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

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份析的以外,周瑜可能還隱瞞一個氣候學的事實。

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

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為長江水邊長大者的地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雷人語:赤壁之戰,孤燒船自退

《三國志·周瑜傳》引《江表傳》說:「曹公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

真實的赤壁之戰:諸葛亮沒借箭黃蓋沒挨打

「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麼抗曹?「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線索可查。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

循跡古戰場 | 火燒赤壁

下載【循跡】,聽袁騰飛講古戰場。 當初魯肅一心想搶先曹操一步搭上劉備這條線,而後,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先用激將法——你孫權要是覺得自己打不過曹操,趕緊投降得了,省得麻煩。孫權到底年輕,被激怒...

火燒赤壁背後的六大疑點

在我國,赤壁大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一場確定政治格局的戰役。公元208年,劉備,孫權聯軍在赤壁和曹操進行了一場大戰。曹操吞併荊州後,隨著曹操軍隊的節節勝利,戰爭的壓力來到了孫權和劉備一方,...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