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出現「八賢王」?趙匡胤兩子被人同情,趙光義一脈太不爭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燭影斧聲」,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一般史家都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的嫌疑。

雖然說中國的帝位繼承傳統有「兄終弟及」一說,但那是在「父死子繼」無望的情況之下做出的無奈之舉,而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雖然早殤了兩個,但另兩個——二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卻已經長大。

趙光義拿出了證據,也就是《金匱之盟》,指出這是杜老太后在世時留下的約定,還有趙普出面佐證,但這也不能成為趙光義當皇帝的有力憑證,因為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

杜太后死時是在北宋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北宋剛剛建立,當時趙德昭只有10歲,而趙德芳只有2歲,杜太后擔心重蹈北周覆轍,為以防萬一所以有此安排。

而當趙匡胤死時,其長子趙德昭已經25歲,並且敦厚老成,《金匱之盟》已經失去了意義,完全沒有必要讓趙光義繼位。

趙光義劇照

繼位之後的趙光義面對自己的兩個侄子自然是有些尷尬,一般老百姓認為趙光義一定會好好地補償他們兄弟。

在《楊家將》等評書演義中,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就被封為著名的「八賢王」,每每在朝廷出現奸臣的關鍵時刻他都挺身而出,主持正義,化解危局,成為正義的化身。

尤其是他手中的那個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讓人無比痛快。

但實際上,這都是演義,別說趙德芳生前根本就沒有被封王,就連他哥趙德昭也僅僅是個郡王。

趙光義繼位之後,先是將趙德昭任命為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兩年之後加任檢校太尉。

京兆尹,這可是趙光義當皇帝以前做的官,看似這是把趙德昭當成皇儲了,但其實這就是一場政治秀。

趙光義時刻在考慮,等自己死了是否要把皇位還給侄子,抑或給弟弟趙廷美?想想都肉疼啊。

當時的《金匱之盟》,據宋史記載是「三傳約」,也就是趙匡胤死後傳給宋太宗,宋太宗傳給趙廷美,廷美再傳給趙德昭,皇位最終回到趙匡胤一脈。

但宋太宗和趙普拿出來的卻是「獨傳約」,到趙光義為止。

他也曾經諮詢過趙普,趙普一句話說的他心服口服:「太祖錯了,你還要再錯嗎?」

《楊家將》中的趙德芳

一句話堅定了趙光義的想法——皇位只能傳給我兒子!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

軍中有一次夜裡驚亂,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處,有人謀議立趙德昭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後很不高興。

回到京師後,宋太宗很長時間沒有給太原之戰的功臣行賞。

趙德昭感覺這樣做不好,於是跟宋太宗論說此事,宋太宗大怒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

」趙德昭又驚又怒,退朝後自刎而死。

據說宋太宗聽見此事非常驚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著說:「痴兒何必這樣呢?」追封趙德昭為中書令、魏王,死時只有28歲。

「八賢王」趙德芳呢?就在趙德昭死後一年零五個月,趙德芳突然死亡,年僅23歲,但他的死因卻不明了,《宋史》只有一句話:「寢疾薨」。

寢疾,應該是臥病很長的意思,但這位23歲的年輕人到底什麼病?沒說!而《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只有「己酉,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

贈中書令,追封岐王,諡康惠」一句話,死因隻字未提。

這是不是作者李燾故意使用的春秋筆法呢?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趙德芳死因並不單純,可能與宋太宗有關。

《少年楊家將》中的「八賢王」

又過了3年,趙光義的小弟弟趙廷美也被一貶再貶,最終在遙遠偏僻的小縣房州吐血而死,趙光義又哭悼一番,終於把心放在了肚子裡。


所以說,歷史上並沒有「八賢王」,趙德芳死後才被追封為王,「八賢王」只是一個文學人物。

為什麼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呢?除了劇情需要和同情之外,還因為宋太宗這一脈實在是有些令人喪氣,尤其是靖康之變,給華夏人民帶來無盡的恥辱,老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而對宋太祖一脈有了感情偏向。

再加上後來南宋時期宋高宗禪位於趙德芳一脈的宋孝宗,朝廷內外對趙德芳的形象更是著力美化。

可以說,「八賢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普遍心態,寄託了老百姓的某種希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殺兄上位的迷霧 子孫絕後皇位重回兄長一系

趙光義繼承兄長趙匡胤皇位,依據來自《金匱之盟》,而《金匱之盟》據說是為杜絕五代國君年幼權臣竊國的事重演,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杜太后,臨終前命趙普寫約誓書,要求趙匡胤死後,皇位要傳給趙光義,趙光義之...

金匱之盟——政治遮羞布而已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權力是勝者打扮的工具。——無名小子我們應該怎麼讀歷史?這是個問題。當然我沒有能力決定一個規則,更沒有資格對前輩們指指點點。雖然如此,小子無知無畏,願以一家之言,解讀出歷史的...

真·宋太宗——趙光義

趙宋的傳承是很高風亮節的,什麼燭影斧聲,都是小事有金匱之盟為證。什麼是燭影斧聲呢?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問。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

撲朔迷離的「金匱之盟」到底是真是假?

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晉王趙光義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位。種種跡象表明,文化皇帝宋太宗雖然政治手段絲毫不遜於太祖,但性格上明顯要狹隘很多,不是豁達之人。南唐國主李煜投降後,宋太祖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