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一場精心布局的皇位「漂白」大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循跡小講」 可以訂閱哦!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皇位沒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自西周以來,兄終弟及的即位現象十分罕見,更何況宋太祖本身有兩個兒子。

可是,這種極反常的情況,在隨後將近千年的歲月里,竟然沒有引起懷疑。

為什麼呢?原因就在「金匱之盟」。

杜太后遺命,趙普榻前見證

宋太宗即位第七年,趙普主動提出「金匱」一事的線索,宋太宗根據這一消息打開宮中金匱得到誓書。

而藏於金匱中的誓書,是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彌留之際的遺言。

杜太后深知不久於人世,便傳召趙普進宮(趙普深得趙匡胤一家信任)。

趙普來了之後,杜太后問守在床邊的趙匡胤,知不知道他為何能得天下。

趙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撿好聽的說:「這都是因為祖上和太后積德。

不料杜太后卻斬釘截鐵地說:「這是因為柴榮把帝位傳給幼子的緣故!倘若周朝有年長的君主,哪能輪到你當皇帝?你和光義都是我生的,你將來要傳位給弟弟。

四海之大,億萬之眾,國有長君,乃社稷之福啊!」

趙匡胤只得點頭。

杜太后傳召趙普,就是要他為這份遺囑和趙匡胤的同意做個見證。

趙普當即在太后榻前寫下盟約,並在末尾署上「臣普記」三個字,然後將盟書封存在一個金匱中,命謹慎可靠的宮人保管。

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皇位「漂白」大戲,疑點重重

對於這一事件,後人一直深信,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盟約是趙普與趙光義虛構的一塊政治遮羞布。

那麼,金匱之盟到底有哪些疑點?趙普又為何以見證人的身份參與其中呢?

趙普

杜太后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光義

第一,杜太后死時,趙匡胤才35歲,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11歲,趙德芳3歲。

此時杜太后斷言不能讓幼主繼位,可是她怎麼能預料趙匡胤會早死呢?

趙匡胤正值壯年,就算只能再活10年,大兒子趙德昭也都21歲了,算不得幼主。

而且,當媽的人也不可能盼著兒子早死呀!

第二,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杜太后不過是以母親的身份才當上太后,所以按理來說,她既無權也無能力插手朝政。

第三,趙匡胤是突然駕崩的,他死當晚與弟弟趙光義單獨議事,左右都不能靠近,而這一晚的「斧聲燭影」也讓其死亡真相疑雲重重。

第四,如果真有「金匱之盟」,為何趙光義登基的時候不拿出來,卻在當了七年皇帝時才冒出來。

第五,曾經趙普一直反對宋太宗繼位(參見:趙普竟然極力反對宋太宗即位?兩人積怨頗深!),所以宋太宗上台後他一直被冷落。

而趙普搬出金匱之盟的背景,恰好是秦王趙廷美(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弟弟)被人告發有謀反之心。

當宋太宗詢問趙普意見時,趙普說:「臣願備樞軸以察奸變(我願以宰相身份處理謀反之事)。

」隨即抖出金匱之盟。

最終結果,是宋太宗恢復趙普的相位;趙廷美因謀反被流放,不久憂憤而死;而趙普的政敵盧多遜,則因勾結趙廷美,被免去宰相之位,流放崖州。

趙普和宋太宗趙光義這對積怨已深的君臣,現在卻冰釋前嫌,雙雙成為獲益者。

由此可見,趙普搬出「金匱之盟」的時間和動機,以及金匱之盟的內容,都實在讓人懷疑,整件事分析下來,很有可能就是他和宋太宗一唱一和,共同導演的一場騙局。

「金匱之盟」讓兄終弟及顯得名正言順,順利「漂白」的宋太宗終於可以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了。

可是,趙匡胤的兒子們——尤其傳說中的八賢王,又在哪裡,他們就甘心看著皇位被叔叔奪走嗎?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內幕。

精彩推薦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兩宋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代金匱之盟之謎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