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趙匡胤為何傳弟不傳子?(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兩天,有這麼一則消息,很吸引眼球:2016年全國「賣地」收入最高的50個城市,合計土地出讓收入達到2.45萬億元。

其中,蘇州的土地出讓收入最高,一年「賣地」收入超過1700億元!

想想最近幾年一直上竄的房價,政府土地財政的重新崛起,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然而,就在房價如此兇猛的環境下,很多父母還是咬著牙,拿出大半輩子的積蓄,為子女買房。

為何?人活一輩子,不就是要讓孩子過得好點?!現在不拿出來,百年以後自然也都是孩子的。

話很樸實,也點出了一個要點:父母的財產,一般都是留給子女的。

不過,1000多年前的大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是「二班」的:在他去世前,兩個兒子檢校太傅趙德昭(26歲)和檢校太保趙德芳(17歲),都已成年;可他去世後,繼位的卻是他的三弟晉王趙光義(38歲),是為宋太宗!

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有什麼不對嗎?悅史君認為,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完全違背了古代皇位繼承傳統!

普通老百姓尚且知道,要把一生的財富傳給子女;而在古代帝王家,規定則更加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清朝雖然特殊,但也是傳位給皇子的。

所以,自從趙光義登上皇位之後,關於他得位不正的各種陰謀論,就在朝野上下傳揚開來。

可他卻沒有舉行宣布遺詔等任何傳統儀式,並且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可在趙光義即位的第六年,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他突然在朝廷中首次正式公開了「金匱之盟」,說哥哥趙匡胤之所以傳位給自己,是因為媽媽昭憲太后杜氏,在建隆二年(961年)臨終前,要求趙匡胤這麼做的,還讓他們兄弟約誓了,大臣趙普也參與了整個過程。

「金匱之盟」的出現,讓趙光義繼承哥哥趙匡胤的皇位,有了權威依據;然而,由於「金匱之盟」提出來的時候,最關鍵的兩位當事人昭憲太后杜氏、宋太祖,已經過世多年,而且「金匱之盟」的原文從未出現過,新的問題就又產生了: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過「金匱之盟」?它的內容又是什麼呢?下面,悅史君將就「金匱之盟」本身,及與它相關的昭憲太后杜氏、大臣趙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等4人,來撥雲散霧,揭開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背後的權力鬥爭!


姍姍來遲的「金匱之盟」:霧裡看花說法不一

「金匱之盟」作為一個歷史事件,明確記載於《宋史·杜太后傳》:

「建隆二年(961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

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

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

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

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

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看不懂文言文的悅友別著急,悅史君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昭憲太后杜氏臨終前,叫時任兵部侍郎、樞密副使的趙普進宮寫遺命,告誡宋太祖趙匡胤要吸取後周恭帝柴宗訓因年幼(被宋太祖逼迫退位時僅8歲)失國的教訓,百歲後將皇位傳給三弟趙光義,宋太祖哭著答應了,昭憲太后杜氏讓趙普寫了約誓書,並藏在金匱中,秘密保存在皇宮裡。

《宋史》是記載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歷史的官修史書,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由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

這時,距離「金匱之盟」發生的時間,已經過去了382年。

所以,修撰《宋史》的史官們,只能根據宋朝人的記錄來寫。

「金匱之盟」第一次被提出來,是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當時在朝中幾年鬱郁不得志的太子少保趙普,在一次退朝後,又上書宋太宗趙光義,說自己參預了昭憲太后杜氏臨終時的顧托、要求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之事。

趙光義仔細聽完趙普的上奏,深為感動。

不久,趙光義在朝廷中首次正式公開了由趙普提醒後、自己發現的「金匱之盟」。

趙光義還提拔趙普為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

雖然朝臣們對「金匱之盟」的突然出現很震驚,但還是慢慢接受了它。

但由於「金匱之盟」的原文從未出現過,在對它的理解上,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獨傳約」,即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是《宋史》等正事裡的記載。

另一種為「三傳約」,即「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給弟弟趙廷美,而趙廷美再再傳位給侄子、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這也是北宋時期大量私史稗乘的記載。

客觀來說,「三傳約」雖然比較複雜,但更符合人們的理解,皇位最終還是回到了趙匡胤的兒子手中。

不過,要理解「金匱之盟」,還是要讓昭憲太后杜氏先發言——


昭憲太后杜氏:純為大宋江山考慮

杜太后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魏王趙廷美的生母。

「金匱之盟」,據傳就是在她臨終前,召集大臣趙普、兒子趙匡胤和趙光義等3人,吸取後周恭帝柴宗訓年幼(被趙匡胤逼迫讓位時8歲)失國的教訓擬定的。

杜太后是建隆二年(961年)去世的,當時大宋剛剛開國第二年,趙匡胤時年35歲,倖存的兩個兒子:二兒子趙德昭11歲,四兒子趙德芳才3歲。

如果這個時候趙匡胤有個三長兩短,皇位傳給兩個兒子中的任一個,確實會有「主少國疑」的隱憂;時年23歲的三弟趙光義,從鞏固大宋江山的角度來說,繼承趙匡胤的皇位,肯定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可杜太后的意思,是要二兒子趙匡胤把皇位只傳給三兒子趙光義,兩個孫子趙德昭和趙德芳的皇位繼承權就此被剝奪嗎?這顯然是非常不合情理的。

而且,如果趙光義也不幸提早有個三長兩短,他當時還沒有兒子,皇位不能傳給年幼的兩個侄子,就只能傳給時年15歲的四弟趙廷美了。

所以,站在杜太后的角度,悅史君認為,她理解中的「金匱之盟」,應該是「三傳約」,即「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給弟弟趙廷美,而趙廷美再再傳位給侄子、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

按照史書記載,「金匱之盟」是由大臣趙普上書趙光義後,才被正式提出來的,而且據傳他也是「金匱之盟」的重要見證人。

他會怎麼說呢——


大臣趙普:為公乎?為私乎?

趙普是北宋開國功臣,宋太祖趙匡胤倚重的股肱之臣。

乾德二年(964年),趙普第一次成為宰相,趙匡胤對他特別信任。

不過,後來由於趙普以權謀私,再加上政敵的攻擊,趙匡胤對他的恩寵漸漸疏淡了,開始下詔參知政事來分奪趙普的權力。

不久,趙匡胤又把趙普調出京師,任河陽三城節度、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駕崩,他的三弟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由於趙普在趙匡胤生前,多次公開反對宋太宗趙光義接班,所以趙光義對他並不信任。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趙普被任命為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請。

但在朝廷任官幾年,他經常被政敵詆毀,鬱郁不得志。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在一次退朝後,又上書宋太宗趙光義,說自己參預了昭憲太后杜氏臨終時的顧托、要求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之事。

趙光義仔細聽完趙普的上奏,深為感動。

不久,趙光義在朝廷中首次正式公開了由趙普提醒後、自己發現的「金匱之盟」。

趙光義還提拔趙普為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

這時,趙普重回人生巔峰,第二次成為宰相。

那麼,在趙普眼裡,「金匱之盟」是「獨傳約」,還是「三傳約」呢?

悅史君認為,趙普理解中的「金匱之盟」,應該是「獨傳約」,即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何也?趙光義當時已經有7個兒子,其中大兒子趙元佐已經17歲;趙光義的四弟秦王趙廷美,已經是朝廷重點打擊對象,惶惶不可終日;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則在叔叔趙光義的逼迫下,都已經去世,雖然兩人留下8個兒子,但顯然繼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明白人看一眼,也能知道其中的道道。

按照史書記載,「金匱之盟」是在宋太祖趙匡胤的首肯下,才記錄下來的。

他又怎麼看呢——


宋太祖趙匡胤:吾愛吾弟更愛吾子

趙匡胤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共有4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

不過,由於趙德秀和趙德林早夭,實際能繼承趙匡胤皇位的,只有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

那麼,趙匡胤有過讓三弟趙光義接班的準備嗎?答案是肯定的。

趙匡胤生前,一直沒有給兩個兒子封王,二兒子趙德昭官拜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兒子趙德芳官拜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三弟趙光義呢?早在開寶六年(973年),趙匡胤就封他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兩相對比一下,意思就很明顯了。

可是,趙匡胤真的願意就此將皇位拱手相讓給弟弟趙光義,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屈居人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且不說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去世前,二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四兒子趙德芳17歲,從年齡上完全具備了繼承皇位的條件;就算趙匡胤因猝然去世,還是按照「金匱之盟」走,繼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但他顯然是要為自己的兒子打算的。

悅史君認為,在趙匡胤看來,「金匱之盟」應該是「三傳約」,即「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給弟弟趙廷美,而趙廷美再再傳位給侄子、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

按照史書記載,宋太宗趙光義不僅首次向天下人公開了「金匱之盟」,而且也是「金匱之盟」最大的受益者。

他的總結陳詞會是——


宋太宗趙光義:哥哥好我也不客氣

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同母弟弟,在那場著名的「陳橋驛兵變」中,他參與並擁立哥哥趙匡胤為帝。

大宋建立後,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也非常重用,最終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要知道,就連趙匡胤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沒有一個封王的,趙光義的恩寵很不一般。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

第二天(十月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

十月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作為「金匱之盟」最大的獲益者,這個不用悅史君多解釋,趙光義顯然理解的是「獨傳約」,即哥哥趙匡胤傳位給他。

從此,趙光義一系壟斷了北宋王朝的皇位,直到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之後,趙匡胤的子孫才又再次陰差陽錯地拿回了皇位。


「金匱之盟」的終極真相

歷史上,人們是相信有所謂「金匱之盟」的,但卻找不到它的原文,因此有「獨傳約」和「三傳約」兩種說法。

悅史君傾向於認為,在大宋剛剛結束了五代的亂世,為了保證王朝的持久傳承,「金匱之盟」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但它的具體內容,肯定是「三傳約」: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宋太宗趙光義就一定會長壽;而宋太祖趙匡胤,顯然也不可能大公無私到,把自己子孫後代繼承皇位的機會,全部拱手讓人。

其實,到了宋神宗趙頊[xū]的熙寧年間,僧人文瑩撰寫的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提出了「燭影斧聲」的說法,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的。

「燭影斧聲」又是什麼鬼?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的過程中,還有哪些驚心動魄呢?欲知後事如何,敬請期待悅史君下文的具體分析!

親愛的悅友,讀完後記得分享喔

您的分享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