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義為了顯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編了許多故事,這是其中一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得來不正,他自己深知這一點,所以編造了許多故事,中心思想是這皇位的確是哥哥趙匡胤主動給他的,他沒搶,更沒殺人。

所謂「金匱之盟」就其中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不是趙光義編的,但最終是被他所採納的。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把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召入宮中。

在病榻前,杜太后告訴趙匡胤,立君應當立長,所以趙匡胤死後要傳位給趙光義。

趙匡胤答應了。

然後,太后命令趙普將今天談話情況記錄下來,由趙匡胤密封后藏於金匱交可靠的宮人保管。

太平興國六年,趙普密奏宋太宗,報告金匱一事。

宋太宗根據趙普所說的,果然找到了金匱及太后遺詔。

這就是「金匱之盟」的來龍去脈。

但假的東西始終是假的,哪怕編的再像,終究會有破綻。

這「金匱之盟」至少有五大疑點,而且條條都是致命的,造假者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一、杜太后未卜先知?根據記載,杜太后要趙匡胤傳位給弟弟的理由是要立長為君,防止重蹈後周幼主的覆轍。

但是,杜太后死的時候,趙匡胤不過三十五歲,長子德昭十一歲,憑什麼認定趙匡胤死時,趙德昭還是小孩子呢?事實上,趙匡胤死時是49歲,趙德昭已經25歲了!

二、宋太祖為何不公布盟約?既然趙匡胤答應了杜太后,又何必如此偷偷摸摸將盟約藏起來?如果說趙匡胤是陽奉陰違,那乾脆一把火燒了就行了,那麼這東西根本就不會流傳下來。

三、趙普為什麼不早點站出來?宋太宗的繼位本身就充滿爭議,如果真有這份盟約,當時趙普為什麼不站出來,而要等到五年以後?

四、史書記載前後矛盾。

宋太宗時,編寫《太祖實錄》沒有記載此事,一直到宋真宗時期,重修《太祖實錄》才將此事編入。

而且,重編的《太祖實錄》更為誇張,說當時杜太后召見趙匡胤、趙普時,宋太宗本人也在場。

如果真是這樣,那宋太宗何必要等到趙普上書才去找盟約?

五、整個事件過於神秘。

從「金匱之盟」故事的一開始就顯得非常神秘,一直到宋太宗公布盟約,靠的也是趙普的密奏。

如果真有這麼一份權威的文件存在,宋太宗又何必搞得如此神秘?要知道,越公開對宋太宗本人是越有利的。

當然,前提是的確存在這麼一份盟約。

其實,結合宋太宗時趙普的處境,不難推測出趙普就是「金匱之盟」的始作俑者。

宋太宗即位後,趙普受到新任宰相盧多遜的排擠,宋太宗更是對趙普不放心。

但是,盧多遜與皇弟趙廷美交好,引起宋太宗猜疑。

於是,宋太宗有意搬出趙普這位前朝重臣來打擊趙廷美。

趙普審時度勢,立即拋出了「金匱之盟」,以表示對宋太宗的忠誠。

宋太宗也借趙普之口來進一步宣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所以,這件事就是宋太宗和趙普雙方各取所需,互相勾結的產物,根本沒有真實性可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為何不把皇位傳給兒子?

 歡迎添加微信號:dushumingyan趙匡胤當年為何不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將弟弟立為儲君呢?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願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是他母親杜太后的遺願。 建隆二年(961年...

金匱之盟事件

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來源 據說在建隆...

揭秘宋太宗繼位疑雲之「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事件中離奇死亡,宋太宗趙光義在大宋百姓質疑的眼光中上台。之前已經說過,趙光義在整個事件中疑點甚多,他有機會對其兄下毒手,那麼他是否有動機動手呢?我覺得當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