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明記|傳奇道人陳摶,下一盤棋贏得宋太祖一座華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傳奇道人陳摶,一身都是故事

文/許永強

明導讀

如果你是中國人,一定會知道太極圖,將《易經》中蘊含的極其高深,精簡又複雜的哲理用一個整體圖形詮釋流傳給世。

這個人是誰你並不一定清楚。

他四辭朝命,先後有四位皇帝主動接見他;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是他的建議,他的神道之術直接影響到宋王朝。

他經歷了五代、北宋活了118歲,在今天看來也是高壽之人……他的名字叫陳摶。

(作者許永強,青年作家、資深媒體人)

史海明記

許永強/文

如果你是中國人,一定會知道太極圖,將《易經》中蘊含的極其高深,精簡又複雜的哲理用一個整體圖形詮釋流傳給世。

這個人是誰你並不一定清楚。

他四辭朝命,先後有四位皇帝主動接見他;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是他的建議,他的神道之術直接影響到宋王朝。

他經歷了五代、北宋活了118歲,在今天看來也是高壽之人,更何況他生活在戰爭頻發民不聊生的一千多年前。

他曾跟四川道士何昌一學習「鎖鼻術」,精於睡功,睡下去少則一月,多則半年,有時甚至三年,差點被樵夫挖坑掩埋,人稱「睡仙」。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

五代、宋初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

據史傳所載,陳摶的一生頗富戲劇性和神秘色彩。

據說,他曾「服氣辟穀二十餘年」「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能「逆知人意」「預卜死期」等。

宋太宗稱陳摶為「方外之士」,《宋史》把他列入「隱逸」列傳,後世有的稱他為「傳奇式人物」或「道士」。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陳摶是具有一定地位的重要人物。

從封建理學的發展來看,陳摶對於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於理學具有不可忽視的開源之功。

在中國道教史上,陳摶占有更為明顯的地位,他被列入高道一類,道徒們把他奉為繼老子、張陵以後的道教至尊,稱他為陳摶老祖

道教經典總匯《道藏》大量搜集了有關他的事跡和傳說的記載。

可見,無論在哲學史上或宗教史上,陳摶都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道門高隱的學術大師,傳記資料卻比較零散,且真偽摻雜,加上著述大多散佚,難以搜集,迷霧纏身,是最具傳奇色彩的道人。

(安岳雲居山「圖南仙跡」題刻)

肉球煮來啞孩兒 里籍何處難論定

陳摶的生年不詳,史籍未有明確記載,《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太華希夷志》稱其享年118歲,龐覺《希夷先生傳》認為陳摶享年200歲左右。

現在通行的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則根據他的卒年和壽命推算。

《宋史·陳摶傳》記載陳摶卒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反推上去生年即是公元871年。

也就是說,陳摶活了118歲。

陳摶的出生是個謎,《群談采余》中描述:「陳圖南,莫知所出。

有漁人舉網,得物甚巨,裹以紫衣,如肉球狀。

攜以還家,溉釜爇薪,將煮食之。

暨水初熱,俄雷電繞室大震,漁人惶駭,取出擲地,衣裂兒生,乃從漁人姓陳名摶。

陳摶的童年生活材料較少,《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生而不能言,始四五歲,戲渦水之濱,有青衣媼召置懷中乳之,自是能言,聰悟過人。

」《玉壺清話》:始四五歲時,戲渦水側,一青衣媼抱置懷中乳之,曰:令汝更無嗜欲之性,聰悟過人。

這兩條材料大同小異,說的是陳摶出生後就是個啞巴,人們給他取名 「啞孩兒」,一直長到五、六歲還不會說話,要不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中國歷史上可能就少了很多神仙的傳說、有趣的故事。

六歲的一天,陳摶在水邊玩耍,突然來了一位自稱是毛女的仙人,將陳摶抱到山裡,並用瓊漿餵他。

之後陳摶便心竅開爽,智慧大開,還會說話了。

毛女將書一冊,放他懷內,又贈以詩云:「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巔。

回指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回到家中,忽然能念這四句詩出來,父母大驚!問道:「這四句詩,誰教你的?」陳摶說其緣故,就懷中取出書來看時,乃是一本《周易》。

陳摶便能成誦,就曉得八卦的大意。

自此無書不覽,一本《周易》,坐臥不離。

十八歲時,父母雙亡。

他把家財拋散,分贈給親族鄉黨。

自只攜帶一隻石鐺,往本縣隱山居住。

後來夢中見毛女授他以鍊形歸氣、鍊氣歸神、煉神歸虛之法,遂照此修行,足跡不入城市。

梁唐士大夫慕陳先生之名,如活神仙,想求一見都不可得。

有拜訪者,先生總是側臥,不與人交談。

人見他鼾睡不起,只好嘆息而去。

這或許是個傳說,但在民國以前時期的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

最具爭議的還是陳摶的出生地或里籍。

一說是毫州真源,有《談苑》《東都事略》《資治通鑑》《宋史》等主張;一說是普州(今四川安岳縣)崇龕,有《普州圖經》《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祥符舊經》等主張。

兩地均有不少關於陳摶的遺蹟和傳說。

當代一些學者堅持普州崇龕說,並認為崇龕在今天的安岳、樂至和重慶市潼南縣境內。

陳摶誕生距今已一千餘年,孰是孰非,實難論定。

但在今安岳縣境內,與陳摶的遺蹟中,有兩處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陳希夷墓。

在安岳縣城東1里雲居山上的真相寺後面,至今基本完好 。

陵墓坐北向南,墓基寬約17米,高約4米,為石砌。

墓頂為土丘,後部有一小石坊。

墓的正面有石砌墓門,兩旁有石梯可上墓頂。

墓門有石刻題額及對聯,對聯之間為《 陳希夷自贊像》碑。

門額刻「華報歸來」四字,兩側對聯的文字是:「先生不必仍長睡,天下於今已太平。

嘉靖癸酉季春曾錫齡。

」《陳希夷自贊像》系嵌入的一通石碑,高2米,寬0.92米。

碑的中下部刻陳摶像,上部有自贊和題款:「陳希夷自贊: 一念之善,則天神、地祇、祥風、和氣皆在於此;一念之惡,則妖星、厲鬼、凶荒、札瘥皆生於此。

是以君子慎其獨。

洪武甲戌秋月重陽日安岳縣迪功郎縣丞陳觀重建,教諭謝復恭敬書。

從《自贊》碑來看,此墓是明太祖洪武甲戌年(1394)重建,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又經培修,並於墓門增刻對聯和門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曾到此並捐款重修。

墓門兩側的石壁上還留有後世題刻。

東側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寬0.5米, 一些文字已風化剝落。

至今,仍清晰可見的有 「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等題刻。

這座墓葬的是否陳摶的真身,目前還無從論說,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存陵墓是洪武二十七年重建,則此墓的初建當早於此,至遲在元代已有。

墓的規模較大,且為縣丞主持重建,在當時應是嚴肅莊重的事。

人們把陳摶墓修在安岳縣,明嘉靖年間培修此墓時,增添的門額又有華嶽歸來四字以說明修墓者以及安岳縣的一些人,確認陳傳的里籍是普州,雲遊各地,死後又 落葉歸根還故里了。

二是陳陳摶壩。

《安岳縣誌》(道光) 載:「(安岳)城東明時掘得宋碑一通,載地名『陳傳壩』有希夷祠,祠傾而碑與詩尚在,詩有『一睡三十年』之句。

」據介紹,今安岳縣城南十五公里思賢鄉境內,有古地名「陳摶壩」。

(安岳雲居山陳摶書法「福壽」二字題)

不求祿仕游山水 習得睡功推易學

後唐長興年間,陳摶滿懷抱負來到都城洛陽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由於政治局勢的動盪,後唐王室內部危機四起。

長興2年(931)5月,唐明宗殺朝廷重臣樞密使安重海。

公元933年5 月,明宗因病,旬日不見群臣,「都人洶湧,或潛竄山野,或寓止軍營」。

11月,李從榮見明宗病危,率兵攻打內宮,欲奪政策,宮中衛兵擊殺李從榮,明宗受驚而死。

在這種情況下,陳摶考取功名的希望自然破滅。

這時,他的親人也相繼去世,更使他看破紅塵,淡泊功名。

《宋史》記載「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

從此,他的人生道路遂發生了重大變化。

離開離開繁華的鬧市,在山水間徜徉尋覓,訪道求仙,尋求一種新的境界。

隨後,陳摶遇到孫君仿、獐皮處士兩位 「高尚之人」《仙籍總龜》稱「相與談《易》與老莊,直七日夜不輟」。

兩位高人指點陳摶到武當山九室岩隱居,遂前往,服氣辟穀,以恬默自處。

武當山是有名的道教名山,陳摶棲息仙山中,如魚得水,功夫漸進。

陳摶是何時隱居武當山的,史料沒有明確記載,《邵氏聞見錄》稱陳摶有大志, 「《隱武當山》詩云:他年南面去,記得此山名。

本朝張鄧公改 『南面』為 『南嶽』, 題其後云:『蘚壁題詩志何大, 可憐今老華圖南』。

蓋唐末時詩也。

」唐末恐指後唐末帝清泰(934-936)年間。

隱居武當山期間, 陳摶創作了 《指玄篇》《入室還丹詩》《陰真君還丹歌注》《釣潭集》 等。

《指玄篇》 又稱《九室指玄篇》,共 81 章, 以詩歌口訣形式
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 以箋其旨

可惜今已失傳,少數口訣保留在他人修道著作中,彌足珍貴。

在武當山隱修其間,陳摶曾出遊,尋訪高道和秘術。

《丹淵集》和《老學庵筆記》詳細記載了陳摶後晉時期曾雲遊到四川,在邛州(今邛崍)天慶觀,向何昌一學習「鎖鼻術」,就是他後來影響很大的 「睡功」 。

出遊尋訪期間,陳摶還遇到了一位對他至關重要的老師麻衣道者,《佛祖統紀》稱: 「處士陳摶, 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所述 《正易心法》四十二章。

理極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

及受《河圖》《洛書》之訣,發《易》道之秘,漢晉諸儒如鄭康成、京房、王弼、韓康伯皆未知也。

黃宗炎《太極圖辨》 說: 陳又得 《先天圖》 於麻衣道者。

麻衣道者、陳摶推出的「先天易學」,又稱「圖書易」,主張「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上馳騁,無於周孔腳跡下盤旋」,對宋代思想學術影響甚大。

陳摶稱讚麻衣道者「道行高潔,學通天人,至於知人, 尤為有神仙之鑑」。

可知麻衣道者還精通相法術數,這一點對陳摶影響也很大,他不僅付諸實踐,還撰寫《人倫風鑒》《心相篇》 等,進行理論總結。

後來民間流行的 《麻衣相法》《神相全編》《神相鐵關刀》《紫微斗數》等命相書,皆託名麻衣道者和陳摶。

《邵氏聞見錄》載,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台觀,常遊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

陳摶遷居華山的時間,史籍上亦沒有明確記載。

《宋史》說: 「周世宗好黃白術,有以摶名聞者,顯德三年,命華州送至闕下,留止禁中月余,從容問其術。

」 說明後周世宗顯德三年(956)之前陳摶已在華山了。

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稱陳摶: 是時年已七十餘, 俄徙居華山,得古雲台觀基辟荊榛而居之

結合他的出生時間來看,陳摶移居華山的時間大約在後晉出帝天福至後漢隱帝乾祐年間 ( 943-950)。

陳摶得道後,或雲遊四海,或隱居名山,足跡遍布武當、華山、峨眉、蓬萊等名山大川。

他的師友大都是隱士, 各懷絕技,神秘莫測, 且匿跡潛修, 密相往來。

陳摶到華山後,與其交遊的師友有孫君仿、獐皮處士、李琪 (亦作奇)、鍾離權、呂洞賓、蘇澄隱、丁少微、毛女、麻衣道者、李八百、白鹿先生、譚峭等。

雖然這方面的材料比較零散,有些軼事神乎其神,但仍然可以反映出陳摶與師友間隱修生活的星星點點。

(陳摶墓)

一覺睡三年了得 見皇帝不叩首厲害

人說第一個睡中得趣的,只有陳摶先生。

有詩為證: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沒年。

在武當山隱居期間,陳摶服氣辟穀修道二十多年,每天只飲幾杯酒。

後移居華山,深修睡功之法,被稱為「華山高臥」。

華山道士,見其所居之處沒有鍋灶,心中非常驚異,悄悄地去觀察,「更無他事,只有鼾睡而已」。

一天,陳摶數月不歸。

道士懷疑他搬往別處去了。

後來在柴房中,忽見一物,走近一看,原來是先生。

正不知幾時睡在那裡的!搬柴的將柴禾堆積在他身上,直待燒柴將盡,方才看見。

又有一天,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里有一個屍骸,屍骸上已積有一寸厚的塵埃。

樵夫心中起伶憫,就去搬動他去埋掉。

提起來看時,卻認得是陳摶先生。

樵夫道:「好個陳摶先生,不知如何死在這裡?」只見先生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攪醒我來?」樵夫大笑。

有位文人金礪,漫遊到華山腳下,拜訪陳摶的朋友崔古,想請他引見陳先生。

崔古說道:「先生正睡呢,等他醒來再見吧。

」金礪問:「他什麼時候醒呢?」崔古說道:「或者過半年,或者三個月,最少也要月余。

你不如先到別處去,過些時再來。

一年之後金礪再訪崔古,適陳摶也來到,金礪於是恭敬禮拜,向陳摶請教睡道,陳摶於是侃侃而論,說出一番睡經來:

據《宋史·陳摶傳》,後周皇帝周世宗曾把他關在房中考察他的睡功,一個月之後,見陳摶仍在熟睡之中。

陳摶還能逆知人意。

在他的齋中有一大瓢掛在壁上,道士賈休復想要它,陳摶已明曉他的意思,對休復曰:
你來我處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要我的這隻瓢。

於是就叫侍者取來瓢,遞與他。

休復大驚,以為遇到神人。

有個叫郭沆的,少居華陰,夜宿雲台觀。

陳摶中夜時將他呼醒,讓他趕快回家,郭沆猶豫沒有回去;等到天明時,陳摶說:「可以不用回去了。

」郭沆還是回家了,得知母中夜時母得心痛病幾死,一頓飯的功夫就好了。

陳摶由於廣解眾疑,凈心不為世俗所動,老早就有了高尚的名聲。

自然這名聲也傳到了當時的後唐明宗皇帝那裡,明宗恨不得早日親眼一見,曾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見了天子以後,站而不跪,旁人大驚失色,但明宗卻感嘆道高士是不用常禮來對待的,並將他送到禮賢賓館,悉心照料。

可陳摶早晚只是在蒲團上打坐,這一來使明宗對他愈發尊重。

有人向明宗建議:此時外面風雪交加,天氣寒冷,陛下可賜一壇佳釀,再送美女三人。

如果他喝了酒,收了美女,就不愁他不出山了。

明宗欣然同意,差人將佳釀和美女送去。

陳摶也不客氣,收下後就開懷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

哪知第二天明宗派人前去加封官爵時,房間裡只有三位美女還在,陳摶卻早已不見了蹤影。

原來陳摶喝完酒後倒頭便睡,五更醒來後,在牆上留下:「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

」一詩後飄然出門而去,明宗感嘆一番,只得作罷。

(陳摶像)

(睡仙)

(見了皇帝不叩首的道家奇人)

對弈匡胤賭華山 數辭朝命石室逝

陳摶富有經邦濟世之才,有「明皇帝王伯之術」。

在五代的動亂之世,密切注視著政治風雲變幻,每遇改朝換代,都要顰眉數日。

《水滸傳》《喻世明言》《宋史·陳摶傳》等書都記載了他與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之間的故事。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為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添「蓋」成了一個「宋」字。

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預先知道了。

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摶,陳摶不願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據說陳摶與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認識很早,並且已經看出趙匡胤、趙光義有帝王氣象

晚唐五代時期,那時的趙匡胤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裡遊手好閒,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展得較快,等閒好手,均為他所敗,於是便有些驕傲起來,誇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至陝西,過華山時聞聽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

趙匡胤不覺技癢,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

陳摶老祖見他只不過是個軍卒,不願與之對弈。

趙匡胤一聽急了,便說要以整座華山為賭。

本來已成和局,但因宋太祖求勝心切,用炮誤打一車,被陳摶獨馬取勝。

陳摶因這一局棋贏得宋太祖一座華山

他們對弈的殘局 「神馬躍成龍」 (有人稱為「一馬化龍」)成為傳世的江湖秘局。

《湘山野錄》載,陳橋兵變後,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

陳摶正好乘驢到華陰縣,聽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

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麼?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於太平了。

後來趙匡胤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於是賜號希夷先生

因與宋太祖、太宗關係密切,他為宋家王朝出謀畫策的種種說法,也廣為流傳。

從「杯酒釋兵權」到「征伐河東」;從濟世安民到選定王位繼承人,他都起了重要作用。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開國後第一個中央集權措施,據說是陳摶的建議。

《畫慢錄》記載:「太祖深鑒唐末、五代藩鎮跋扈,即位盡收諸鎮之兵,列之徽甸,節鎮唯置州事,以時更代,至今百四十年,四方無吠之警,可謂不世之功矣。

或雲,陳希夷之策。

可見這位大道士的洞察能力與政治眼光非常高超。

宋太宗對待陳摶更加厚禮,多次召見他,虛心聽他的高見。

例如征伐河東,是宋太宗時代的一件重大軍事行動。

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太平興國初(976),去問陳摶可否征伐,陳傳不表示意見,實 際上不主張征伐,後來果然失敗; 第二次是在太平興國四年(979 ),陳摶表示贊同意見,後來攻克太原取勝。

這一事件在《聞見前錄》中就有記載。

當時太宗要陳摶入朝做官 ,陳摶堅持要回歸山林,於是太宗懇求治國之方,陳傳親筆寫下 「遠近輕重」四個大字。

太宗不甚明了,陳摶解釋說:遠者遠招賢士,近者近去任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

這是陳摶對治理天下經驗的高度概括,成為統治者的指導原則。

又例如選定王位繼承人,宋太宗想藉助陳摶的相面術來解決繼承人問題。

當皇帝去徵求意見時,陳摶善於領會太宗的真實意圖,不等見到襄王元侃本人,只見到襄王的兩個傭人,就返回報告說,其傭人是貴人,則主人自是大貴可知。

太宗聽後大喜,於是爭論不休的建儲之議遂定,即日宣召,立襄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東軒筆錄》有更為具體的記載。

陳摶在京都,又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岩。

這時穆伯長、种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築室在華山之下,朝夕聽他講授《周易》。

惟有五龍蟄法,陳摶並未曾傳授。

一天,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岩上鑿一間石室。

宋端拱二年(989)秋七月,石室鑿成,陳摶親自寫幾百言作為奏表,奏表大略說:「我氣數將盡,聖朝難以依戀,隨後將在這個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隨後,他屈膝盤坐在地上,右手支頤,讓門人離去。

右手支頤,閉目而逝。

弟子環守其屍,到第七日,陳摶容色如生,肢體溫軟,異香撲鼻。

於是製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屍體,並用幾丈長的鐵索鎖住,安放在石室內。

弟子剛一離開,那塊岩石自己崩塌,立刻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雲,封住谷口,幾十天後才漸漸散去,後人稱其處為希夷峽。

陳摶是中國歷代道士中少有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他「易理包天地,象數冠古今」,為「人申之龍」「稀世奇人」,因此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為陳摶老祖

道教史上獲此美稱者屈指可數,只有道教老祖李老君、純陽老祖呂洞賓幾位,可見陳摶在道教史上的影響和地位。

(更多時事快評文章請關注「周明華」的微信公眾號 zhoumh9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睡仙陳摶和趙家王朝的那些事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授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陳摶《歸隱》 陳摶是宋代初年的一個神秘人物,在後世被稱為神仙,...

人中之龍——陳摶

古今中外頻道為您提供人中之龍——陳摶的相關資料記載,更多有關人中之龍——陳摶的歷史事跡,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古今中外專區。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唐末、五代隱士。亳州真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