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睡仙」的真實身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摶畫像

歷史上的「睡仙」陳摶。

陳摶,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傳說摶活了一百一十八歲,但據本文研究,他實際活了將近八十多歲,這在古代也算長壽。

陳摶雖是老百姓心中的道教神仙,但實際上他是個明白人,並不相信點石成金之類的五迷三道的東西。

他修行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睡覺,這與他的體格素質有關,或許這也是其長壽的原因。

《一》

傳說陳摶身世奇異。

有一年一位漁夫打魚,一網下去覺得很沉,提上來一看竟然是一團紫色的肉球。

漁人此時飢餓難忍,欲食此充飢,可是鍋里的水才燒熱,只聽得巨雷震響,球裂了,露出一個嬰兒,這便是陳摶。

陳摶由於出身低微、有關他的籍貫、家世、乃至生卒年月也無從考證。

據《宋史——陳摶傳》記載,陳摶是亳州真源人,也有說他是河南鹿邑人,還有說他是普州崇龕人(今四川安岳人)。

由於籍貫不能確定,現在這些地方都有人說他們那裡是陳摶故里。

陳摶是道教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一生著述頗豐,著有《指玄篇》、《易能圖》等,他關於太極的思想,對後來北宋的理學家們影響甚深。

在道教中,他被遵為「內丹派」的創始人、「老華山派」的鼻祖,不知從何時,信眾們遵稱他為「陳摶老祖」。

毫無例外,這位真實存在著的一位道家學者、宗教領袖,和其它宗教領袖一樣,被其當代及後世神化為一位「神仙」:他不僅有伏虎降龍的神力,還有預知誰能當皇帝的先見之明。

關於他的史料記載更是真假雜陳,傳說與紀實並在,以致於現代人很難分辨他究竟是人是神。

比如他的生卒年月,據專家考證是公元871~989年,居然活了118歲,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很難有這麼長的壽命,所以我們懷疑,這也是關於他的「神化」傳說的一部分。

對於這麼一位人物,我們的興趣在於,找出他是怎樣由一位「真人」變成「神仙」的,又是哪些因素促使這種轉變的?這種「人神之變」對於人類文明意味著什麼?

玉泉院正門

玉泉院位於陝西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遊客遊覽華山的必經之地,是宋仁宗皇佑年間陳摶弟子賈得升為紀念師父所建,清代時曾多次擴建,並由希夷祠改稱為玉泉院。

全院傍水臨水、幽竹傍岩,情趣盎然。

1982年被定為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二》

傳說陳摶之所以來到華山歸隱,是得到了仙人的指點。

某日,年過七旬的陳摶深夜立於庭院中,見一金人持劍呼喚道:「子道成矣!當有歸成之地。

」陳摶說:「金人云歸成之地,蓋秋為萬物之所斂,而歸者也,吾其隱乎西方乎?」,那金人答:「華山是先生棲隱之所。

」於是他便徙居西嶽華山。

不過也有說法是陳摶在武當山九岩室棲隱的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他們聽,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

五位老叟把蟄伏法傳給了他(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陳摶得了這種方法,就能辟穀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某日,五老對陳摶說:「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

」於是令陳摶閉上眼睛。

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風聲呼呼,頃刻間腳跟著地,睜眼一看,不見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嶽華山的九石岩上。

於是便有陳摶隱居華山之說,這一隱便是五十多年。

據說陳摶初到華山時,山上有老虎吃人,他對老虎大聲呵斥,命令他們離開,老虎竟然真的聽從了陳摶的話,乖乖的離開了,自此華山上不再有虎患。

陳摶善相面。

話說當年陳摶在來華山隱居的路上,遇見一位老婦挑著兩個竹筐而過,筐內坐著兩個小孩,當老婦從他身邊經過時,他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擔挑」,那老婦便是越匡胤的母親。

(然而據《宋史》太祖太宗紀載:太祖生於後唐天成二年(927),太宗生於後晉天福四年(939),二者相差12歲,太宗年幼時,太祖已是十二歲多的少年,太祖恐怕不會讓其母親挑著走。

因此有關陳摶識天子的故事只能作為傳說,不足為信。

華山下棋亭

《三》

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和隱士陳摶老祖在此下棋,兩盤棋後,趙匡胤便輸光了所帶錢物,第三盤又把華山給輸了,所以有「自古華山不納糧,皇帝老子管不住」的說法。

陳摶與趙匡胤有過多次交往,利用其宗教思想為趙的思想統治在全國進行過宣傳,反過來,趙匡胤也給了陳摶相應的回報,所以,傳說把華山輸給陳摶或許就是趙匡胤所做的一個順水人情。

下棋亭中有一石桌,桌上有當年趙匡胤與陳摶下棋時的殘局,桌旁有四個石凳。

要下到此亭,必須經華山另一險要之處「鷂子翻身」,所以,這亭子對大多數登山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之處。

陳摶與趙匡胤交往甚密,有關趙匡胤賣華山的故事也流傳至今,當趙匡胤還未崛起,正混跡於市井之時,因被官府通緝來到華山避難,陳摶老祖早知趙匡胤將至,略施小計誘使趙匡胤與之下棋,趙匡胤輸了想扳回來,以華山為賭注再下一局,陳摶又取勝,趙匡胤只能寫契約賣華山於陳摶,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這張「支票」也就兌現了。

陳摶老祖嗜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睡仙」,他經常閉門睡臥,往往累月不起。

據說有次睡倒在一間柴房中,柴房失火了,直到柴火燒盡了,人們發現他竟安然無事。

還有一次,一個山上的樵夫看到山谷里有個死人,頭臉上滿是土,心中可憐,心想我做點好事把這個死人葬了吧,哪知一摸他,這個死人打著呵欠坐起身來,把樵夫他老人家差點沒有嚇死,定晴一看,原來是陳摶老祖,也不知他在此處睡了多長時間。

玉泉院內仙人窟內的陳摶坐像

玉泉院仙人窟洞口十分狹小,靠近才能看到其中的陳摶坐像,或許是寓意陳摶老祖在其中修煉不被打擾。

聽說仙人窟西邊的希夷睡洞內還有一座陳摶臥像,但守殿道姑告訴我們,陳摶老祖睡在其中八百餘年,一般情況下不會開門。

《四》

史實記載,後唐的唐明宗,後周的周世宗,北宋的太祖、太宗,這四位皇帝都曾召見過陳摶,他每次也都前去應召,十分痛快,並不像其他「隱士」、「神仙」那麼難請。

這麼多皇帝召見一位陷隱居在山裡的道士,為什麼?難道陳摶真有什麼神功法術?當然不是,從他與皇帝會晤的記載來看,他們談的都是政治問題。

由此證明,促使皇帝召見他的是政治原因,而不是其它。

可陳摶憑什麼政治資本獲得數代皇帝的敬重呢?史料上沒有系統的記載,我們只能依據邏輯推理,將史料中若隱若現的蛛絲馬跡,串成一條合理的線索。

陳摶雖然家世離奇,但應是一個聰明的少年,好讀書,詩、書、易、藥,無所不通。

後唐中興二年(公元931年),陳摶加入了應考進士的行列,想通過科舉考試走上從政之路,可卻沒考上,這時他的父母雙亡,他也離家出走,有史書記載說,他「游四方,有大志」,他的弟子种放也說他「明皇帝王霸之道」。

這說明他本來就是懷揣政治抱負的人,讀的書不是道家的方術,而傳統士人外儒內法的王霸之術,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失敗之後,曾遊歷四方,尋找機會,最終在華山落腳,發現道教這種形式可以成為實現他政治抱負的工具,便做了道士。

五代時期,戰亂頻仍,「王十三年之間,易王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不過十餘歲,甚者二、四歲而亡」。

天下大亂,連一個穩定的朝廷都沒有,社會實際上處於無政府狀態。

當政府權力失效時,各種宗教力量就起了臨時政府的作用。

道教組織歷來就有這個傳統,他們本來就起源於漢末大亂時的五斗米教,陳摶看清了形勢。

一方面,正式的權力組織——朝廷,極不穩定,走馬燈似地更換;另一方面,民間的道教組織能集聚信眾,維持社會物序,是現實可用的政治力量,於是他棄儒從道,也學得此符籙祈禳之術,以醫病救人之名,逐漸在華山一帶,建立起有組織的力量,儼然一介地方領袖。

他有道家神仙的名望,又有一大群追隨者簇擁的實力,這是歷代皇帝都不敢小覷他,甚至拉攏他的真正原因。

而陳摶本人也是雄心勃勃,他在道觀里,並不只是念經修道,而是時刻關注著天下的政治形勢,每當聽說一個朝代又被亡了,就悶悶不樂,顰眉數目,有人問他怎麼回事,他瞪目不答,可見此人城俯之深。

由於對時政有這種關切,所以,每有皇帝召見,他都樂得前往,來尋找自己的政治發展機會。

華山玉泉院內牌坊

《五》

陳摶接觸到的第一位皇帝是後唐的唐明宗。

據說,後唐明宗曾親自寫詔書召見他,陳摶應召前來卻長揖不跪。

明宗待他越加恭敬,賜號「清虛處士」,並賜宮女三人,陳摶謝絕不納。

作詩云:「雪為肌膚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

處士不巫峽夢,空請雲雨下陽台。

」以書付奏宮使,自己立刻隱避了。

依我們現在的理解來看,陳摶發現唐明宗只會以美女攏絡英雄,沒有什麼大出息,所以藉故遠離了這位皇帝。

陳摶遇到了第二位皇帝是後周的周世宗柴榮。

柴榮是個有進取心的人物。

當時由於連年戰亂,國家缺少銅錢,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周世宗命令悉毀天下佛像,改鑄銅錢。

他召見陳摶,是聽說陳摶精擅黃白飛升之術。

所謂「黃白之術」是一種煉丹的法術,據說能把平常的鐵變成黃金,也有可能是道家在煉仙丹時發現的一種冶銅技術。

陳摶是道家大老,自然熟悉這套法術。

被貨幣財政問題急瘋了的周世宗居然請教陳摶,看看能不能把尋常的鐵變成黃金,以解燃眉之急。

陳摶坦率地告訴他,好運些方術只是糊弄無知小名的小把戲。

「陛下貴為天子,廣有四海,當以法理天下為要務,怎麼能依賴這種小法術呢。

」儘管沒有從陳摶這裡獲得點鐵成金的法術,柴榮覺得陳摶這人還不錯,誠實可用,於是拜他為諫議大夫。

陳摶固辭不受,只好賜號他為「白雲先生」。

陳摶在周世宗的朝廷里呆了約一個多月的時間,可能就在這段時間裡,他結識了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對這兩個人的謀略才幹有所了解,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周世宗死後,陳摶參與了趙家兄弟奪權的政變,趙匡胤曾用道家的符命為自己製造奪權輿論,陳摶是重要的輿論炮製人之一,不僅如此,陳摶還動員了追隨自己的信眾,以及爭取其它地方的群眾,支持趙匡胤奪權。

事變之後,陳摶沒有就任官職,又返回華山雲台觀了,大概這時他已經看到了趙家兄弟的雄才大略,是可能實現自己治國安天下的雄心,同時,也看透了政治的險惡,真想置身於朝廷之外了。

這時,他真想當隱士了。

但事情還沒有完,宋太宗趙光義當政後,又把陳摶請到朝廷來了,對宰相宋琪說:「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

摶居華山已四十餘年,度其年近百歲。

自言經承五代離亂,幸天下太平,故來朝覲。

與之語,甚可聽。

」陳摶是趙家兄弟奪權兵變的元老之一,所謂「獨善其身,不干勢利」。

是說他功成不居,退隱江湖,宋太宗以這話來點現任的宰相宋琪為首的這批官員,要他們學一學陳摶。

宋琪等人只有去拜見陳摶了,他們問這位名滿天下的道長,能不能把道家的「玄默修養之道」教給他們。

陳摶回答說「摶乃山野之人,欄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沒有方術可傳。

」「當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

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政治之秋,勒行修煉,無出於此」。

這話是什麼意思?無非是說,什麼煉丹修道當神仙,吞納修養術長壽,都是瞎掰的事兒,如今皇上聖明,你們這批官員,一心一意為皇帝辦好事,就是最大的修道。

宋琪等人把這話匯報給宋太宗,宋太宗說:「說得好啊!」賜陳摶紫衣一襲,並賜號「希夷先生」,並撥款修繕陳摶的住所云台觀。

「希夷」來自《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是吹捧陳摶的道術高超,雖然看不見、聽不到,但無所不在的意思。

陳摶卒於公元988年,宋太宗知其仙逝,賜錢五百萬,營建北極殿,宋仁宗皇佑年間,為紀念陳摶建起玉泉院。

陳摶本是一個有政治報負的山中英雄,以煉丹修道之名聚集起會眾,準備救天下、幹大事。

他數次進入朝廷,尋找機會。

當發現趙氏兄弟的政治才幹之後,便傾全力支持他們奪權,治理天下。

那時,他已傾服於趙氏兄弟的能力,放棄了獨霸一方的草莽英雄地位,也明白了自己「方外人士」的出身,無法在朝堂之中再當大官,大概也受不了那份拘束,所以,返回華山閒居。

但在需要的時候還是再度出山,替皇帝做大臣們的思想工作,助皇帝治理天下。

陳摶是很聰明的人,他能聚集道教信眾,肯定是精通黃白之術,符籙之法,沒有這些法術,他如何能獲得道教信眾的追隨?但他每次與皇帝和大臣們會晤,都坦率地告訴他們,這些奇門法術只是騙老百姓的小法術,治理好天下的關鍵還在政治謀略,這些話皇帝愛聽。

皇帝們需要一個對小民們以法術愚弄、對自己坦率忠誠的宗教領袖,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而服務。

陳摶具有這種素質,於是,皇帝們便以世俗的權力,進一步做神化陳摶的宣傳,久而久之,真人陳摶就變成陳摶老祖了。

仔細思忖,歷史上一切傳說中的教主、神仙,莫不是這麼一個過程。

華山玉泉院山蓀亭

山蓀亭為一座圓亭,建在巨石之上,據說為五代時陳傳所構建。

在這裡陳摶寫了《釣潭集》、《三峰寓言》等著作。

北宋時蘇東坡及清初顧炎武、王弘撰等都先後進行過修葺。

亭前方的巨石,一塊刻有馮玉祥將軍的題詞:「你知道不知道,非機器化不能救國,非電汽化不能救民」。

在一個道觀中看到這等充滿現代意識的題詞,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感動。

《六》

陳摶大多數時間是在道觀里度過的,除了施法講經,收徒布道之外,總得做些事打發空閒的時間,他的這些事都被俗世的人神化為神秘的修仙術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而且還寫書,著述頗豐。

他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八戒錄》、《龜鑑》、《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易能圖》、《神相全篇》、《心問篇》、《河洛圖解》等,有無極圖、太極圖、先天圖,相傳刻於華山石壁,今已不知真跡所在。

陳摶的學術思想影響巨大,北宋道學的開山始祖周敦頤深受其影響,他的《太極圖》與陳摶的《無極圖》頗為相似。

南宋著名理學家在撰寫《太極圖解說》時,曾認真鑽研過陳摶下傳的象數學三種圖式,並特意委託蔡元定入蜀尋訪。

陳摶不只在宋代有重大影響,金元時期的「全真派」、明代的「三豐派」都繼承了他的「內丹學」。

後來的道士遵奉陳摶,逐漸形成了以他為祖師的「老華山派」。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喝酒,據說每天都喝,說是這樣有助於辟穀。

當然不是無稽之談,喝過酒的人都知道,喝酒之後飯量會下降,自然少吃「穀物」。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睡覺,陳摶能睡覺是出了名的,經常閉門睡臥,往往累月不起。

他說「吾之睡也,先睡心,後睡目」;「吾之醒也,先醒目,後醒心」。

他的好睡,也是被後人解釋為一種內丹修養的方式,據傳呂洞賓說:「(陳)摶非欲長睡不醒也,意在隱於睡,並資修煉內養,非真睡也。

」其實,把陳摶的能睡吹之為「以睡為隱」玄乎了。

他可能本來就是一個覺比較多的人,再加上愛喝酒,睡多了就不足為奇了。

他做的第四件事是爬山,華山的五個山峰他都爬遍了,最愛的是西峰,為西峰寫了不少詩。

讀書、喝酒、睡覺、爬山,道觀有皇家撥款供養,衣食無憂,這樣的日子說起來也當得起「神仙」二字了。

確實,對一個有過政治抱負、還參與過最高層權力鬥爭的人,能太太平平地過上這種日子,實在不失為有智慧的選擇。

這可能也是後人不斷地強化陳摶的神話、並固執地迷信那些「方外之士」的法術的原因吧!

本文由休閒讀品雜誌社原創(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標明出處,禁止侵權

編輯:木圖

文章配圖來源於休閒讀品雜誌社

文章內容來源於休閒讀品雜誌社禁止侵權,未經授權盜取作者圖文

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睡仙陳摶和趙家王朝的那些事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授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陳摶《歸隱》 陳摶是宋代初年的一個神秘人物,在後世被稱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