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叛亂:淮南叛亂 諸葛亮族弟發動,司馬昭平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司馬氏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漸有篡逆之意,這自然引起了親魏派的不滿,而接近東吳的淮南地區,士馬強盛,邊境多務,也就成了反叛的多發地帶,在短短几年內,這裡便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是諸葛亮的族弟,原任滎陽令、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等職,與夏侯玄、鄧颺相善,在京師頗有點名氣,被稱為四聰八達中的八達之一。

同時也獲得了脩浮華,合虛譽的不良評價。

魏明帝對誕等亦甚厭惡,將誕等免官禁錮。

明帝死後曹爽秉政,誕復為御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

平毌丘儉、文欽之亂後,進封高平侯,轉征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

諸葛誕素與夏侯玄親善,玄既被殺,王淩、毌丘儉等又相繼夷滅,心不自安,便開始帑藏振施,收買人心。

又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數千人為死士。

甘露元年(256年)八月,吳文欽(三叛之二的發起者)及驃騎呂據、車騎劉纂、鎮南朱異(朱桓子)、前將軍唐咨(三叛之一的發起者)軍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來向徐堨。

司馬昭估計諸葛誕所督兵馬足可抵禦,但誕仍求調十萬軍隊幫助守衛壽春(今安徽壽縣),還要在淮水旁邊築城以備吳,實際是想加強自己的實力。

九月,吳國孫峻卒,孫綝上台後,發生滕胤、呂據擁兵反對孫琳的事件,吳軍退還。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司馬昭得到賈充的密報之後,即征誕回朝任司空。

諸葛誕得詔書,覺得事情不妙,便舉兵反叛。

誕首先攻殺揚州刺史樂琳,然後斂淮南北屯田口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上眾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為堅守壽春之計。

同時遣將軍朱成至吳稱臣上疏,又遣子靚、長史吳綱諸牙門子弟為質。

六月,吳將文欽、唐咨、全端、全懌等步騎三萬前來救援。

司馬昭也奉帝及郭太后到項(今河南項城縣東北)。

然後司馬昭督諸軍二十六萬,詐稱五十萬進屯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以鎮南將軍王基行鎮東將軍,都督揚、豫諸軍事,與安東將軍陳騫(陳矯小子)等圍壽春。

王基初至,尚未將城完全圍住,文欽、全懌等軍已從東北因山乘險突入城中。

不久,吳將朱異亦率三萬人進屯安豐(今安徽霍丘西南),與進入城內的吳軍相呼應。

王基等四面合圍,表里再重,塹壘甚峻。

文欽等屢次出城攻圍,均被擊退。

昭又使奮武將軍石苞督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質,挑選銳卒為機動部隊,以防吳人再行增援。

朱異與州泰戰於陽淵(在今安徽壽縣與霍丘之間),異敗退,泰追擊殺吳兵二千人。

秋,七、八月,吳大將軍孫琳出兵屯於鑊里(今安徽巢縣西北),又使異假節,為大都督,率丁奉、黎斐等將兵五萬人(一說萬餘,取《誕傳》中「大眾」而舍之)前來解救壽春之圍,異留輜重於都陸,輕兵屯黎漿(今安徽壽縣南)。

遣將軍任度、張震等領精兵六千人,於屯西六里舖設浮橋夜渡,築偃月壘。

被魏石苞、州泰擊破,異軍卻退就高。

異復作車箱攻打五木城,苞、泰攻異,異敗歸。

魏泰山太守胡烈(前任太守常時因稱疾不出,被司馬昭斬殺)以奇兵五千從小路襲擊都陸,盡焚異輜糧。

異軍乏糧,以葛葉為食,退還孫綝,綝授兵三萬人使異死戰,異以無糧不從,綝大怒,乃命力士拉殺異於坐上,不久綝便自鑊里還建業(今江蘇南京)。

司馬昭知道此事後,立刻洞察了孫綝殺異以謝壽春而堅誕意的想法。

他判斷壽春守軍一定會省食減口,等待吳援。

於是合圍以斷守軍消息,並派遣部分老弱兵士就谷淮北,稟軍士各人大豆三升,讓吳軍誤以為魏兵乏糧。

同時遣反間入城,揚言吳人將來救援,而魏軍乏食,勢難久攻。

誕等聞知,果然放寬糧食限額,因此很快就告缺糧,而外援不至。

然後司馬昭用鍾會計,作偽書(鍾會工書法,後來又偽作鄧艾書信)誘全端、懌率眾數千人出城投降,於是城中大駭。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誕、欽、咨等大為攻具,晝夜五六日攻打城南魏軍,欲決圍而出。

圍上諸軍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傷者蔽地,血流盈塹。

諸葛誕只好退入城中,城內食轉竭,降出者數萬口。

文欽欲讓北方人全部出城省食,而與吳人堅守,誕不聽,誕、欽本不和睦,先以詭計苟合,事急轉相猜疑,誕遂手刃欽。

欽子鴦、虎踰城投司馬昭。

昭聽鍾會計不殺而赦之,使將數百騎巡行城外,呼曰:「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城內軍民聞之,即有降意。

司馬昭見城上持弓者不發,便對手下諸將曰:「可攻矣!」,親自臨圍,捧軍四面進攻,同時吶喊登城。

二月二十日,城破。

諸葛誕單馬率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大將軍司馬胡奮部兵擊斬之,夷其三族。

吳將唐咨、孫彌、徐韶等都率其部投降。

司馬昭手下諸將認為淮南地區仍為叛逆之徒所占據,這些吳兵的家室都在江南,不可放他們回去,要求把降兵全部坑殺。

司馬昭說:「古人用兵,以保全對方的國家為上策,只殺其首惡而已。

吳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顯示我國的寬宏大度。

」結果一個不殺,把俘虜帶回在三河地區接近京師的地方加以安置。

又授予唐咨安遠將軍之職,其餘的副將,也都給了他們相應的地位和封號,眾人都心悅誠服。

五月,魏帝命改丘頭曰武丘,以旌武功。

這場戰役中,南北雙方投入的兵力分別為近三十萬與二十五萬,甚至大於魏滅蜀、晉平吳的規模。

諸葛誕的失敗,主要原因是準備不夠充分,對賈充的試探也未多加考慮,而吳國的統帥孫綝軍事才能平平,且深入魏境作戰,補給相對較難;另外,諸葛誕和文欽之間缺乏比較牢固的合作基礎,導致了統率層的崩析。

所以戰爭僅僅持續了八個月就結束了。

與此同時魏國在長城(今陝西周至西南)一帶還在與蜀軍作戰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這表明了經過三十年的養息,魏國的國力已經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司馬氏在平定諸葛誕之役中,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過人的謀略。

其代魏與滅蜀平吳,已成不可扭轉之勢。

關注微信公眾號:qingmeizhujiuren(長按可複製),閱讀5000年歷史趣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壽春三叛始末

壽春三叛,又稱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

恐慌下的三連逃:司馬昭笑了,姜維不開心

三國後期,曹魏高都公、大將軍、大都督司馬昭和蜀漢平襄侯、大將軍姜維,都是各自陣營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一場曹魏內部的戰爭,兩個人的處境完全兩樣。曹魏甘露二年,蜀漢延熙二十年,東吳太平二年(257年)...

壽春三叛之第二叛

毌丘儉文欽之亂,又稱壽春二叛,是三國時期對曹魏攝政司馬師家族的一次討伐性起事,是250年代壽春三叛的第二叛。背景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因魏帝曹芳意欲奪權而...

三國演義之淮南三叛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麼的諷刺。這次要說的是曹操的愛將樂進和曹丕的心腹賈逵。樂進不必多說,那是曹操的鐵桿心腹,是第一批跟著曹操混江湖的人。 那一年曹操逃出長安到陳留,然後忽悠當地富豪衛弘出錢,曹操...

困獸猶鬥的諸葛誕

小眾興趣頭條號,所有文章均正史內容,前段原文,後段翻譯,僅供學習閱讀,歡迎收藏,謝絕一切評論,謝絕一切評論,謝絕一切評論!!!謝謝,謝謝,謝謝!!!

壽春之戰經過

壽春之戰,是三國時代曹魏大將軍司馬昭在壽春平定諸葛誕率領的淮南叛軍及吳軍近20萬人的一場戰役。背景曹魏後期,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鄧颺、夏侯玄等先後被誅殺,而王凌和毌丘儉亦被夷滅三族,又不滿司馬...

他起兵反叛司馬昭時 犯1個錯誤被誅夷三族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這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

司馬氏在奪權過程中鎮壓了哪些反抗勢力

司馬懿殺曹爽之後,魏中央軍政大權全歸其掌握。可是,反對司馬氏的活動還不斷發生。主要有如下幾件事。王淩圖謀廢立事件王淩是王允之侄。正始初,官至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後遷車騎將軍、司空。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