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武神:三國時代規模最大的戰爭,述諸葛亮他弟諸葛誕之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簡介:楊益老師出版作品有《賊三國》《魏延之死》《那些三國的女人們》《諸葛亮全傳》《燕鳴鮮卑:慕容家族傳》《兩晉天下:司馬家族傳》等作品。

題記:本文為 曹操留下的最後一位忠臣,諸葛亮他弟諸葛誕(連結見文末) 一文的下篇,因為字數較多,本想分為三篇,但因為評論者中有六七人都因為看短篇、一日文章慣了,小連載的的形式不適合,所以縮短為上下篇。

上篇主要講述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如何欺負曹家,惹得曹氏忠臣早飯。

司馬誕逃回根據地早飯。

諸葛誕討司馬昭小人書

啟動:從1:0到1:1

六月,司馬昭大軍到達距離壽春100多公里的丘頭(今安徽沈丘一帶)。

面對諸葛誕內守堅城,外有強援的局面,司馬昭命令鎮南將軍王基、安東將軍陳騫等率領一部分主力前進包圍壽春,司馬昭自己為其後盾。

諸葛誕見司馬昭這樣部署,暗自高興。

心想我壽春城池堅固,城中有近20萬大軍,糧食充足,你司馬昭包圍了城池也啃不下來。

時間一長,等東吳援軍趕到,內外夾擊,叫你吃不了兜著走!

老將王基也有些納悶,多次向司馬昭勸說:「淮南叛軍人數雖然多,但都是烏合之眾,擋不住我們的朝廷精兵。

應該趁早發動猛攻將他們擊潰,免得夜長夢多。

司馬昭笑笑:「老王,別著急。

叛軍再不經打,畢竟有20萬人呢,而且守著堅城。

貿然猛攻,咱們的損失也會很慘重。

等等,再等等。

你先在壽春城周圍修好圍城的工事,把諸葛誕完全包圍起來,再慢慢整治他。

到農曆七月,由文欽、全端等率領的東吳先鋒部隊三萬人趕來了。

這時候王基的圍城工事還沒有修築完整,魏軍分出部隊去攔截吳軍。

但東吳的三萬人都是精兵,銳氣正盛,加上文欽和司馬家有深仇大恨的,憋著一肚子火氣,猛衝猛打,諸葛誕也帶著壽春叛軍出來接應。

裡應外合,司馬昭手下的將軍們抵擋不住,被吳軍衝進城去了。

雙方交鋒的第一個回合,司馬昭先丟一分。

然而老奸巨猾的司馬昭並不在意。

你吳軍雖然衝進去了,但並沒有給我造成太嚴重損失。

反正我正要在壽春包個大餃子,多你這三萬人不嫌多!

因此他一方面在手下的將軍中找了兩個「畏敵不前」「稱病不戰」的倒霉蛋,砍了以儆效尤,一面嚴令王基:「老王,忍忍,再忍忍。

千萬不要衝動去攻城。

你就好好把壁壘修完,把壽春圍起來,他們跑不了的!」

司馬昭再次拿出老爹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和老哥司馬師面對毌丘儉時候的戰略,心平氣和地打起持久戰來。

東吳方面可不能眼睜睜看著司馬昭慢慢整治壽春。

文欽、全端率領的第一波三萬人衝進城後不久,大將朱異率領的第二波援軍又沖了過來。

他沒有繼續往城裡沖,而是駐紮在安豐(在壽春西南),作為諸葛誕的外援,這叫「掎角之勢」。

這下司馬昭有點坐不住了。

他不怕吳軍再往壽春裡面灌多少兵,但這樣內外布兵,王基豈不是腹背受敵麼?他就吩咐王基:要不,咱先別圍城了,把兵力攏一攏,撤退到險要的地方?

王基是個「激進派」,一聽鬼火冒:「我要主動進攻,您要我修壁壘。

現在好容易壁壘修差不多了,您又要我棄圍?不行不行,這要是一動,豈不是把後背亮給敵人打麼?我就守在這兒,沒事,工事堅固得很!」

司馬昭和他哥司馬師一樣,有時很能聽得進意見,便不再催王基,讓他繼續加固要塞,把壽春城內的諸葛誕徹底圍死。

又令大將石苞、州泰、胡質等作為機動部隊,專門攔截外面的東吳援軍。

沒過多久,王基的圍城壁壘修完了,堅壁深壕,固若金湯,切斷了壽春城內外的交通。

這時候城中的諸葛誕才有些緊張,幾次派軍隊攻擊壁壘,企圖打破包圍圈。

城中諸葛誕加上東吳援軍,不下20萬人馬,數量上大大超過王基的圍城兵馬。

但現在王基已經修好了堡壘,轉攻為守,以逸待勞,加上他的兵馬也比諸葛誕精銳。

諸葛誕和吳軍沖了幾次,始終不能打開缺口。

戰役第二回合,司馬昭扳回一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了這一步,第三次淮南叛亂的大局已經定了一半。

諸葛誕、東吳聯軍的主力部隊雖然損失不大,但其中20萬人被魏軍圍困在壽春城中,喪失了機動作戰能力。

此時距離諸葛誕起兵僅僅兩個月而已。

東吳方面,當然不會眼看著崩潰。

孫綝親自趕到鑊里(今安徽巢湖一帶),命朱異等率五萬大軍北進,企圖解壽春之圍。

八月,魏吳兩軍在壽春東南展開大戰。

司馬昭早有安排,石苞、州泰率軍在正面擋住朱異,大將胡烈則出奇兵襲擊吳軍的輜重,把糧草全給燒了。

朱異也是東吳數得著的名將,但在魏軍的前後夾擊下一點辦法沒有,被殺得一路敗退。

打敗仗還沒啥關係,最慘的是糧草被燒了,士兵餓著肚子,挖野菜、草葉充飢,個個有氣無力,哪裡還能打仗?朱異只好帶著殘兵敗將,退回鑊里孫綝那裡。

孫綝勃然大怒,九月初把朱異處死了。

可憐朱異一代名將,就這麼稀里糊塗掛掉了。

孫綝殺了朱異,自己也呆不下去,退兵回了建業。

至此,第三回合司馬昭再次度獲勝,東吳、諸葛誕聯軍原本城內城外掎角之勢,現在城外部隊已經被殺退,只剩下壽春一座孤城。

司馬昭得知朱異被殺的消息,哈哈大笑:「朱異敗退,這是咱們的一個勝利;孫綝殺了朱異,這是咱們的第二個勝利啊。

孫綝也是氣急敗壞了。

他殺朱異,無非是想向壽春的諸葛誕表示一下,表明東吳還會來增援的,鼓勵諸葛誕堅守下去,等待援軍。

關張趙馬黃

謀士鍾會故作驚慌道:「那對我們豈不是沒啥好事?」

司馬昭笑道:「小鍾,你裝什麼糊塗。

咱們不怕諸葛誕堅守,只怕他集中兵力突圍。

壽春有二十萬軍隊,就算突出來五萬人到東吳,也是後患無窮。

哈哈,孫綝這傻帽,明明沒有力氣再來增援,偏偏還給諸葛誕一個念想,讓他傻不拉幾堅守下去。

這是幫我們的大忙啊!也好,既然孫綝這麼夠意思,咱們就配合著表演一下,讓諸葛誕再多幾分希望。

於是司馬昭一方面調集兵力合圍壽春,一方面又裝出糧食不夠的樣子,把一些老弱殘兵遣散到淮北去找食吃,更傳播流言,說東吳的救兵要到了,魏軍已經糧食不足,現在前線士兵每人每天只有三升大豆(當時一升=200毫升),快堅持不下去啦!諸葛誕等人聽到這傳言,心中放寬了一半,於是也不考慮節約糧食,還是讓士兵放量吃吃喝,只等吃飽喝足,與援軍內外夾擊。

這樣又折騰了一個多月,壽春城中最初糧食雖然不少,但諸葛誕起兵時候把能搜羅的兵馬都搜羅起來,加上東吳援軍,20萬張嘴一起大吃大喝,有出無進,坐吃山空,米倉漸漸有些空了。

王基、石苞等大將見狀,都主張趁機猛攻,不然萬一東吳再發援軍,這事兒就複雜了!司馬昭道:「現在猛攻,軍隊損傷慘重,要是東吳援軍趁虛前來,那就麻煩了。

相反,我只要圍而不攻,城中現在有三家勢力,諸葛誕、文欽和東吳將軍,時間一長,糧食不夠,多半要起內訌。

至於說東吳援軍,就算孫綝再派兵來,他帶的糧食多不了,我完全可以再派騎兵斷絕他的糧道,讓他重蹈朱異的覆轍。

」就這麼繼續圍困下去。

曹營七大將,不好意思,沒注釋分不清是誰,嘻嘻,我讀的書不多不敢瞎說

城中有人也看出明白來了。

諸葛誕的心腹蔣班、焦彝勸諸葛誕說:「孫綝把朱異都殺了,自己回建業去了,還說要再來救援,我看他是裝腔作勢,援軍來不了了。

咱們應該趁現在士氣還不錯,集合全軍衝出城去,和魏軍決一死戰。

就算打不贏,突圍一部分兵馬總沒問題。

總不能這樣坐以待斃下去。

但跟著吳軍來的文欽卻不同意。

他還信了司馬昭的謠言,說:「咱們壽春城中有10多萬大軍,東吳大將全端是皇帝孫亮的表哥,在東吳有很多富貴親戚,孫綝怎麼可能不來救援呢?再說現在魏國哪年不出點事?不是內部政變,就是蜀國北伐。

咱們再堅守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有轉機,何必出城冒險呢?」

兩邊各執一詞,越吵越凶,文欽脾氣上來,大吼大叫,暴跳如雷。

諸葛誕和文欽過去同在魏國時就不對勁,但這會兒文欽是東吳方面的代表,他還得籠絡住文欽,於是遷怒於蔣班、焦彝,威脅要處斬二人。

這哥倆看諸葛誕這麼偏幫,得了,再陪您殉葬犯不上。

他們就在十月初,趁夜裡偷偷翻牆出城,投降了司馬昭。

司馬昭見二人來投降,大為歡喜。

這不但意味著壽春城中人心已經開始變化,而且兩人的投降,必然會引發城中三股勢力相互猜忌,出現連鎖反應。

正所謂好事成雙。

蔣班、焦彝剛剛投降沒多久,東吳大將全端、全懌的侄兒全禕、全儀因為得罪了人,帶著全懌的母親投降魏國。

司馬昭用了鍾會的計策,讓全禕、全儀寫信送到壽春城中給幾位叔父,說「孫綝怪您幾位救援壽春不力,要把咱家全殺了,我們只好逃到魏國。

您幾位也別再賣命了。

放著朱異的例子在前,全端、全懌哥幾個信以為真。

再看諸葛誕的心腹蔣班、焦彝都投降了,咱還裝什麼烈士?他們在十二月帶著幾千吳軍也出城投降。

如果說前次蔣班、焦彝還只是個人偷偷投奔,這次是一支精銳軍隊投敵,城中頓時人心慌亂,都不知道該怎麼才好了。

第四回合,司馬昭幾乎毫無代價取勝,使得淮南叛軍陷入危機。

決戰:忠臣的覆滅

那麼,諸葛誕指望的蜀漢北伐呢?同期,蜀漢大將姜維確實再次北伐,可是卻被司馬昭事先安排在西邊的大將鄧艾和司馬望(司馬孚之子,司馬昭的堂兄)化解。

這一路也成了泡影。

面對內缺糧草,外無救兵,人心渙散的局面,壽春城中的叛將諸葛誕、二五仔文欽、吳將唐咨等終於決定出城決一死戰。

他們在258年正月里集中兵力,帶著雲梯衝車,向城南的魏軍堡壘發動猛攻。

要是他們在幾個月前走這條路,一定會給司馬昭帶來巨大的壓力,然而此時已經晚了。

魏軍修築了很堅實的壁壘,各種攻守戰具一應俱全,單等著敵人來送死。

鄧艾鍾會

叛軍、吳軍潮水般衝出城來,魏國將軍們微笑著看他們接近,發石車、火箭狂風一樣掃射過去,逼近的叛軍一片一片被打倒,雲梯衝車也多被焚毀。

諸葛誕、文欽狂怒地驅趕著軍隊向前突進,螻蟻般攀爬著,又在魏軍雨點一樣的亂箭和霹雷一樣的滾石下傷亡慘重,屍體遮蓋了地面,鮮血填滿了壕溝。

這是很殘酷的一幕,也是很有趣的一幕。

原本戰略上處於防守,而且占據堅城的一方,反而被迫去仰攻敵人的壁壘,承受通常由進攻方承受的損失。

這正是司馬昭先機合圍,反客為主的妙計帶來的優勢。

經過五六天的殘酷決戰,叛軍損傷慘重,卻無力撼動魏軍的包圍圈,被迫退回城中。

這樣一來,士氣進一步下降。

加上糧食基本吃光,人心浮動,短時間內,就有好幾萬人出城投降司馬昭。

到了這一步,城中的三家人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捱一日是一日。

文欽是帶著吳軍來的,他對諸葛誕說:「淮南淮北的這些兵,都是靠不住的,不如把他們全放出城去,城中只留下東吳軍隊。

這樣節約糧食,也好堅守下去。

諸葛誕一聽,什麼?你要把我手下的兵全部遣散,只留下你帶來的東吳兵?這是要對我釜底抽薪啊!說我的兵靠不住,你東吳的全端全懌還投降了呢!兩個就爭了起來。

諸葛誕和文欽原本就有仇怨,現在大敵當前又為原則性問題吵架,火氣上來,諸葛誕一刀宰了文欽。

第五回合,司馬昭給予淮南叛軍決定性的打擊。

淮南二叛的二當家被淮南三叛的老大宰掉,標誌著壽春城中這群三湊六合的反司馬義士徹底進入分崩離析狀態。

文欽的兒子文鴦、文虎聽說老爹被殺,紅著雙眼帶兵來找諸葛誕報仇,但手下兵太少,很快成了光杆司令,走投無路,只得出城投降司馬昭去了。

說起來,文欽當初和毌丘儉一起發動淮南二叛,犯的是滿門抄斬的罪。

更別說文鴦還偷襲司馬師大營,可以說是造成司馬師病亡的重要誘因。

於公於私,司馬昭都有殺這哥倆的理由。

因此軍法官便申請把這倆直接斬首。

司馬昭並不是個寬宏大量的人,但這會兒他反而要表現出氣度來:「按照文欽犯的罪,他兒子都該處死。

但文鴦、文虎是走投無路來投降,要是殺了他們,城中的人就會死心塌地對抗下去了。

」他不但沒殺文鴦、文虎,反而讓他們當了將軍,賜爵關內侯。

還叫哥倆帶著幾百騎兵繞壽春城轉圈,一邊轉一邊高喊:「連文欽的兒子投降了都能當官,你們還怕什麼?」

城中的人見狀,心中都不禁歡喜。

自古造反的人,怕的就是沒有後路,只好拚命。

現在出路給了,誰還想著送死?更何況大家早就餓得有氣無力的了。

文鴦兄弟轉了幾圈後,司馬昭親自到城下觀看,發現城上的士兵手中拿著弓弩,都不往這邊射箭了。

司馬昭點一點頭:「現在,發動總攻擊吧。

最後一個回合戰鬥開始。

吃飽喝足、鬥志昂揚的魏軍,走出休養許久的壁壘,推著雲梯衝車,從四面八方逼近壽春城。

258年農曆二月乙酉日,壽春城被打破。

諸葛誕突圍時被斬殺。

他的親兵數百人拒不投降,心甘情願赴死,東吳大將於詮也脫下盔甲,發動自殺性衝鋒,戰死陣中。

除此之外,吳將唐咨、王祚等帶著一萬多吳兵投降了。

再加上投降的淮南叛軍,俘虜人數超過了十萬。

有人建議,淮南這些人都叛亂三次了,東吳兵的家屬都在吳國,留著也不會安心的,不如全部宰了。

司馬昭道:「這就沒必要了。

打仗不在殺人多。

他們若是不肯留下來,就算逃回去,也可以顯示咱天朝上國的仁義大度。

」於是把東吳士兵安置在三河地區(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投降的東吳將領都給予了官職,淮南降兵也全部赦免。

甚至連淮南二叛的主謀文欽,也讓文鴦、文虎哥倆把屍體給收斂了,運回老家安葬。

至此,淮南三叛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以司馬昭的全勝而告終。

在這場持續半年多的戰爭里,司馬昭雖然沒有官渡曹操突襲烏巢的果決,赤壁周瑜火攻戰船的奇謀,但他時時從大處著眼,面對數量眾多的敵軍,攻守有方,進退有道,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全殲壽春之敵,不僅挫敗了可能動搖魏國根基的叛亂,更從軍事上給予東吳沉重打擊。

有此一戰,司馬昭足以被冠上「後三國軍事家」的名號。

此戰後,曹魏國內反對司馬家的力量幾乎被連根拔起,司馬氏篡奪曹魏進入了倒計時。

相關文章閱讀

曹操留下的最後一位忠臣,諸葛亮他弟諸葛誕 內有三國點評、電視劇點評8篇文章及關於普京的6篇文章

趙子龍只是個衛隊長?

武神趙子龍的年齡之謎,並論三國演義小失誤

武神趙子龍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是毛主席發明的嗎

武神趙子龍顯赫的家族

武神趙子龍的亮點,兼侃劇情與歷史

閒聊無事說武神,趙子龍的第三天

亂侃「武神」趙雲2,N處歷史錯誤!

好你個「武神」趙子龍,胡編亂造下論史實

朝鮮半島首次統一:唐朝大敗日本侵略朝鮮,卻不想被新羅突襲

從明朝時的中國朝鮮關係簡史,看鐵到誰敢打,我們就敢援

因被唐朝打敗,豐臣秀吉1592年威脅世界:不隨我討明就滅你

中日首戰,中方大勝,確保了900年和平,日本也開始全面中國化

關於中日文章共計18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困獸猶鬥的諸葛誕

小眾興趣頭條號,所有文章均正史內容,前段原文,後段翻譯,僅供學習閱讀,歡迎收藏,謝絕一切評論,謝絕一切評論,謝絕一切評論!!!謝謝,謝謝,謝謝!!!

司馬氏最後的勁敵——諸葛誕的故事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被稱為諸葛家族龍、虎、狗。這裡的狗並非貶義,而是用來稱讚殺敵立功的人,典出「功狗」。同樣的例子還有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諸葛誕名聲不大,卻有好幾個很有名的親...

壽春三叛之第二叛

毌丘儉文欽之亂,又稱壽春二叛,是三國時期對曹魏攝政司馬師家族的一次討伐性起事,是250年代壽春三叛的第二叛。背景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因魏帝曹芳意欲奪權而...

壽春三叛始末

壽春三叛,又稱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

諸葛誕: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

諸葛誕是三國時期魏國將領,也是蜀國赫赫有名的丞相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確實是個很勇猛的人。諸葛誕在魏國做官,步步升遷,一直做到尚書,當時魏國的實際權力已經掌握在司馬氏的手中了。平定王凌叛亂後,諸葛...

壽春之戰經過

壽春之戰,是三國時代曹魏大將軍司馬昭在壽春平定諸葛誕率領的淮南叛軍及吳軍近20萬人的一場戰役。背景曹魏後期,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鄧颺、夏侯玄等先後被誅殺,而王凌和毌丘儉亦被夷滅三族,又不滿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