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漫步|「淮南三叛」之三——諸葛誕之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淮南首叛——王凌之叛平定不久,司馬懿即病故。

毌丘儉、文欽之叛平定之後,司馬師病逝於班師的途中,是歷史的巧合,卻也具有諷刺意味。

司馬師病逝,曹魏大權為司馬昭獨掌。

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政權危若壘卵,朝野的內鬥更趨激烈。

第三次「淮南之叛」——諸葛誕之叛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演了。

正元二年(255年)閏正月,毌丘儉兵敗被殺,文欽在逃亡的路上遇到東吳宰相孫峻,亡命東吳。

毌丘儉的弟弟毌丘秀、毌丘重也逃至東吳。

毌丘氏與文氏兩族,凡是留在魏國的悉數被殺。

春二月,文欽之子文鴦帶兵偷襲曹魏兵營,司馬師眼疾加重,痛死於許昌。

司馬昭接手掌權。

司馬昭的猜忌之心更重,邊鎮諸將深感不安。

征東大將軍諸葛誕更是心存疑慮,他既不滿司馬昭的跋扈,也為曹魏政權的未來以及個人的前途擔憂。

早在毌丘儉之叛前,夏侯玄、李豐等人謀刺司馬師,其中夏侯玄是諸葛誕的好友;毌丘儉起兵之時,文欽也曾派人相約諸葛誕一同起兵,諸葛誕殺掉了文欽派去的使者,與叛軍劃清界限,並且成為司馬師進攻淮南的主力。

攻下壽春之後,司馬師進封諸葛誕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戶,轉征東大將軍、儀同三公、都督揚州,進駐淮南,所遇可謂深厚。

但是,諸葛誕對司馬氏的戒心始終不敢鬆懈,之所以殺掉文欽的使者,更多是對文欽本人的怨恨,對毌丘儉甚至心存同情。

王凌、毌丘儉兩次由淮南起兵叛討司馬氏,淮南已經成為朝廷關注的重心,平定毌丘儉之後,諸葛誕入壽春,一方面安撫民眾,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敢死隊以作自保。

諸葛誕明白,無論他怎樣劃清界限,在司馬昭的眼裡,他都是曹魏政權的擁戴者。

所以身在淮南的諸葛誕,時時警惕著京城的一舉一動。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司馬昭開始動手了。

根據謀士賈充的建議,司馬昭要實現自己的野心,必須剷除支持曹魏的勢力。

諸葛誕身為征東大將軍,執掌東南要地,又擁有重兵,必須加以剷除。

要剷除一個手握重兵的邊將,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而對於司馬昭來說,製造這樣的理由並不困難,他採取的辦法是逼諸葛誕造反,只要諸葛誕膽敢造反,自然就有消滅他的理由。

計議已定,司馬昭採取投石問路之計,詔令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之職。

此為一石二鳥之計:如果諸葛誕應召入朝,則調虎離山,日後在京城加以處置如探囊取物;如果諸葛誕不聽詔令,則只能武力對抗,然後再武力加以解決。

諸葛誕接到詔令後大感意外,也十分恐慌。

他知道,只要踏出淮南,擁兵自保便化為泡影,而京城無疑是險地,一旦涉足便是自尋死路。

這樣的情況下,只能跟司馬昭攤牌。

於是,諸葛誕拒不奉詔,殺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對抗司馬昭,走上了與他的前任毌丘儉同樣的道路。

面對危局,諸葛誕迅速作出部署。

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取據守揚州(治壽春,今壽縣),聯合東吳,積極準備,以逸待勞。

一方面收縮防線,調集淮北屯田兵入淮南,加強防守力量;另一方面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

此時,據守揚州的總兵力約10萬人。

從諸葛誕的從容應對來看,他對如今的境況早有預料,只是沒有料到會來得如此早,所以準備並不充分。

甘露二年(257年)六月,在司馬昭的挾持下,魏帝曹髦親征,統率26萬大軍進至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對淮南形成威逼之勢。

曹魏皇帝親征,旨在鼓舞士氣。

司馬昭採取圍城、阻援等分兵策略,展開攻勢。

鎮南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率大軍直撲淮南,包圍壽春;石苞、胡質及州泰領兵東進,迎擊吳兵。

東吳此次反應較快,派出兩路人馬馳援,一路由文欽、唐咨和全懌等率領3萬餘人,迅速抵達壽春;另一路由朱異率領3萬人占領安豐,作為文欽的應援。

文欽等抵達壽春時,司馬昭所部已經蜂湧而至。

文欽等人趁包圍圈尚未形成之際突入壽春城,與諸葛誕合兵一處。

隨即,王基率大軍把壽春合圍,在城外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

文欽馳援淮南,既是東吳所遣,也是向司馬家族復仇的機會,所以態度積極,戰鬥勇敢。

壽春被合圍,與東吳的聯繫通道被斷,司馬昭的戰略部署實現。

他採取圍而不打、以攻心戰瓦解淮南兵士氣、堅決阻擊東吳援兵的策略,目的是要困死諸葛誕。

司馬昭命令所部不得強攻。

他指出:「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敵,此危道也」(《三國志·魏書》)。

他一方面命令負責圍城的王基、陳騫在城外築起高壘,擺出持久戰的陣式,守壘困城;另一方面命令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率領精銳部隊,堅決阻擊東吳援兵。

此時,困守城內的諸葛誕、文欽十分清楚,一旦斷絕了與東吳的聯繫,堅城久困也難以自保。

因此,文欽組織了多數突圍戰,希望打開一條通道,維繫與東吳的聯繫。

文欽的多次突擊都未能得手。

朱異率領的3萬應援大軍在進抵陽淵(今霍邱東北)的時候,被曹魏大將石苞擊敗。

朱異所部敗退的過程中再遭州泰追擊,死傷2000人。

七月,吳大將軍孫琳統兵進駐鑊里(今安徽巢湖市西北),遣朱異率領丁奉和黎斐等5萬人應援壽春。

朱異率軍抵達壽春城南的黎漿戍城,派將軍任度、張震等人招募敢死隊員6000人,搭浮橋趁夜間渡水,修築營壘,隨即被石苞、州泰所部擊破,吳軍被迫退卻。

朱異整軍再戰,石苞、州泰等再敗朱異,並出奇兵盡焚吳軍糧秣。

失去糧秣的吳軍,難以有所作為,只得退兵還吳,壽春遂成一座孤城。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遭圍困半年之久的壽州城,給養已經發生困難。

諸葛誕連續五晝夜率軍出南門,攻擊司馬昭軍所建的高壘,企圖突圍而出。

王基據圍堅守,居高臨下,以發石車、火箭還擊,諸葛誕傷亡慘重,敗退入城。

不久,城內糧食告罄,兵無鬥志,出城投降者達數萬人之多,難以禁止。

諸葛誕採取嚴厲措施防止出逃。

在這種情形之下,文欽勸諸葛誕說,與其留下那些不願守城的閒人,還不如放任他們逃出去,也好節省糧食。

並說自己帶來的三萬吳軍願意留下來與諸葛誕一起堅守,等待東吳援兵。

文欽本是有勇無謀之人,諸葛誕一向看不起文欽。

前次文欽起兵之時,諸葛誕殺了文欽的使者,已經在二人心中種下不信任的禍根,如果不是司馬昭大軍壓境,二人斷不至於合作抗敵。

由於出城投降的都是諸葛誕的人馬,眼看自己的人馬越來越少,諸葛誕擔心受制於文欽,對文欽的建議不加理會,兩支人馬的隔閡越來越深。

大敵當前,兩人不思和衷共濟,而是各懷異志,戰鬥力大打折扣,情況十分不妙。

更為嚴重的是,在司馬昭的包圍之下,情緒失控的諸葛誕乾脆殺掉文欽,收編他的部眾。

文欽被殺,他的兒子文鴦、文虎隨即倒戈,帶領部分東吳兵士翻越城牆逃至魏營向司馬昭投降。

司馬昭立即赦免他們的叛逆之罪,讓他們率領逃歸魏營的數百騎兵繞城勸降。

眼見文鴦、文虎被赦免無罪,守城將士哪裡還有鬥志,個個無心再戰。

司馬昭所等待的機會到了,便向壽春城發起猛攻。

在他的督促下,魏軍四面出擊,飛矢如蝗。

失去鬥志的守軍多不抵抗,壽春堅城終被攻破。

諸葛誕見大勢已去,率領親隨血戰,力圖殺出重圍,終因寡不敵眾被殺,文欽帶來的東吳將領唐咨、全懌等投降曹魏。

淮南三叛對壘的分別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由此可見曹魏宗室與司馬氏家族爭鬥的激烈。

對抗司馬氏家族的力量之所以都是起兵淮南,也可折射出曹魏與孫吳之間的爭奪從未間斷。

「淮南三叛」皆以失敗而告終,忠於曹魏的力量悉數被消滅,曹魏政權也已窮途末路。

魏元帝(陳留王)咸熙二年(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國,史稱西晉。

作者:姚尚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氏最後的勁敵——諸葛誕的故事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被稱為諸葛家族龍、虎、狗。這裡的狗並非貶義,而是用來稱讚殺敵立功的人,典出「功狗」。同樣的例子還有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諸葛誕名聲不大,卻有好幾個很有名的親...

諸葛誕: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

諸葛誕是三國時期魏國將領,也是蜀國赫赫有名的丞相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確實是個很勇猛的人。諸葛誕在魏國做官,步步升遷,一直做到尚書,當時魏國的實際權力已經掌握在司馬氏的手中了。平定王凌叛亂後,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