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堪稱是三國中最坑爹的狗頭軍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初期,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虎踞冀、青、幽、並諸郡,兵馬幾十萬,文官武將極多,按道理說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應該是袁紹,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袁氏最後竟不能自保,落了個家破人亡的結局。
當然,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很多,也有一定的運氣和天命的成分,但如果熟悉了這段歷史,就會不斷的在眼中蹦出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便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郭圖。
袁氏最終的敗亡,很大程度上是聽從了郭圖這個狗頭軍師的建議,可以說被坑的體無完膚!
老版《三國演義》中郭圖形象
當然,我們翻開史書看看,家國喪在小人之手的,袁紹既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
遠者如秦二世胡亥聽信於趙高,後者如後主劉禪輕信於黃皓。
所以,諸葛亮在隆中時就對劉玄德說: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人謀,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好的計策可以使國運昌盛,家和人旺;一條爛計,足以使江山易主,國破家亡。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下郭軍師的坑爹史。
背叛韓馥
郭圖剛出道的時候,在潁川太守陰修手下做事,陰修這個人其實很有識人之明,提拔過鍾繇、荀彧、荀攸等人,這些人日後在曹操手下都是得力的幹將,郭圖也是陰修提拔的,說明郭圖這個人能力還是有的,不然也不會被陰修看上。
後來陰修頭腦發昏,充當董卓說客,被袁術殺了,手下的這些人便樹倒猢猻散,郭圖於是北上,來到了冀州太守韓馥手下,郭圖和辛評、荀諶、高幹、張導這些人極力慫恿韓馥投降袁紹,韓馥這個人胸無大志,自認為能力,名望不如袁紹,便投降了袁紹。
韓馥手下的謀士耿武,關純等人極力阻止韓馥獻城,認為袁紹是依靠冀州的供給才如此強大(成語「仰人鼻息」),投降袁紹不會有好下場,後來果不其然,韓馥被袁紹逼的走投無路自殺。
這是郭圖第一次坑爹史,當然這件事有點牽強,因為韓馥必然是不能成大事的,當時勸韓馥投降的也不止郭圖一個人,接下來的故事會告訴我們,韓馥還算幸運的,郭圖坑袁紹的手段要遠勝於坑韓馥~
袁紹錯失「挾天子以令諸侯」機會
195年,漢獻帝被李傕郭汜追著打,食不果腹,沮授勸說袁紹:「將軍世代擔任朝廷宰相,歷代以忠義輔助國家。
現在天子四處流離,宗廟被破壞,但觀察各州郡,雖然外表打著義兵的招牌,內心實際打對方的主意,就沒有憂慮關注國家為百姓著想的意思。
而且冀州城大體平定,軍隊強大,士人歸附,去西邊迎接皇上,將鄴縣作為皇宮,挾制天子而號令諸侯,畜養兵馬來討伐不向王庭朝拜的人,有誰能夠抵禦呢?」
袁紹準備聽從沮授的計策。
郭圖卻站出來阻止說:「漢朝王室衰敗,為時很久了。
現在想振興王室,不也太難了嗎?再說,英雄同時興起,各自占領州郡,聯合聚集徒眾,動輒有上萬人,這正像秦朝失去帝位,先得到的人成為天子。
現在接來天子,動不動就要上書奏聞皇上,服從則權力太小,不服從則違抗皇命,這不是一種好辦法。
」沮授說:「現在接來天子,在道義上是合理的,在時機上是合宜的。
如果不早決定,必定有其他人先去迎接。
權變不可失去時機,成功不可嫌其快速,希望您考慮。
」漢獻帝的登基本來不合袁紹的意願,所以袁紹沒有採納。
應該說當時漢朝在老百姓心中並沒有喪失權威,如果能夠打著天子的旗號,無疑是道義上領先了諸侯一等,可惜袁紹沒有抓住機會,郭圖的餿主意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郭圖第一次坑了袁紹。
操之過急和曹操決戰,陷害異己
公元199年,袁紹徹底消滅公孫瓚,占據了幽,冀,並,青四個州,擁有幾十萬軍隊,成為天下第一大諸侯,沮授說:「近來攻打公孫瓚,出兵長達一年,百姓疲憊窮困,倉庫沒有積余,賦稅勞役正多,這是國家使人深為擔憂的事情。
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進獻俘虜和戰利品,致力於農耕,使人馬得到休息。
若是不能通達天子,就上奏說曹操阻隔我通達天子的路徑,而後進兵駐守黎陽,逐步經營黃河南面,多造船隻,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騎兵,抄掠對方的邊境地區,使其不得安寧,而我得到安逸。
這樣就可安坐而定天下。
」
這時候,郭圖站出來說:「兵書上的方法,比敵人多十倍就將其包圍,比敵人多五倍就進攻敵人,力量相當就可以交戰。
眼下憑藉明公的神明威武,會合河朔地區強大的軍隊,用來討伐曹操,其勢易如反掌。
現在不及時攻取,將來就難對付了。
」
袁紹採納郭圖的意見。
郭圖等人藉此機會說沮授的壞話:「沮授監管內外,威權震動三軍,如果他逐漸強盛,用什麼辦法控制他呢?臣下與君主權力一樣,國家就滅亡,這是《黃石》書中所忌諱的。
再說,統率外面軍隊的人,不宜參預內政。
」袁紹於是將沮授統管的職權分為三個都督,讓沮授和郭圖、淳于瓊每人主管一軍。
客觀的說,袁紹此時內部派系林立,決戰之前,應該首先統一內部的關係,再出征不遲,反觀曹操內部基本上是潁川派,鐵板一塊,雖然兵力不如袁紹,但戰鬥力極強。
袁紹沒有採納沮授的正確意見,急於出兵,造成了後面的悲劇,這是郭圖第二次坑袁紹。
官渡決策失誤,陷害大將導致全軍崩潰、
曹操在許攸的建議下,率輕騎偷襲袁紹的糧食倉庫烏巢,烏巢的守將淳于瓊並不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只是個醉鬼,只是手下的軍士戰鬥力不如曹軍的虎豹騎強悍,但曹操並不是一下子就攻入了烏巢。
袁紹得知烏巢遇襲後,有兩個選擇:
(1)張郃主張,全力救援烏巢,擊退曹操
(2)郭圖主張:不管烏巢,直接攻擊曹軍大營
袁紹採納了郭圖的建議,並且派張郃,高覽率軍攻擊曹軍大營,這個決定是極端錯誤的:張郃高覽本身就不願意攻擊曹軍大營,派他倆出戰,必然是消極應對。
果不其然,大營沒打下來,烏巢也被燒了個乾淨。
雖然糧食被燒,但是袁紹的主力軍隊仍在,如果能有序撤退,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但郭圖唯恐袁紹怪罪自己,並誤告說張郃高覽謀反,結果張郃高覽得知消息,乾脆就投降了曹操。
張郃,高覽是河北名將,對於袁紹內部的情況是了如指掌,他們引軍反戈一擊,袁軍全軍崩潰,袁紹帶領少數士兵狼狽逃回河北,從此袁紹和曹操攻守互易,曹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袁紹就算失敗,實力還是很強)
引狼入室,兵敗身死
袁紹在官渡之後兩年便死了,袁紹的死,對於袁氏集團是個毀滅性的打擊,袁紹若在,即使官渡戰敗,防守河北仍然問題不大,但袁紹一死,相對於主心骨沒了,袁氏集團內部的矛盾便爆發出來,後面也看出來,袁紹幾個兒子之間的內戰,極大幫助了曹操統一河北。
郭圖當時是跟著袁紹的大兒子袁譚,在和二兒子袁尚作戰不力的情況下,郭圖竟然建議袁譚結盟曹操,共同對付袁尚,曹操知道後,求之不得,立刻答應,結果不說也知道,袁尚被打敗,袁譚也實力受損,曹操勢力正式進入河北。
後來曹操覺得袁譚已經沒有結盟價值,就毀約,雙方在南皮展開了最後的大戰,袁譚聽了郭圖的建議,讓老百姓出城,頂在前面當炮灰,和曹操一通混戰,最後袁譚被虎豹騎司令曹純所殺,南皮失陷。
郭圖一家也在南皮失陷後背殺,結束了他坑袁的一生。
三國中兩個謀士同樣姓郭,一個運籌帷幄,一個卻只會幫倒忙送助攻
三國中除了驍勇善戰的將軍,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各位運籌帷幄的謀士了。其中最厲害的便是諸葛亮和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後世歷史中人們對郭嘉的評價尤勝過諸葛亮,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可是在三國時...
田豐、沮授,袁紹手下6大謀臣誰更厲害?
在《三國演義》里袁紹雖然不是主角,但在漢末的那個時代,袁紹無疑也是個非常優秀的青年,他敢反董卓,還是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其分量無需多說。我們同時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能在後來的三國爭霸中一直處在優勢...
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
袁紹的謀士集團還是很強大的,個人能力相當優秀,由於歷史一貫的尿性,死的早的由於事跡不多,都會被不同程度的低估,所以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私以為重點還是放在了對方人物的缺陷上,但人無完人...
他為主公盡忠奔勞一生,卻被猜忌含冤致死,他是三國最冤的謀士
俗話說,選擇大於努力,作為常伴主公左右運籌帷幄的謀士,選擇跟隨什麼樣的主公,是人生的第一要務,若是跟隨著格局不大不辨是非的主公,就算忠心耿耿也難兔被他們所猜忌懷疑,正像冀州的袁紹父子:沮授的冤血...
曹操評價一人說得他可平天下,袁紹卻連拒他七個奇策,使明珠蒙塵
三國是能人志士爭奇鬥豔的一個時代,梟雄霸主爭奪天下,能人謀士則各為其主,出謀劃策。一些軍師、謀士遇到了良主,在歷史舞台上發光發熱,留下流傳千古的佳話;而另外一些人因為遇人不淑,明珠蒙塵,令人遺憾。
袁紹慘敗(二):袁紹帳下謀士有哪些?
袁紹屬於汝南袁氏,這個家族在東漢中後期人才濟濟,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天下。當袁紹吞併韓馥的冀州時,韓馥曾經表示自己也是袁氏門生,讓個冀州又何妨。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更多的名士...
其實袁紹也很不容易,手下四大謀士全是坑貨,還能雄踞一方
三國里為主公出謀劃策爭奪天下的優秀謀士有很多,如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戲志才等;劉備麾下也有諸葛亮、法正、龐統等;孫權麾下的謀士基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也有實力坑主公的謀士,關鍵這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