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袁紹的謀士集團還是很強大的,個人能力相當優秀,由於歷史一貫的尿性,死的早的由於事跡不多,都會被不同程度的低估,所以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私以為重點還是放在了對方人物的缺陷上,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有弱點的,不能因為短處的暴露而忽略了長處,例如郭嘉同志雖然很牛,但他身體不好,放浪不羈啊,你不能因為這些就否定他的才能吧。

袁氏集團的覆滅主要原因在於袁紹謀而不斷,剛愎自用,在於內部不合,派系鬥爭,而不是人才高下。

袁紹

就能力和功績對袁紹手下的謀士群體縱向排一個座次,依據的能力指標主要包括:對於天下大勢的洞悉能力,軍事謀劃能力以及幫助主公利用現有資源獲得最大利益的能力。

以上也可以籠統地概括為:謀略能力。

第一排:沮授、田豐

第二排:空缺

第三排:審配

第四排:逢紀、郭圖、辛評、許攸

特等座:荀諶

沮授。

先說評價,沮授是袁紹帳下當之無愧的謀士第一人。

據《三國志·袁紹傳》中的記載,沮授一出場便手筆不凡。

沮授原來在冀州韓馥的門下,在袁紹接收了冀州之後便順理成章跟了袁紹,而在第一次見到袁紹的時候,沮授精心準備了一番厚禮作為進身之階:

(沮授)說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之北,則渤海稽首。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這是第一次有人向袁紹提出如此宏大而清晰的戰略規劃,堪稱是袁紹版的「隆中對」、「榻上策」。

而我們仔細分析沮授提出的戰略,思路清晰,有理有據,而且確實袁紹後來的動作大多數也是依據這一套戰略方針來的——即使是放眼整個軍師、謀士如林三國時代,像沮授這樣能夠以如此的高度,精準地判讀天下大勢,因勢利導地制定大政方針的,大概也不過諸葛、魯肅等寥寥數人吧。

順帶一提,在向袁紹獻上了高瞻遠矚的「隆中對」之後,沮授與素有大志的袁紹一拍即合,被授為監軍、奮威將軍,一躍成為了袁紹集團的總軍師。

再者,作為謀士而言,沮授的表現幾乎是完美的。

在整部袁紹傳中,沮授對於局勢的判斷,計策的制定,全部正確!沮授說的每一句話簡直就像讖語一樣準確無誤,袁紹若是聽了便一定會做對,不聽就一定做錯。

於是在袁紹傳中,隨著袁紹對於沮授的不斷疏遠,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沮授像是一個道行高深的卜算子一樣料事如神,每每開天眼向袁紹泄露天機,本初啊我看你印堂發黑就要有血光之災了啊且聽老夫一言便能逢凶化吉,袁紹卻捂住耳朵油鹽不進地嚷嚷,洒家是唯物主義的堅定擁護者才不信你這番封建迷信傳統糟粕……

下面便奉上「袁紹作死實錄」,以饗諸君:

沮授勸迎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紹弗能用」,被曹操捷足先登,失去先機;

紹令四兒各據一州,沮授進諫,「紹不聽」,自此埋下袁紹身死後兄弟鬩牆的禍根;

袁紹欲伐曹操,沮授諫阻,不僅不聽,「紹疑焉」,戰前還奪了沮授的權,帶領威武雄壯的三軍 將士向著官渡死地邁進了一大步;

袁紹令顏良為先鋒,沮授說顏良不然驍勇但不好獨當大任的,「紹不聽」,於是顏良掛了;

沮授向袁紹提出曹操糧少,應該打持久戰,袁紹大手一揮,「紹弗從」,老子就是要和曹操決一死戰;

……

——在此有必要申明本人的讀史立場,既然三國的史料統共就這麼一些,那麼只好相信陳壽寫的就是真正的歷史(雖然不太可能),這也就排除了陳壽因為私人感情而筆下美化沮授的因素——於是,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完美到近乎無懈可擊的沮授(與作死的袁紹)。

再看看對手的評價吧。

曹操陣營的荀彧曾經毒舌點評過袁紹帳下謀士的缺點,在下文會引用到,簡直字字珠璣,一針見血。

但是對於首席軍師沮授卻不置一詞,耐人尋味。

而魏太祖曹操更直接,在沮授拒降身死之後,仰望星空,幽幽喟嘆:

「 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也。

田豐。

他在智謀方面的表現,史有明文的記載中,與沮授一樣,幾乎是無懈可擊的。

陳壽在寫沮授與田豐時的筆調是相似的,在所有袁紹做出作死行為的時候,他們都是反對的,再或者根本沒機會反對(被剝奪了實權如沮授,被投入大牢如田豐),所以袁紹的最終自毀好局不僅無損我們對於兩位的評價,反而更襯托出兩位的高瞻遠矚,料事如神。

下面簡單梳理田豐的經歷。

與其他謀士不同,田豐與袁紹的關係更類似於諸葛與劉備,他是在袁紹入主冀州之後,久仰大名,而親自卑辭厚禮去請出山的。

袁紹是個「能聚人而不能用人」的人,在折節下士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所以田豐出山的時候,儼然是太公、張良般的帝王師的地位。

《三國志》說:「(袁紹以)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大概當時他在謀士群中的地位應該是與沮授相當或略遜的。

田豐的主要功績,就是為袁紹帶來了其成為討董諸侯聯軍盟主之後的又一個人生巔峰——掃平公孫瓚。

作為三國初期就領了盒飯的諸侯,公孫瓚的實力其實一直是被低估的。

由於其割據的幽州地處北地邊陲,需要常常與少數民族作戰,因此手下騎兵戰鬥力極強。

這麼說吧,如果要在東漢末年的割據勢力中找一支軍隊去正面對抗董卓的西涼兵,那麼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公孫瓚的部隊。

嗯,所以如果沮授獻上「隆中對」的時候說「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只是輕描淡寫的畫餅,那麼田豐就是實現戰略藍圖的實幹家和攻堅者,正是他的運籌帷幄,才使的兵強馬壯的白馬將軍彈指間灰飛煙滅。

是他幫助袁紹啃下了可能是一統北方四州路上最難啃的那塊骨頭。

而田豐其他的經歷就與沮授類似了,有點「袁紹作死實錄」田豐視角的意味。

他也勸過袁紹迎天子,沒有聽;他勸袁紹趁曹操東征劉備的時候去襲取許都,袁紹一攤手說你看兒子病的這麼重人家哪來的閒情逸緻去搞偷襲哦;最後官渡戰前,田豐勸袁紹別打啊別打啊,袁紹則是直接把他投入大牢了——從卑辭厚禮請來座上客到無人問津的階下囚,這不過才九年時間而已。

然後就是那個有名的故事了。

袁紹兵敗了,有人對田豐說,主公這次輸了,那麼大人你一定會重新得到重用的。

田豐這樣回答:「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

」——輕描淡寫,卻透著森然的冷意,他是真的徹底失望了啊。

果不其然,袁紹兵敗回來之後,聽信逢紀讒言,立殺田豐。

再是如何的天縱英才,智計絕倫,也抵不過一句「生不逢其時,生不逢其世,生不逢其人」。

猶記得荀彧在官渡戰前對於田豐的四字評語是「剛而犯上」,確實犀利。

可以說田豐正是因了他的剛正到近乎耿直的毛病才惹怒了袁紹,招來殺身之禍。

而這也正是我把田豐排在沮授之下的原因了,從管理學角度看,田豐這是情商不夠,對上管理沒有做好。

但是請注意,另一方面,既然田豐的智謀使他預見了袁紹的行為足以帶來失敗甚至覆滅,那麼作為袁氏的謀臣,他當然要進諫,悍不畏死,慮不存己地進諫!

所以,大概田豐的死早在九年前接受袁紹禮聘出山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吧。

亂世紛紛,人如轉蓬,生命像朝露一樣隨時會消失。

士死知己,又豈非是死得其所……

荀諶。

之所以把他歸入特等座,不是因為他不入流,而是因為史書上關於他的資料太少了,少到讓我們無法去判斷他的真實的智謀水平。

《三國志》上只記載了一次荀諶為袁紹效力的事件,卻極為重要,袁紹正是派他作為說客說服了韓馥,從而成功入主冀州的,他是袁紹得冀州的直接功臣。

然後,就是蜻蜓點水的記錄了,官渡戰前,袁紹坐擁四州,達到了陣容上的巔峰時期,「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此時荀諶是與大boss田豐以及袁紹的髮小許攸地位相當的人物。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袁紹帳下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物,在袁紹做其他重要決定的時候幾乎不置一詞,而在袁紹敗軍官渡,單騎渡河後,史書也沒有交代他究竟是投降了,戰死了,抑或逃亡了——陳壽是一個治史嚴謹的記錄者(咳咳),我相信他不會忽略如此重要的細節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解釋應該是,陳壽在遍閱了史料之後實在找不出荀諶的相關記載了,只好嗟嘆一聲,在史書上留白了。

於是,一代謀主荀諶,便這樣擺擺長袖,永遠消逝在了歷史的風塵中,他的命運,也成為了後人永遠難解的謎團……

據史料記載,荀諶是荀彧的同胞兄弟,他們都出身於名門潁川荀氏一族,那麼腦洞開始。

在群雄並起的三國亂世,荀氏預感到漢朝氣數將盡,為了在新朝能夠繼續鞏固其名門望族的地位,荀氏的家長決定進行政治投機,甄選出荀氏一族年輕輩中的佼佼者,讓他們去投入不同諸侯的門下,是為「種子計劃」。

荀氏一族本身基因優秀,兼之家學淵源,荀氏的年輕子弟們都是身懷屠龍術,能顛覆天下的俊秀,而其中光芒最耀眼的那一個,叫做荀諶。

他選擇了袁紹,畢竟袁紹看起來實在太有潛力了。

於是,在沮授、田豐還沒有到來之前,荀諶成了袁紹最信賴的倚靠,他長袖善舞,兵不血刃地幫袁紹拿下了冀州,為其奠定了爭霸天下的基礎。

而隨著荀諶對袁紹的深入了解,他發現此人難成大器,也預感到了即將到來的危機,於是在袁紹的全盛時期,他決定急流勇退。

與沮授、田豐等不同,荀諶沒有效死袁氏的包袱,他的出發點一直只是潁川荀氏的榮耀。

沮授

田豐,先前在韓馥手下混跡過,公孫瓚之敗亡,田豐出了大力。

後提出《論與曹持久戰》,不被袁紹採納,後死於逢紀讒言。

籍貫有爭議,或為渤海,或為鉅鹿,屬於冀州一派。

逢紀,荊州南陽人,與許攸同郡。

袁紹據有冀州,逢紀有大功。

官渡之戰後與審配化敵為友。

後與審配共同成為袁尚左膀右臂,死於袁譚之手。

審配,冀州魏郡人。

袁紹領冀州,田豐時為別駕,而審配為治中。

扶袁尚,殺辛評一家,後面北而死。

侄子審榮私開城門保全一族,我想審配是默許的。

許攸,小人一枚且不知收斂,死有餘辜。

辛評,潁川人,袁譚一派。

弟弟辛毗佐曹,自己輔袁,想法挺美,可惜家滅。

郭圖,潁川人,袁譚一派,張郃、高覽降曹正是其導致。

不得不說的還有與審配不和的兩袁紹部將,孟岱與蔣奇。

沮授,冀州廣平人。

韓馥手下打過工,官渡之戰被曹操擒殺。

袁紹手下第一人。

輔佐袁譚一派,辛評、郭圖均為潁川人。

而袁尚一派則是審配、逢紀,冀州與南陽一派。

田豐及沮授等冀州派系領軍人物早死,許攸外逃,因此冀州與南陽須一力聯合,逢紀讒害田豐又與審配和好,轉換之間十分巧妙。

官渡之戰前後潁川派成功從冀州派手中分權,並最終坐大。

武將方面,淳于瓊是穎川人,張郃曾是韓馥部將,考慮到郭圖做法,張郃明顯是受排擠的冀州一派。

望大家以本初為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田豐、沮授,袁紹手下6大謀臣誰更厲害?

在《三國演義》里袁紹雖然不是主角,但在漢末的那個時代,袁紹無疑也是個非常優秀的青年,他敢反董卓,還是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其分量無需多說。我們同時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能在後來的三國爭霸中一直處在優勢...

袁紹輸給曹操,並不是因為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戰,袁紹大敗於曹操。此後,袁紹一蹶不振,其子袁譚和袁尚的勢力最終也為曹操蕩平。為什麼實力首屈一指的袁紹集團會徹底覆滅?官渡戰敗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袁紹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間的長...

袁紹慘敗(二):袁紹帳下謀士有哪些?

袁紹屬於汝南袁氏,這個家族在東漢中後期人才濟濟,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天下。當袁紹吞併韓馥的冀州時,韓馥曾經表示自己也是袁氏門生,讓個冀州又何妨。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更多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