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主公盡忠奔勞一生,卻被猜忌含冤致死,他是三國最冤的謀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俗話說,選擇大於努力,作為常伴主公左右運籌帷幄的謀士,選擇跟隨什麼樣的主公,是人生的第一要務,若是跟隨著格局不大不辨是非的主公,就算忠心耿耿也難兔被他們所猜忌懷疑,正像冀州的袁紹父子:沮授的冤血還未變涼,田豐的冤淚還未擦未乾,忠臣辛評的冤哭己哀哀響起。
辛評原為韓馥的謀士,在演義的第七回,袁紹在逢紀的建議下,借公孫瓚造勢,用「反客為主」之計詐騙韓馥的冀州,韓馥慌與荀諶、辛評二謀士商議。
看來辛評也頗受韓馥重視,事關生死的大事,韓馥也要聽聽他的意見,但只見荀堪言之鑿鑿侃侃而談,忽悠韓馥把冀州讓給了袁紹,而辛評卻無只語片言,默不作聲。
袁紹霸占冀州後,辛評開始在袁紹帳下效力。
此後一直沒見辛評在台前表演,延津之戰,不見辛評出謀,白馬之戰,也不見辛評劃策,官渡之戰,仍不見辛評影蹤,直到演義第三十一回,在倉亭之戰前夕,袁本初敗仗連連,士氣低沉,兵革疲憊於外,謀臣誅殺於內,在這節骨眼上,袁紹並沒有吸取教訓痛改前非的去勵精圖治,反而在後妻劉氏的催促下要立後嗣,袁紹與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
這時,田豐己死,沮授己亡,許攸己叛,辛評終於出面,勉強算得上四大謀士了,但此時袁紹己日薄西山,勉強征戰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手下眾人卻仍不合,四大謀士分為兩派,審配、逢記二人,向輔袁尚;辛評、郭圖二人,向輔袁譚;四人各為其主。
袁紹言明要棄長子袁譚立幼子袁尚,並垂詢四大謀士的意見,審逢二人正中下懷,暗自高興,自然無有異意,辛郭二人暗自著急,但在此緊要關頭,辛評仍不發一言,幸虧郭圖挺身而出,借大兵壓境不可內亂為由,暫時勸住了袁紹立嗣的舉動,袁紹本就憂柔寡斷,此時更加躊躇猶豫,立後嗣這事就這么半途而費了,此舉為袁紹死後「二子讒隙、國分為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202年,袁紹憂憤而死。
袁譚袁尚不以大局為重,同室操戈,兵刃相見,長子袁譚不敵袁尚,被圍於平原,袁譚接受郭圖的建議,派辛評之弟辛毗前去投降曹操,以解袁尚之圍,辛毗不辱使命,曹操帶兵從南方劉表的前線撤回來攻袁尚,袁譚得以喘息。
袁譚本就是被逼無奈才投靠曹操,袁尚被打敗後,袁譚收集袁尚的殘兵敗將,即反曹操,結果又被曹操敗於平原,圍於南皮,袁譚又想故計重演,暫降曹操,以圖喘息,派辛評前去求和,曹操對辛評說:「袁譚反覆無常,我不再相信他。
你弟弟辛毗,我已經重用,你也留下來吧。
」辛評卻堅定的說:「丞相差矣。
某聞主貴臣榮,主憂臣辱。
某久事袁氏,豈可背之!」此時袁譚大軍己奄奄一息,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正如辛毗所言:無問智愚,皆知袁氏即將滅亡,但辛評卻對袁氏忠心無二,寧死不降,猶如忠心不改的沮授,面北而死的審配:性命可棄,忠心不可棄!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這正是忠臣辛評的寫照。
曹操知辛評不會投降,乃遣回。
令人寒心的是,袁譚就像其父袁紹一樣混蛋: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不分黑白,不辨忠奸,把一個個赤血忠心之士逼入死角———袁譚競懷疑辛評私自通敵,譚叱曰:「汝弟現事曹操,汝懷二心耶?」袁譚不但混蛋,而且昏庸,此時辛評的家人老小都在冀州被審配全部殺死,現在正是孤身一人,他若暗通曹操,就會如同其弟辛毗一樣留在曹營而不回南皮,這麼個簡單的道理,袁譚竟無考慮,袁氏不敗,天理不容。
辛評聽到袁譚如此呵斥,心涼如水,氣滿填胸,昏絕於地,須臾而死。
一個忠心耿耿的謀士,為袁氏父子勞碌了一輩子,盡忠了一輩子,就這麼被冤枉致死,就落了這個下場。
數年之後,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去見孫權,此時,劉備兵敗奔逃,朝不保夕,而諸葛亮之親兄諸葛瑾在東吳為幕賓,且劉備孔明相交未久,但劉備竟毫不擔心孔明反叛,真是位大氣恢宏的仁德之君,在劉備的感招下,他的文臣武將也忠誠如一,正如孔明所言: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劉備在眾人輔佐之下,以「賣席織履」之身終成大業。
公元220年,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率全蜀之力伐吳,孫權不能抵擋,隨派諸葛瑾前去求和,張昭對孫權說:「諸葛瑾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請和為辭,欲背吳入蜀,此一去恐怕不會回來了。
」孫權卻說:「我與子瑜交心,我信任他,他不會叛我,子瑜曾說過: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
他的話足以表明他的志向心底。
今日他絕不肯投降劉備」,剛說完,諸葛瑾就從西蜀回來了。
孫權也是位明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的文武大將也竭忠盡志,承父兄之業而三足鼎立天下。
相比而言,袁氏父子不是智商低,而是格局小,眼界低,心胸窄,在這樣的主公麾下征戰天下,立功太大,則頗受猜忌,立功太小,則不被重用。
在袁氏朝堂,忠貞不渝之士,含冤被殺,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有志之士,無不寒心,袁氏帳下荀彧荀攸的棄之而去,許攸張郃的背叛逃離,袁譚袁尚的手足相殘,正是袁氏父子咎由自取,罪有應得的結果,天若不亡袁氏父子,無天理也!
南北謀士瘋狂的內鬥,最終葬送了袁紹10年辛苦建立的基業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這是知道一點三國歷史都了解的事情。這次戰役是袁紹全面失敗的轉折點,在經過這次失敗之後,袁紹再也無力南下。其實早在官渡之戰爆發以前,袁紹的敗局就基本確定了。袁...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在這個話題中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史書上確實有很多「廢長立幼」最終走向失敗的案例,導致很多人只糾結於袁紹「廢長立幼」是個必敗的錯誤,我覺得這只是問題根源之一,而不是問題全部。例如漢靈帝託孤事。漢靈...
此人是袁紹的謀臣,卻為了曹操,害死哥哥一家,後來拖死諸葛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袁紹作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並不是《三國演義》之中那樣愚蠢的人,恰恰相反,早期的袁紹可以說非常好,很會做人,史料記載「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所以當時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子紛...
有謀無斷但愛好養士,袁紹手下八大謀士,到底誰忠誰奸?
袁紹因廢帝問題與董卓決裂,逃往渤海,被董卓封為渤海太守,受韓馥節制。韓馥也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袁紹不甘久居人下,於是他手下謀士便獻計於他,奪得素有「天下之重...
袁紹手下八大謀士、四大庭柱、三子一甥、四大上將、四大能臣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是東漢的名門望族,手下能臣武將極多,成為漢末大諸侯之一。袁紹曾擔任十八路諸侯盟主,率軍討伐董卓。接著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後又在和公孫瓚的爭鬥中占據上風...
田豐、沮授,袁紹手下6大謀臣誰更厲害?
在《三國演義》里袁紹雖然不是主角,但在漢末的那個時代,袁紹無疑也是個非常優秀的青年,他敢反董卓,還是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其分量無需多說。我們同時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能在後來的三國爭霸中一直處在優勢...
三十六計:趁火打劫之《曹操占冀州》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爭奪地盤,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戰敗,回到了冀州。正在他心煩意亂的時候,他的第二個妻子勸他在三個兒子袁譚、袁熙和袁尚中找一個做接班人,好協助他抵抗曹操。袁紹於是和四個謀臣商量說:「...
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
袁紹的謀士集團還是很強大的,個人能力相當優秀,由於歷史一貫的尿性,死的早的由於事跡不多,都會被不同程度的低估,所以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私以為重點還是放在了對方人物的缺陷上,但人無完人...
其實袁紹也很不容易,手下四大謀士全是坑貨,還能雄踞一方
三國里為主公出謀劃策爭奪天下的優秀謀士有很多,如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戲志才等;劉備麾下也有諸葛亮、法正、龐統等;孫權麾下的謀士基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也有實力坑主公的謀士,關鍵這幾個...
袁紹慘敗(二):袁紹帳下謀士有哪些?
袁紹屬於汝南袁氏,這個家族在東漢中後期人才濟濟,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天下。當袁紹吞併韓馥的冀州時,韓馥曾經表示自己也是袁氏門生,讓個冀州又何妨。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更多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