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鎮諸侯為何打不過一個董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1

我在這個欄目里說了很多三國的故事,但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東一段西一段的,想到哪說到哪,沒有個「起承轉合」的講究,更沒有教科書上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四段結構。

這回要我就說一說這三國紛爭的開端。

說起三國時的戰事來,第一個要提到的,便是董卓。

董卓是怎麼發家的呢?

後漢末年,靈帝後來駕崩了,年幼的劉辨登基,新皇帝的舅舅何進一下子就當了大將軍,權力大了起來,但是靈帝時期,宦官團伙「十常侍」當權,一時半會也還把持著政權,所以老領導的舊部下和新領導的舅舅黨就鬥起來了,外戚和宦官形同水火。

後來,兩派大決戰。

何進召集外兵進京剿滅宦官,結果自己反而被宦官騙進宮亂刀砍死了,京城大亂,西涼的董卓應召進京,穩定了局面,也便成了當權者。

初進京城,董卓也未始不想做些好事,比如替那批被宦官冤枉的清流平反,起用了蔡邕這樣的名士,但他其實是不懂政治的人,一上台就做了件給人家藉口的事。

那便是廢少帝而立獻帝。

那個年代,無故廢立,是很容易遭人攻擊的。

大家都說,董卓是想謀反。

四世三公的袁紹在朝廷上直接和董卓吵了一架,然後灰溜溜跑了。

曹操更是趁董卓午睡之時,想要行刺他,但沒成功,也跑出京城了。

出了京城,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組織「復仇者聯盟」,「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忽啦啦就十七支人馬: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加上曹操自己一共是十八鎮,大家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如果按這個推算,總兵力應該在三十萬人左右了,「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這也便是三國亂世的「第一戰」。

2

先看看這十八鎮諸侯是什麼陣容。

領隊的有曹操、袁紹、袁術、公孫瓚、孫堅、馬騰、陶謙這些猛人,在他們手下效力的還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些虎將,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在後來的三國爭戰中都曾叱吒風雲,共同對付一個董卓肯定不在話下。

然而,這麼熱鬧的局面,「復仇者聯盟」還沒開打大boss,就自己先上演《美國隊長3》——「內戰」了。

首先是濟北相鮑信為了爭奪頭功,暗派其弟鮑忠抄小路趕到先鋒孫堅前面,攻取汜水關,喪身損命,這樣先亂了十八路諸侯的陣腳。

不過作為東吳始祖的孫堅,還是不負眾望,屯兵於汜水關前,初戰獲勝,但遭到了擔任後援的袁術的嫉妒,剋扣孫堅的糧餉,由此,這個存在道道裂紋的軍事聯盟就開始不戰自亂了。

緊接著,就是有名的虎牢關大戰,劉關張三英大戰呂布

呂布戰敗後,董卓見勢不妙,嚇得趕緊遷都,把漢獻帝搬到距離自己涼州大本營比較近的長安去,還一把火燒了洛陽。

曹操欲乘勢追擊,滅掉董卓,但袁紹卻以諸兵「疲睏,進恐無益」為由按兵不動。

曹操孤軍深入,不幸中了埋伏,大敗而歸。

曹操深感袁紹無能,「豎子不足與謀」,一氣之下,引軍自投揚州去了。

公孫瓚見曹操一走,也自行歸去,聯盟開始走向分裂。

孫堅進兵洛陽,得到傳國玉璽,夢想自己「登九五(當皇帝)」便私自背約,急返江東,袁紹十分氣憤,寫信密令劉表截擊孫堅,結果引起孫劉之間一場惡戰,雙方互結仇怨。

這期間還發生了劉岱與喬瑁兩軍因糧草發生火併的事件。

袁紹見各諸侯間矛盾四起,無法統率,乾脆自己帶兵拔寨,離開洛陽,投向關東。

十八鎮諸侯自此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接踵而來的是一場爭城奪地的軍閥混戰。

黃金陣容的「復仇者聯盟」也就宣告破裂了。

3

十八路諸侯十八顆心,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出發,都想渾水摸魚,乘機取利,相互勾心鬥角,不可能形成鞏固的聯盟。

當董卓成為矛盾的焦點,威脅到各路諸侯的利益時,他們可以一哄而起,暫時聯合起來,一旦董卓勢敗,便紛紛各自爭主。

開始搶奪地盤,割地稱雄了,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如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滅董卓不在話下。

這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一致得出的結論。

假如當時大家心很齊,不發生內訌,就一定能消滅董卓嗎?這倒未必。

據史書的記載,所謂「十八鎮諸侯」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算起來大概只有十一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代理奮武將軍曹操。

這些人的職務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

按漢朝的制度,「州郡不典兵」,他們都沒有軍權,而且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進、袁紹為在地方奪權而任命的官員,但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這些在地方沒啥影響力的刺史、太守,帶來的兵馬肯定沒有《三國志》說的「眾各數萬」,更要命的是這些人馬都是臨時召募的新兵,缺乏訓練,讓這些人上戰場與強悍的涼州軍正面交鋒只能是送死。

另外,聯軍在酸棗會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突然有許多人馬聚集在一塊,軍糧供應就是個難題,由於聯軍首領大多缺乏自身積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為「東道主」的冀州刺史韓馥、陳留郡太守張邈提供後勤供應,他們二人顯然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

也就是說,面對總兵力10萬左右、以騎兵為主且久經戰陣的涼州軍,關東聯軍不僅在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就連數量上也不占明顯優勢,涼州軍在守、關東聯軍在攻,攻守之勢也有利於涼州軍。

這就是劉岱、張邈、張超、橋瑁等人每天「置酒高會」、「莫肯先進」的原因,不是他們成心耍滑頭,而是他們知道根本打不過。

4

十八鎮諸侯為何打不過一個董卓?

看來不止是「人心不齊」,更重要的是「實力不行」,歸根結底還是「這屆聯盟不行」。

在當時,真正有實力的是徐州的陶謙、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他們都手握重兵,倒是「眾各數萬」,占的地盤也都很大。

如果當時真正的實力派一塊參加會盟,董卓恐怕連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沒有了,沒準會乖乖退回涼州去。

他們雖然沒有公開反對關東聯軍,但也沒有參加會盟,他們仍然尊崇洛陽的天子,表明他們事實上在給董卓站台。

他們的態度之所以與袁紹等人不同,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實力,是既得利益者,對他們來說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險更明智。

說到這裡,故事也就結束了。

啥?你問和股市有個毛關係?確實沒關係,倒是和房事有點聯繫,大家都知道的,最近二十多個城市相繼出台調控政策,組成了「調控聯盟」,這屆聯盟行不行呢?

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頭條號【歷史工坊】每天看不一樣的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是東漢末年,關東各地諸侯群雄組織地方聯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

十八路諸侯討董,為何沒有稱霸荊州的劉表?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濟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同時俱起兵,眾各數...

第五回 十八鎮諸侯

董卓隻手遮天,群雄當然不服,結成同盟,共同反抗董卓。當然,有的是為名,有的為利;有些真想匡扶漢室,有些只是想做第二個董卓。董卓有什麼好呢?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這是很多諸侯的夢...

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打不過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鎮諸侯紛紛響應。十八鎮諸侯轉眼就出來了。他們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