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討伐董卓後十八路諸侯的命運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三國演義上可以說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基本上動用了當時天下所有的軍事力量。
這十八路諸侯分別為: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
1.
袁術,字公路,袁紹的族弟,漢末群雄之一。
討伐董卓時,袁術負責押送糧草。
因妒才而不發給孫堅糧草,使得孫堅被華雄擊敗。
孫堅死後,袁術就收養了孫堅的長子孫策,目的是為了得到玉璽。
後來孫策用玉璽換來了兵馬,一舉平定江東。
袁術得到玉璽後宣布稱帝,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
袁術逃往汝南,繼續作皇帝。
後來,在汝南實在是呆不下去了,袁術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
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
逃到半路,袁術找人要蜜水,卻找不到,只能找到血水,袁術大叫身亡。
2. 韓馥,字文節,原本是冀州刺史,後來袁紹到了勃海,韓馥怕他奪自己的地盤,就派兵去監視、控制他,弄得袁紹無法動彈。
後來參加十八路諸侯討董,過程中只講了一句話:「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結果潘鳳被斬。
同盟破裂後,韓馥回到冀州。
袁紹覬覦冀州百姓殷實,兵糧充足,就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後來下落不明。
3. 孔伷,字公緒,豫州刺史,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董,但是反董聯盟解散後不久病逝。
演義里對他幾乎沒有記載。
4. 劉岱,字公山,兗州刺史,漢室宗親之一。
曾經跟從袁紹起兵討伐董卓。
後來向東郡太守橋瑁借糧,橋瑁不借,劉岱於是殺了橋瑁,吞併了他的勢力。
其後跟隨了曹操,曹操派他同王忠引兵五萬,虛打丞相旗號,進攻徐州。
結果被張飛生擒,後為劉備釋放。
回去後被曹操貶官撤職,此後再無記載。
5. 王匡,字公節,河內太守。
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打到虎牢關時,派其部下河內名將方悅出戰呂布,被呂布所殺。
此外沒有記載。
6. 張邈,字孟卓,陳留太守。
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後來回到陳留。
張邈原本與曹操是好朋友,但在興平元年,曹操東征徐州的時候,他聽從了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
呂布占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范縣外皆歸順。
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不知所蹤,沒有記載。
7. 喬瑁,字元偉,東郡太守。
討伐董卓聯盟瓦解後,兗州刺史劉岱向他借糧,他不給,於是被劉岱殺死。
8. 袁遺,字伯業,山陽太守,是袁紹的從兄。
參加了反董卓同盟,之後沒有記載。
9. 鮑信,字允誠,濟北相。
在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時,鮑信因為怕孫堅搶頭功,暗中令其弟鮑忠出戰。
結果鮑忠為華雄所殺。
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後,以獻帝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賊,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大軍,鮑信深入重地,為敵所殺。
10.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
孔融有著讀書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為才華蓋世,想幹些大事,但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干。
所用的都是輕浮士人,只會飲酒做詩,高談闊論,但幹不了也不想干實際的事。
所謂「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滿,吾之願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寫照。
討董聯盟解散後,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後來北海被黃巾賊圍困,幸得有太史慈殺出重圍,找劉備幫忙,解了北海之圍。
然後與劉備、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勸說劉備接任徐州刺史。
曹操把獻帝遷到許都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
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
他推薦的禰衡也觸怒了曹操,曹操對孔融這個不識時務的政敵,再也忍無可忍,最終尋找很多莫須有的罪狀,將其殺害。
終年53歲。
11. 張超,字孟高,廣陵太守,張邈之弟。
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後來回到陳留。
跟隨張邈反叛曹操、逢迎呂布。
後來呂布被曹操擊敗,張超下落不明。
12.
陶謙,字恭祖,徐州刺史。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陶謙碌碌無為。
後來曹操被推舉為兗州刺史,接父親曹嵩等去陳留,中途經過徐州,陶謙派部將張闓護送,但是張闓見財起意,殺死曹嵩。
曹操因怒興兵,攻打徐州,陶謙不能抵擋,只能坐守孤城。
幸得有劉備等前來救援,而呂布也正好襲取了兗州,曹操不得不回救,陶謙得以倖免,遂有意將徐州讓給劉備。
劉備堅決不受,於是陶謙讓劉備暫駐小沛。
後來陶謙死前,第三次向劉備提出讓徐州的建議,劉備才同意接手。
13.
馬騰,字壽成,西涼太守。
馬騰忠於漢室,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後來李郭專政時期,朝中侍中馬宇等連結馬騰韓遂討伐李郭二人,馬騰率兵進攻長安,馬宇等事敗漏被殺,馬騰軍糧耗盡,被迫退兵。
曹操控制朝廷時,漢獻帝寫下了衣帶詔,由董承召集劉備、馬騰等人起兵討伐曹操。
事件失敗後,馬騰回到西涼擁兵自重。
不久,曹操以提升馬騰官職為由,召馬騰入京。
馬騰的三個兒子馬超、馬休、馬鐵等人認為不入宮是逆命;侄兒馬岱認為曹操心懷叵測,入京有危險。
馬騰綜合各人意見,還是入京參見曹操。
馬家各人也同意這是非常危險的,只好小心行事。
於是長子馬超留守西涼,馬騰帶領五千人馬前往,二子馬休和三子馬鐵為先行部隊,馬岱押陣。
大隊人馬在許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軍參謀黃奎前去接待馬騰,誘他入城面見皇帝,然後趁機令人擒捕馬騰。
殊不知這位黃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黃奎亦清楚知道,馬騰從前曾參加衣帶詔密謀殺曹。
兩人飲宴時,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聖,不太安全,倒不如反過來要求曹操巡察兵營,乘機殺他。
馬騰和黃奎計劃訂好,黃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黃奎有個心愛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黃奎妻舅苗澤私通,當晚春香侍奉黃奎,從他半醉的口語中知道他明早要會同馬騰殺曹操。
春香告知苗澤,苗澤認為這是升官發財的機會,便乘夜通知曹操。
翌日,曹操分派將領四面包圍,將馬騰和西涼兵重重圍困,馬騰和黃奎被擒。
他們兩人堅持自己無罪,曹操便引出苗澤和春香指證。
馬騰大罵黃奎:「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除賊,是天意也!」眾人被斬。
而告密者苗澤和春香也被曹操斬首,曹操認為留此不義之人無用。
14.
公孫瓚,字伯珪,北平太守,是劉備的好友,與劉備一起師從盧植。
曾參與討伐董卓,還親自下場與呂布單挑,險些喪命。
反董卓聯盟失敗後,公孫瓚退回幽州。
後來袁紹誘使公孫瓚平分冀州,公孫瓚貪圖冀州地盤,領兵前來,結果被袁紹乘虛而入搶先占領冀州。
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前去質問,結果被袁紹派人射死。
公孫瓚大怒,在界橋與袁紹大戰,打了平手,雙方互有損傷,就退了回去。
後來劉備要去救陶謙,還特意向公孫瓚借兵三千與趙雲。
其後公孫瓚一直與袁紹交戰,由於不採納正確的意見,最終被困死在自己修建的易京樓中,引
火自 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15.
張楊,字稚叔,上黨太守。
反董聯盟解散後,被封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後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
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
建安元年,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來到洛陽,給獻帝供應糧草,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
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丑所殺。
而楊丑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合。
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16.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據傳為孫武的後代,官至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烏程侯。
於漢末征討黃巾有功,與朱儁一起剿滅黃巾軍。
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
董卓亂政之際,孫堅為「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為諸侯聯軍的先鋒,表現得十分活躍,但因袁術存在私心,拒不發糧,而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擊敗;部將祖茂被殺。
後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駐洛陽,意外發現傳國玉璽,遂起私心,欲藏匿玉璽返回,不料事情泄漏,袁紹要他交出玉璽,他不肯,因此與袁紹結仇。
袁紹指示劉表半路攔截,和孫堅一場大戰,互有勝負,孫堅引軍回江東。
不久,孫堅又一次起兵討伐劉表,連戰連勝,圍睏了襄陽,卻因為輕入重地,中埋伏而死。
17.
袁紹,字本初,官至大將軍、太尉,封鄴侯。
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
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
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
董卓專權,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
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
董卓不久被殺。
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并。
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并州。
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
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游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
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總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為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實際統治者。
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監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
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
袁紹採納後者的意見,建安五年,發布討曹檄文,率70萬大軍進軍黎陽。
當年與曹操決戰於官渡,大敗,主力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
兩年後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並於曹操。
18. 曹操,這是家喻戶曉,不需要說明了哦
說好的十七路諸侯伐董卓,結果董卓成了打醬油的。
要說起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會浮現在大家的腦海。比如牧野之戰、城濮之戰、巨鹿之戰、赤壁之戰等等,但是實力相差兩百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估計夠大家想一會的。這場實力懸殊...
《三國演義》里十八路諸侯後來各自的結局是什麼?
《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壯觀戰爭場面。其中提到這十八路諸侯各有各的用心,各有各的打算,勾心鬥角,各懷心事。在董卓棄城逃跑後,十八路諸侯也就慢慢的散了。那麼散夥以後的十八路諸侯在未來...
消逝在三國長河之中的各路諸侯都是怎麼死的?他們又是被誰殺害的
東漢末,宦官亂政,何進急召董卓進京清君側。後來何進被殺,董卓顯現出他的狼子野心,禍亂朝廷,弄的天下民不聊生。至此三國時代的禍亂正式展開。後來袁紹振臂高呼,高舉王旗,召集一眾諸侯討伐奸賊董卓。其實...
別被演義給騙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不到十八歲就帶著袁紹搶新娘
曹操(公元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第一流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了不...
漢末三國最悲劇的諸侯,公孫瓚自焚,孫堅被射死,第一令人惋惜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隨著宦官和外戚的鬥爭,導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加上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諸侯局面。而漢初平元年(公元1...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
十八路諸侯的討董卓後的命運,除了曹操就沒有好下場的
在《三國演義》里,十八路諸侯會盟是非常精彩的一段,曹操發出檄文以後,全國共十七鎮諸侯起兵相應,組成了一個反董卓聯盟,聲勢浩大,與董卓進行了第一次實力PK。不過這些諸侯雖然都起兵響應了,但實力不一...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下)
接上回,先重溫十八鎮都有誰?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
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史學家是否醜化曹操?劉備為何不是第十九鎮?
十八路諸侯,有兩種提法,一種指漢末以曹操和袁紹為首的討伐董卓的十八支隊伍的首領;一種是指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的以劉邦為首的十八路諸侯王。東漢末期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爆發了董卓討伐戰(...
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結局
東漢末年,朝綱腐敗,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漢室威信受挫,權力下放,各地方諸侯自組勢力。河東太守董卓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而且他生性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