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打不過一個董卓,是因為他們實力不行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董卓狹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想篡奪朝綱,終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爭霸,漢室名存實亡!董卓死後,天子輾轉多處終於還是落入了曹操手中,曹操同樣狹天子以令諸侯,將天子攥在手中號令天下,最終成就一代霸業!這裡我們就有個問題,同樣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為何曹操成功了,董卓卻失敗了呢?
董卓入京之後,直接廢了漢少帝劉辯,立了個更小的孩子劉協為漢獻帝,把皇帝給軟禁了,自己天天夜宿皇宮,嫖宿宮女嬪妃,董卓儼然已經做上了實際的天子!
曹操劫持天子定都許昌之後,同樣將天子給軟禁了起來,但是卻給天子建造了一座皇宮!同時曹操依舊對天子行跪拜之禮,表明上依舊尊奉天子!
對比董卓和曹操對待天子的問題,曹操實際囚禁天子,但是表面上還是尊奉天子,而董卓連表明工作都不想做了,直接就做起了實際的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在世人眼中曹操依舊是漢臣,而董卓已經騎到了皇帝頭上了!所以曹操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戴,而董卓卻成了天下公認的漢賊!
董卓入京之後,自任太尉和相國,後面又自封為太師,對自己的部下大家封賞!而對京城之外割據的群雄卻沒有絲毫封賞,直到十八路諸侯打進虎牢關了才想起來籠絡孫堅,要加封孫堅,可是還有用嗎?
曹操劫持天子到許昌之後,狹天子以令諸侯下的第一道聖旨是對全國勢大的割據勢力大加封賞,而自己卻不給自己加封任何虛職!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董卓就是個蠢貨,他只封自己不封別人,首先就讓人天下眼紅,同時也給了別人討伐他的理由——漢賊!十八路諸侯就是因此而討伐他的!而曹操呢,給諸侯大加封賞,諸侯接旨吧,等於承認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是合法的;不接旨吧,自己就成了抗旨的漢賊了,權衡利弊之後還是不得不接旨,可也就還沒有了討伐曹操的理由了!
董卓失敗後,得到漢獻帝的是李傕和郭汜,他們兩一個控制了天子,一個控制了朝廷的大臣。
很顯然,他們也是很沒有水平的。
他們就是弱化版的董卓。
他們所學習的目標就是董卓。
所以,對於皇帝,他們也極不尊重,只不過當成工具而已。
曹操的迎接天子,在後來是一種目的性非常強的行為。
不過在當時是有著深厚的情感的。
曹操的地盤無法跟漢獻帝相連。
他想要去向天子表達敬意,但是被楊奉等其他勢力隔斷了。
曹操用董昭給他打通道路,才得以通過。
曹操給漢獻帝帶去了食物、肉類,讓漢獻帝能夠吃上點好的東西。
後來,曹操千方百計才順利接到漢獻帝。
而此時楊奉感覺到了曹操的意圖,想要阻止,不過為時已晚。
獻帝已經被曹操接走。
後來的人都知道漢獻帝和曹操直接深仇大恨。
不過當時,對於漢獻帝而言,被曹操接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因為曹操對他非常盡心盡力。
這更其他的董卓、李傕、郭汜都天差地別。
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
按說此等聲威,足以撼動老賊,剿戮群凶。
但不曾想到的是,這看似十分強大的「聯合國軍」,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沒有動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斷內訌爭鬥中偃旗息鼓,各奔東西。
如此的結局,讓人始料不及。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要知道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計算一下,總共36~48萬之間.軍事力量同董卓相比強很多。
但最後讓董卓安然出了洛陽,並且把皇帝都城遷到了長安。
為什麼董卓未滅呢?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忽啦啦就17支人馬: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
加上曹操自己一共是18路,大家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如果按這個推算其總兵力應該在30萬人左右了,「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30萬大軍,裡面有曹操、袁紹、公孫瓚、孫堅、馬騰、陶謙這些猛人,還有在他們手下效力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些虎將,共同對付一個董卓肯定不在話下,然而這麼熱鬧的局面竟然沒過多久就曲終人散了。
原因是什麼呢?演義和史書給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那就是關東聯軍心不齊,大家各懷私心,都不願意沖在前面,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如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滅董卓不在話下。
但真實的情況未必如此,即使當時大家心很齊,不發生內訌,就一定能消滅董卓嗎?這倒未必。
這「十八路」諸侯按照演義之中記載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總兵力應該是30萬以上了,加上這30萬大軍之中還有關羽、張飛、曹仁、夏侯淵、馬超等猛將,對付一個董卓應該不成問題,那麼怎麼最終就失敗了。
原因其實有以下幾點:
第一:討董勢力並不強大,並沒有「十八路諸侯」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關東聯盟討董的諸侯,並沒有「十八路」,算起來大概只有12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長沙太守孫堅、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代理奮武將軍曹操。
整體上的實力並不強大,再加上,這些諸侯的人馬都是臨時召募的新兵,缺乏訓練,除了後來的老牌武將孫堅有著一支強硬的部隊之外,其他諸侯差不多都是剛剛上任不久的刺史、太守,實力不強。
像實力強大的諸侯,陶謙、劉表、劉焉、公孫瓚等人基本沒有參加。
第二:關東聯軍心不齊,大家各懷私心人多是好事,也是壞事,剛開始人多力量大的緣故,董卓還有擔憂,加上孫堅和曹操這兩位真心討董的強軍,曹操全軍打殘,孫堅先敗後勝,故而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則焚毀宮室,挖開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200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
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延津北)一帶。
當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之際,而關東諸將不肯從,卻在酸棗每天「置酒高會」。
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
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拚。
聯合軍至此解散。
關東聯軍加起來,有十幾萬人,如果一起同心協力,完全可以有希望打敗董卓,但是,這些人都自私自利,各自保存實力,不思進取,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撈取好處,最終一盤散沙,被董卓打散,成為歷史笑談,令人遺憾!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謙發起關東諸侯第二次同盟,為何沒能成功?
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關東諸侯準備再次組織同盟,類似於三年前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這次的牽頭人是徐州陶謙以及屬下各郡太守,他們推舉朱儁擔任太師,並向各地州牧發出檄文,呼籲建立第二次同盟,以...
《三國演義》中的討董卓聯軍為什麼會比歷史上多出五路諸侯?
在古典四大名著、著名小說《三國演義》的前期故事中,「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非常重要的章節之一,著名的「溫酒斬華雄」和「三英戰呂布」也都是由此而來的。而且「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確實發生過的,《三國演...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下)
接上回,先重溫十八鎮都有誰?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
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的結局怎麼樣?地位高的全趴下,只剩一個
董卓專權後,引發了各路諸侯的討伐。《三國演義》說是十八路諸侯,《三國志》只記載了十一路,說是諸侯,其實就是一些州郡的長官及部分朝廷官員。這裡取《三國志》的說法。哪十一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會失敗,是因為實力和人數都不如對方
《三國演義》第五回說道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發,十八路諸侯就此產生。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馬騰沒參加,曹操打醬油,袁紹做廣告
西涼高富帥董卓把持朝政,曹孟德廣發檄文,袁盟主一聲令下組織了十八路聯軍共同討伐。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十八路,而且有人還在幫董卓看家。還有一大部分實際是在渾水摸魚打醬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東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打不敗一個董卓?原因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西涼軍閥董卓篡權,廢天子,立新帝,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之下,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於是乎「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在董卓退守長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