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武衰:北宋覆亡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宋覆亡真相引言
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日,是春末夏初北方最宜人的季節,阡陌縱橫,綠浪翻滾。
偶爾的叫天子從草間直衝入雲霄。
山河秀麗,引無數英雄縱橫馳騁。
在這片北中國遼闊的平原上,此刻卻行進著一支長長的隊伍,雖華服玉衣,卻是疲憊不堪,一個個面露驚恐之色。
有誰會想到,組成這支隊伍的,卻是大宋王朝的兩個皇帝——當了一年多太上皇的宋徽宗趙佶和他的大兒子、只當了一年多皇帝的宋欽宗趙桓,以及皇家宗室、妃嬪宮女、文武百官、工匠等14000多人,還有數不盡的用大車裝載的金銀寶貨、文玩古物、儀仗圖籍。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北宋初年幾代皇帝曾經夢想踏上的土地——燕雲十六州。
只是這次行軍的性質卻與他們祖先的夢想完全不一樣。
北宋初年的皇帝們夢想著作為征服者踏上這片土地,而他們,卻成了異族的囚徒,這片土地也最終成為亡國之君的棲息地。
這一年,北宋覆滅,南宋在風雨飄搖中宣告誕生。
在這興亡之間,已距離一代明主宋太祖趙匡胤開創的大宋王朝,過去了整整167年。
夢想是怎樣失去的?曾經的豪情又是怎樣沉淪的?一個經濟文化異常繁榮的世界大國為什麼會被百年的風雨侵蝕而轟然倒下?讓我們倒轉時光,從後周大將趙匡胤披上龍袍的時候開始去尋找答案吧!
出師未捷(1)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開封城的皇宮裡洋溢著新年的喜慶氣氛。
這時,從北方邊陲的鎮、定二州傳來緊急軍情,報告北漢勾結契丹入寇。
小皇帝和年輕的太后驚慌失措,倉促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統帥禁軍前去抵禦。
一場改朝換代的陰謀開始浮出水面。
正月初三,大軍出征,當晚駐紮於開封東北的陳橋驛。
趙匡胤、他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導演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
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改元建隆,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封后周小皇帝柴宗訓為鄭王。
雄心勃勃的趙匡胤決心完成生命中輝煌的三部曲,以便讓後人把自己的名字與歷史上漢武帝、唐太宗等偉大君主銘刻在一起。
這就是:第一步,控制原後周地區;第二步,統一全國,主要是歷史上的漢族聚居地區;三,奪回燕雲(又稱幽雲)十六州,北逐契丹,建立萬世基業。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趙匡胤特別注意嚴肅軍紀。
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各級官員基本上得以保留原有官職,社會形勢比較安定——人心迅速向新的朝廷凝聚。
在經濟上,趙匡胤繼續推行後周世宗的改革措施,鼓勵墾荒、減輕租稅、興修水利,起到了穩定人心,穩固統治的作用。
軍事上,陳橋兵變發生前夕,趙匡胤就命令大將韓令坤、慕容延釗等人分兵控制了黃河以北各路戰略要地。
接下來的半年,趙匡胤又親率大軍先後平定了後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只得表示屈服。
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接下來,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完成後周世宗統一中國的事業。
這個時候在宋的周邊,北有勁敵契丹和契丹扶植的北漢,東南有南唐、吳越,南方有荊南、南漢,西南有後蜀等地方割據政權。
這樣的形勢,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臥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晉王趙光義走訪宰相趙普共商國策。
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後,沉吟良久然後說,先打太原等於直接面對契丹的威脅,不如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北漢這樣的彈丸小國,還能逃到哪去?聽了趙普的分析,趙匡胤哈哈大笑:「正合我意!」一個先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方略就這樣確定了。
按照這個方略,趙匡胤從公元963年開始,用了13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
其中南唐是比較強大的一個,為求自保,長期以臣事北宋,屈膝依附。
公元974年,趙匡胤為製造進攻南唐的藉口,要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
李煜害怕被宋朝扣留,推辭不就,趙匡胤遂派大將曹彬率10萬大軍進攻南唐。
李煜在被圍睏了近一年後才被迫出降。
平定南唐不久,976年10月,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繼承了趙匡胤的未竟事業,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割據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和吳越的錢歸附。
979年初,他親率大軍北征北漢,並擊敗了契丹的援兵,北漢國主劉繼元被迫投降。
至此,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了。
北宋的統一,結束了五代時期混亂爭鬥的局面,使得中原地區進入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百姓從頻繁的戰火中解脫出來,開始正常的生產生活,為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這是趙匡胤兄弟對歷史做出的貢獻。
完成了趙匡胤的第二步宏願,趙光義開始積極籌備對契丹的戰爭。
契丹是居住在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早在北宋建立之前的公元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就在統一契丹各部後,建立了政權。
阿保機死後,耶律德光繼立,改國號為遼。
在阿保機建立政權日益強大時,就常常向南侵擾五代的北部邊境。
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代後唐自立,以割讓燕雲十六州及約為父子之國為條件引契丹為援。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長城以南一直到當時的國都開封,八百公里的遼闊平原,沒有任何一個險關要地能夠阻擋遊牧民族的騎兵大兵團的衝擊,從此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
北宋剛剛建立時,總兵力不到20萬人,以步兵為主;財政狀況不算太好,「帑藏空虛」,難以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
遼國軍隊總數為30萬人,以騎兵為主。
雙方力量對比,顯然是宋弱遼強。
為此,趙匡胤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椿庫」,其職能就是將每年的財政盈餘不准挪作別用,全部存儲起來,作為收復燕雲的專項資金,由趙匡胤本人親自掌握。
只可惜天不假年,錢是攢了不少,英雄卻已不在。
直到北漢投降後,在統一戰爭中經歷了洗禮的北宋軍隊總數達到了將近40萬人,太祖皇帝多年的積蓄也足以保證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後勤供應。
趙光義於是組織了兩次大規模北伐,試圖收復燕雲,但都以全軍覆沒的慘敗告終。
979年,趙光義以剛剛平定北漢的疲憊之師在毫無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幽州。
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趙光義腿部受傷,坐在一輛驢車上狂奔,方才逃脫了性命。
986年,一心想報仇雪恨的趙光義不顧糧草、軍械缺乏等不利條件,再次盲目開戰,結果又招致了失敗。
其中陳家谷一戰,號稱「楊無敵」的北宋名將楊業被俘後壯烈殉國,成就了一段流芳千古的「楊家將」故事。
遼軍在再次挫敗宋軍的進攻後,轉而採取攻勢。
1004年,雙方再戰於澶州,宋真宗在占有優勢的情勢下決意議和。
十二月,宋遼講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承認邊界現狀,宋每年給予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這就是「澶淵之盟」。
自此以後,宋遼關係趨於緩和。
趙匡胤的後人們失去了「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的豪情和霸氣,不但沒能繼承他的宏願,反而不得不在那不容他人酣睡的「臥榻之側」,留下了一個無法驅趕的噩夢——極其無奈地接受了相繼與遼、西夏、金和蒙古族等政權同床共枕的尷尬局面。
這個噩夢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左右了北宋的基本國策。
直到100多年後,隨著遼國的滅亡,這個噩夢醒了,整個大宋帝國卻也到了脆弱得難以承受任何風吹雨打的地步。
降王滿京城,弱宋也瘋狂,宋朝究竟滅了多少國家?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網絡上流行這一種說法,叫做「強漢盛唐,弱宋剛明」,漢、唐、明都得到了比較正面的評價,而宋朝給人的印象則是納幣稱臣、重文輕武,所以被賦予「弱宋」這個負面的評價,那麼真正的宋...
宋史筆談44:那一夜大雪紛飛,他們三男一女定下了未來二十年大事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44篇。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只是承接...
同為宋朝的奠基者,趙光義跟哥哥趙匡胤差在哪裡?
960年正月初一,遼國聯合北漢南侵的消息傳到後周朝堂,宰相范質委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領兵出征,趙匡胤在離開封四十里的陳橋驛發動兵變登上皇位,史稱「陳橋兵變」。
為什麼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這個大割據時代被後世史學家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
沒有能收回幽雲十六州,宋朝「先南後北」的戰略究竟是對是錯?
北方幽雲十六州一直控制在遼國人手裡,這幾乎相當於在宋朝君臣的頭頂懸著一把利劍。宋朝的首都開封位於中部的平原之上,四周沒有任何的山脈作為依託,唯一的屏障就只有黃河。但是在冬季黃河會結冰,這下子都...
他若39歲未病死異鄉,此地就不會被割讓400年之久
唐中期以後,中國一直處在藩鎮割據的混亂時期。而自唐滅亡後近70年中,中華大地上先後建立了5個中原王朝和十多個地方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的兼并戰爭不斷爆發,平均一個政權只能存在短短十多年。在這個軍閥混...
原來趙普才是宋朝沒有一統華夏的大罪人
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年少的時候曾經遊歷四方,等做了皇帝之後,仍然保留了這種遊俠的作風,經常穿著便服在京城遊蕩。趙匡胤的這個愛好搞得宰相趙普下班回家之後都不敢脫朝服,生怕皇帝突然造訪,自己來不及接駕。
宋太祖實行的先南後北的戰略是否正確?
宋太祖建立政權不久後,和當時的宰相趙普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先解決南方各政權,然後在北伐消滅北漢,伺機而動,奪取燕雲十六州。那麼宋太祖這個戰略是否正確呢?
北宋的統一之路:先南後北,步步為營,但卻被遼國打斷了步伐
五代十國出自《新五代史》,是五代與十國的合稱,指的是唐朝滅亡後到北宋建立的這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指唐朝滅亡後位於中原先後更替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則指的是在唐末、五代以及...
周世宗柴榮不死,燕雲十六州早收復!趙匡胤真比柴榮差這麼多嗎?
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能夠贏得這樣的美譽,其個人能力、魅力等等都是一等一的,柴榮生前將後周經營的非常強盛,在高平一戰中對陣北漢和契丹聯軍力挽狂瀾獲得大勝,自此在於北方政權的對敵中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