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大戰的前奏:宋太祖趙匡胤與遼國之間的三次戰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五代殘唐時期,契丹(遼國)這樣新興軍事強國的崛起,對建立在漢人故地的五代政權的軍事布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後唐被契丹所滅,後晉是契丹扶植的政權,後來也不能倖免於滅在契丹手中。
在滅掉後晉之後,契丹國主,也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試圖想要在漢人地區建立正統統治,於是在契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遼這個國號。
耶律德光未能在中原真正站穩腳跟,便在遍地的反抗浪潮中被迫北返了,在歸途中病死於殺胡林,並有幸成為了一具中國木乃伊。
這對於五代史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轉折點。
此後的契丹,陷入了長期的內部爭鬥:
——事實上,在遼國的初期,皇位繼承就從來沒走過法定程序。
鬥爭的最後結果,是公元969年遼國的第五個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後,皇位就永遠留在了阿保機長子一系。
——在這漫長的數十年里,遼國除了充當北漢割據政權的幕後老闆,必要時出兵支持北漢外,沒有對後周和北宋採取過主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繼承中原政權的後周、北宋,終於得以暫時擺脫契丹的軍事威壓,開始了統一漢人故地的戰爭。
但契丹雖然內亂,畢竟是一個北方的強國。
在這種局面下,後周和北宋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
所謂先南後北的戰略,事實上是南攻北守。
北宋在北方必然要保留相當數量的軍隊,抵擋北漢和契丹的襲擾。
但也並不是消極被動的防守。
北宋在統一南方的過程中,主動進攻北漢的次數並不少,在趙匡胤時代就足足有三次。
而且每一次進攻,都出現了遼軍出動救援的情況,換言之,在宋太宗大舉北伐、蕭太后攻宋報復之前,宋朝和遼國之間,已經發生了三次間接的交鋒。
那麼,這三次戰爭是怎麼個情況呢?
趙匡胤第一次進攻北漢,是在公元964年。
李繼勛、曹彬率領六萬北宋軍隊,進攻北漢的遼州,遼國則派耶律撻烈率軍支援。
這是宋遼之間的第一次交鋒。
——遼州在現代的名字非常有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這裡犧牲後,它被改名為左權縣。
以北宋這樣的軍隊規模,打到了太原外圍,卻並沒有力量圍攻太原,在契丹援軍抵達後,就撤退了。
趙匡胤第二次進攻,是在公元968年。
在這一年,北漢國主劉承鈞去世,養子劉繼恩即位後,又被郭無為派人殺死。
郭無為擁立了另一個養子劉繼元。
郭無為同時還暗通宋朝,主張投降。
在這種局面下,機不可失。
趙匡胤再度派李繼勛、党進、曹彬等人從潞州進攻,同時還在西路的晉州另派一路軍隊助攻。
這一戰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公元969年二月的時候,趙匡胤甚至親征了。
這一次的規模就大多了。
北宋這邊皇帝親征,遼國那邊也派來一個重量級人物。
——這個人在後世知名度不高,但在當時無疑是遼國的超級大佬。
他就是在兩次皇位之爭中縱橫捭闔的頭號重臣,耶律屋質。
——事實上,即使在整個遼國歷史上,耶律屋質也是足以排名前三的名臣。
——在遼國立國之後,只有十個臣子獲得于越這一稱號,耶律屋質就是其中之一。
于越的意思是「總軍國事」,在遼國史上有特殊意義。
在耶律家族登上汗位之前,以這個臨時出現的實權職位作為跳板,之後這一職務沒有了實權,但作為一個超級榮譽稱號,從不輕易授予臣子。
從陣容上看,這無疑會是一場大戰。
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李繼勛和曹彬再次打到太原城下後,趙匡胤在潞州遭到大雨,滯留了18天。
最終直到3月21日才對太原形成圍攻。
——這是典型的圍城阻援作戰,雙方圍繞太原城,足足相爭了四個月,宋軍甚至動用了水攻,引汾水灌城。
——在這種局面下,勝負的關鍵在於,宋軍能否在攻破太原之前阻止遼軍衝到太原城下。
遼軍對這次戰爭無比重視,河北平原上一馬平川,路線開闊,遼國的騎兵可以朝發夕至——宋軍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畢竟是趙老大御駕親征,宋軍也不白給。
在極其不利的局面下,宋軍拚死作戰,竟然連續擊敗兩路遼國援軍。
但也到此為止了,因為在無比開闊的戰場空間裡,阻擋以騎兵為主的強大對手,從來都是一件讓最頂級的名將也會頭疼的事情。
便在此時,又一個遼國於越登場了。
他就是後來讓宋太宗、曹彬不堪回首的遼國北院大王,耶律斜軫。
耶律斜軫率軍從白馬嶺突入宋軍的阻擊圈,抵達太原城西,和北漢軍隊形成了裡應外合之勢,局面對宋軍極其不利。
偏偏宋軍這邊,又是禍不單行,此時陰雨連綿,傷病頻發,完全失去了和對手決戰的把握。
趙匡胤只能無奈撤軍。
此後,趙匡胤直到滅掉南唐之後,才於公元976年八月再度出擊北漢。
——這一次五路出擊,規模更盛。
大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架勢。
但如你所知,這一年十月,就發生了傳說中的斧聲燭影,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
宋軍再度撤回。
趙匡胤這三次進攻,雖然沒能達成終極目的,但對北漢的削弱是非常明顯的。
因為幾乎每一次出擊,都意味著北漢軍隊被消滅,收編,以及對北漢民眾的強制遷徙。
同時也把宋朝的軍事壓力一步步推進了北漢的邊境或者境內。
之所以沒能成功,除了第三次是因為政治原因外,前兩次則是因為宋朝能在北方使用的兵力不足,不能完全阻絕契丹對太原的支援。
遼軍的介入,意義並不在於直接幫助北漢守城。
而是他可以憑藉機動能力,不斷威脅堅城下宋軍的側後,攻擊、截斷宋軍的補給線,讓宋軍因為側後的危機而不得不主動選擇撤退。
——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則是可以相對輕鬆地抵達北漢戰場。
而當宋軍出動大量兵力,卡住相關的交通線和關鍵點後,遼軍如果還要迅速繼續馳援,往往就會遭遇宋軍的既設陣地,不得不打一些計劃外遭遇戰,這就非遼軍所長了。
——所謂先處戰地而待戰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雖然騎兵擁有步兵無法比擬的運動能力,但客場作戰而且目的地已定時,它的運動能力優勢就不明顯了。
因此,當完成最後統一的宋太宗在公元979年再度大舉進攻時,北漢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
宋軍從容掃清了太原的外圍,最後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包圍了太原孤城,當年五月,北漢末代國主劉繼元出降。
與此同時,宋遼之間的直接對話,也就正式開始了。
北宋的統一之路:先南後北,步步為營,但卻被遼國打斷了步伐
五代十國出自《新五代史》,是五代與十國的合稱,指的是唐朝滅亡後到北宋建立的這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指唐朝滅亡後位於中原先後更替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則指的是在唐末、五代以及...
北宋建國之初,國力並不強盛,為何最後能統一中國?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南漢統治者劉鋹則拒絕投降。宋消滅後蜀之後,雖然南漢已經失去屏障,但南漢地處五領之南,而且有廣州市舶之富,所以對宋來說,消滅南漢還得費一番功夫。東西夾攻 火燒興王...
文盛武衰:北宋覆亡真相
北宋覆亡真相引言 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日,是春末夏初北方最宜人的季節,阡陌縱橫,綠浪翻滾。偶爾的叫天子從草間直衝入雲霄。山河秀麗,引無數英雄縱橫馳騁。在這片北中國遼闊的平原上,此刻卻行進著一...
高梁河一敗耗盡了大宋所有的運氣?趙光義:怪我咯!
936年,後晉高祖,沙陀人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成就了自己建國稱帝的「大業」。只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大手一揮,就將中原政權賴以生存的北方屏障拱手想讓。從此,中原政權無時不刻處於北方契丹的威...
宋朝滅北漢為何如此難?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9)劉旻死後,其次子劉鈞即位,史稱孝和帝。他向遼國告哀,奉遼帝為父皇帝,被冊封為帝,自稱兒皇帝。公元957年改年號為「天會」,建立宗廟。劉鈞繼位後,馬上乞求遼國借兵再攻...
談古論晉:山西的這個縣原來就是北宋時期的「平定軍」啊
-----史話三晉之平定篇在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一位小名叫作香孩兒的人,懷抱著統一全國的雄心。他拎著一根盤龍棍,憑著過人的武藝及超凡的軍事才能,從容滅掉了南方諸多割據政權,然後眯縫著雙眼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