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他對權力進行的重塑似乎並不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過太祖趙匡胤的創業,宋朝的歷史留下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現象:一個以軍人為首腦而組成的國家,自始注重國防,偏在軍事上的作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它的民間經濟,也有突出的現象,它卻不能掌握這種優勢。

——黃仁宇:《宋太祖趙匡胤》

在不堪言狀的分裂與墮落之後,中國又重新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來。

這一個中央,卻以他獨特的姿態出現於歷史。

——錢穆:《國史大綱》

宋太祖趙匡胤在公元960年,奉後周恭帝之命,討伐契丹,軍隊抵達陳橋驛,離開封不及一天的行程,被部下以黃袍加身推戴而為皇帝。

這就是所謂的「陳橋驛兵變」。

這種情形,在中國的五代早已屢見不鮮。

恭帝郭宗川,是一個7歲的孩子。

因此960年的政變,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一個新的王朝——北宋,但這個王朝的建立,卻沒有遇到抵抗。

出征的軍隊返還回開封,宋太祖即放棄了征伐契丹的計劃,這計劃也終身擱置。

他到晚年才重新展開開封和太原之間的戰事,也因對方頑強抵抗而停止。

他在位17年之中,著重以軍事力量削平南方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這在黃仁宇先生看來,完全是在不自覺之中,完成了一項「大歷史」的任務:公元第二千年的上半期,中國南方的多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有了一段長時間大規模的鬥爭,雙方都要作長遠的準備。

因為趙匡胤的長遠打算,北宋沒有繼五代而為第六個短朝代。

但是趙匡胤也並沒有完全忘記北方的勁敵。

他曾對趙普說,有朝一日他要能恢復幽燕十六州,他就要在北方山地一帶設防。

只是這個計劃,到400年後才由朱元璋指導之下完成。

趙匡胤所滅之國,有荊南、湖南、蜀、南漢和南唐。

吳越則僅納貢,約定「三年一朝」,到開封來拜訪他,但是其疆域仍未納入宋朝的版圖,福建的廈門和汀漳也仍在「化外」,要待太宗朝才能席捲長江以南。

趙匡胤完成他局部統一之後,曾派官員到各處度田類似於東漢劉秀的辦法,也就是清丈土地,但是未曾下令重新分配民間的土地,他也推行「均賦稅」,但是一般看來,仍是因襲五代的體制,只有局部的調整,沒有大規模的改組。

他沒有採用徵兵制,尤為各朝所罕見。

在他統治期間,國家的勞動服役,也儘量避免徵派於軍隊,而由「廂軍」服行。

趙匡胤所推行的法律較前代溫和,但是對官吏的貪污則不假情面。

不過,他又說「奉祿薄鮮,未可責廉」,也就是說,工資太低,公務員就會做出很多不顧廉恥的事來,於是對各級工作人員一體加薪,所以宋朝的官俸在歷代都是最高的。

他所設立的國家儲備叫做「封樁庫」。

他曾說:「候滿五百萬緡,當向契丹贖燕薊。

」他想等著錢攢到一定的數量,就拿去買回燕薊,很少有皇帝能這樣坦率地承認這種想法。

宋朝鑒於五代十國的分裂,開始對中央權力進行重塑,由於卓有成效,被稱為「中央集權」。

趙匡胤的作法,首重軍制與財政。

軍備上中央所統制的為「禁軍」,諸州之鎮兵為「廂軍」;各地方防守則為「鄉兵」。

這辦法也沿襲了五代「牙軍」的體制。

中央經常向各鎮抽調其強壯兵卒,而將老弱淘汰。

起先以「樣兵」詔諸州選所部兵至京城,以後則代以木雕樣兵來規定條件,各州鎮有照身材招募並訓練的責任,一到訓練成熟,其兵員就補入禁軍。

禁軍雖為中央軍,也按時派遣駐屯於各地,川流不息。

在軍隊方面的集權,最有名的例子,當然是「杯酒釋兵權」。

他要石守信等大將交出兵權,就對他們說:「假如你們的手下人也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怎麼辦?」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忙問主意,結果趙匡胤就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欲各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

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好便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因為他的直爽,所以他不用漢高祖和明太祖的伎倆,屠殺功臣。

在統一期間被征服的小朝廷首領,也受優待,無歷朝的疑忌殺戮事情,據說他自己曾立有「誓約」,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這一方面表示他的寬懷,一方而也由於他的自信。

財政方面各地方的收入,同樣的分為「上供」、「送使」、及「留州」三個部門。

「使」為轉運使,其職責是將各地財物,輸送中央。

在朝代草創和各階段征服時,這些資源竭盡其力的輸送到汴京,以致倉庫盈溢。

北宋政府也因襲五代體制,以樞密院主軍事,三司鹽鐵、戶部、度支管財政,彼此都是中央政府里最緊要的部門。

又以文人管理州里的軍事,並且打破了唐以來地方首長派遣縣級官員的習慣,重新整個地任命州縣官員,因此又要加大選舉力度,是以宋朝的考試製度,採取3年循環制,確實走上了正規化的道路。

以上各種設施都有刺激國家經濟的趨勢。

宋朝在商業方面的收入,超過以前各代。

政府又大量鑄錢,貨幣的擴充,在太祖時已開始,以後疊增到每年生產五百萬貫的數量,也就是說,宋朝兩年的鑄錢數,就超過四百年後朱明王朝276年所鑄錢的總和。

如此一來,宋朝的礦產也打破以前的紀錄。

北宋以開封為國都,南宋以杭州為國都,專著重於水陸交通的便利,並沒有多方考慮到軍事上和國防上的需要,也是各主要朝代所沒有的事。

由於有了以上的分析,黃仁宇先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以上所述與一般歷史書並無出入,但這和「大歷史」又有何關係?黃仁宇先生說,從遠距離的觀點看來,第二帝國經過北魏的孕育,隋及初唐間繼承著間架性的組織和體制,使這個扁平體的社會發育滋長。

經過中唐之後,質量上的進步,使各地區參差不齊,其繁複的情形,超過初唐租庸調的系統所能概括。

又在安祿山叛變前後,李唐王朝的種種辦法,都只有局部的功效,與其官僚制度和立國精神相反,而兩稅制只有一紙通令,更促進分化,如此只有使唐朝瓦解和五代十國的出現。

而五代十國是一種分裂的局面,概言之,也可以稱為軍閥割據。

但軍人注重實際,以部下管理經濟場所,固然將稅收增高,但是以地方分權的精神主持之,並不過多干涉,所以針對各處狀況,也能造成政府與民間的一種聯繫。

又有唐朝留下來的一套法令可以套用,所以趙匡胤雖是個軍人,但能夠自我克制,又得了趙普這樣的一位賢相的輔佐,定立了先安內而後攘外的宗旨,就能將一個分裂的帝國,重新湊攏起來。

但是,北宋也有自己的難題。

在諸事發展順利,統一依計劃完成之後,趙宋王朝也預先替自已埋伏了一些以後的困難。

以中央集權代替地方分權,又重新歸返到官僚的體制,截斷了治理者與被治理者間在各地區中一種自然的聯繫,並且各處數字幅度上的相差更大,技術上更不容易掌握。

中國已展開一種在南方以水運占優勢的經濟體制與社會,和一個在北方以畜牧為主的體制與社會。

前者過於自信本身外表上和數量上的優勢,沒有設想到兩者在歷史上長期的抗衡,可能決定於彼此在時間上和組織上的差異。

黃仁宇先生指出,這些因素不可能由當事人—眼看得透徹,即使幾百年之後,整理歷史原始資料的歷史學家仍沒有看清。

經過太祖趙匡胤的創業,宋朝的歷史留下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現象:一個以軍人為首腦而組成的國家,自始注重國防,偏在軍事上的作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它的民間經濟,也有突出的現象,它卻不能掌握這種優勢。

它企圖注重實際,不受抽象的觀念所蒙蔽,但宋代開創的理學和產生的特殊人物,又偏以哲學家為多。

這不能不是一種諷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場兵不血刃的宮廷政變開創了一個新朝代

話說,趙匡胤帶領軍隊北上去抵抗契丹入侵,孰料到了陳橋就發生了兵變。趙匡胤掉轉槍頭奪了北周的政權,建立了宋朝。史書中把陳橋兵變說成是一個小意外,史載:帝上位,北漢,契丹兵皆自退。然而事實是這樣麼?

趙匡胤能否與秦皇漢武唐宗並列,淺談其功過

宋太祖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

古今16個朝代225位皇帝(六):南北宋朝

宋朝(北宋<開封>、南宋<臨安>):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