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既是最發達也是最窩囊的朝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細檢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幾十個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朝代,要數宋朝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最為發達。
據史載,自太祖時代始,鑄幣疊增到年500萬的數量,其兩年的鑄幣數就要超過400年後明朝276年所鑄之總和,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也不過32萬貫;中國的四大發明有三項產生在宋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屬於宋。
不過不要忘了,大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窩囊的朝代,一直是漢民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
這裡不妨翻一下老帳:靖康二年開春,也就是1127年正月,金兵攻陷汴梁,四月將徽、欽兩帝及3000餘名皇室人員作為戰俘帶回,一年後到達金上京。
第二天,金太宗吳乞買即下令讓徽、欽二帝去祭拜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寢。
先是讓他爺倆脫下衣服,袒露上身,然後現宰兩隻綿羊,剝下血淋淋的羊皮披在兩位皇帝的身上。
以這種極盡侮辱的裝束讓徽、欽兩帝一步一叩首,繞著完顏阿骨打的墳墓轉了三圈。
禮畢,兩位皇帝又去乾元殿拜見金太宗吳乞買,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
溯源究由,原因很多,致命的還是不敢有敵人的王朝心理一直在作祟。
世上之事,常常是「怕處有鬼,癢處有虱」。
宋朝不敢有敵人,但偏偏沒有碰上世界大同的好運氣,敵人不但客觀存在,而且虎視眈眈。
千年之前,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除了建都於汴京的大宋之外,還出現過三個國號:一個是建都於內蒙古近郊的遼,另一個是建都於西北地區的西夏,再一個是建都於會寧的大金。
上述三個政權的掌門人體內流淌的是慣於縱馬奔騰的民族的血液。
廣闊無垠的草原鑄就了遊牧民族兼容、多變、簡樸、動態的品格,冒險、勇猛、善戰、擴張等特徵也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或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或許是遊牧民族身上留下來的那種原始野性,他們情感羅盤的指針總是蠻橫地指向大宋所在的南方。
因此,他們總是以宋朝為敵,絕不因對方不敢有敵而手軟過。
他們所作的這一切完全是為了試一下馬刀的鋒利嗎?當然不是的!
史載,北宋與北方的遼政權和西北的夏政權長期對峙,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不僅承認契丹占有幽雲十六州的合法性,還每年送銀20萬兩、絹十萬匹,開創了歲幣的惡例。
每次議和都要拿出如此之巨的錢財物作為貢品,不是要把宋朝的財政壓垮嗎,或者搞得連年赤字嗎?對此,我要負責任地指出:不!我們用不著為大宋王朝杞人憂天。
追溯千年,宋朝在當時可謂超級富國了,這一點貢品只是九牛一毛了。
當時,中國就與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50多個國家通商貿易。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景象千年後仍讓世人驚嘆不已。
但富不簡單地等同於強。
落後就要挨打,而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民族,即使經濟再強大繁榮,也同樣會挨打,會喪權辱國。
幽雲十六州是後晉之後包括宋代在內的漢族子民心頭的一個痛處。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
作為條件,兩年後,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之地獻出來,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一線。
宋朝的統治者多次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幾次準備或攻打未果後不得不放棄了。
「宮梅粉淡,岸柳金勻,皇州乍慶春回。
鳳闕端門,棚山彩建蓬萊。
」趙佶的這首《聲聲慢》,字裡行間滲透了奢華、滲透了脂粉、滲透了優雅。
這種優雅舒坦的生活實在太愜意了,宋王朝的大小官員哪裡捨得去打破呢?收復的事只能放一邊去了。
後來,宋朝乾脆承認外族對幽雲十六州擁有主權的合法性,而宋王朝的子民們,稱遼兵為「虎狼之師」,可見全國上下懼怕之深。
日子越安逸,統治者越不敢有敵人。
既然不敢有敵人,就沒有必要保持強大的軍隊了。
這是宋朝最高統治者的治國邏輯,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的心理基礎。
最高統治者關注的焦點通常是社會力量的匯聚點。
宋時,文化發展到空前高度,歐陽修、范仲淹、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柳永、辛棄疾、李清照等大家燦若星河。
陳寅恪先生評價說:「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就連那些大小官員平時也對咬文嚼字,賣弄文采,風花雪月,淺斟低唱等樂此不疲,以附庸風雅為能事,而一遇國家危機卻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奴顏婢膝,卑躬屈節。
由於文氣過重,很多文人和官員只有借酒消愁,到那花紅柳綠處、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歌妓那裡尋求理解和安慰;或是寄託老莊,心死抽身,退避入山崖林藪孤芳自賞。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精神木訥的萎靡王朝。
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沒有武備,再繁榮的經濟,再燦爛的文化也會成為一堆瓦礫。
不是嗎?漢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礎上的。
而宋時軍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大量士兵都是臉上刺字後發配充軍的罪犯。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就是宋時流行起來的。
在這種導向的社會氛圍中,習文之風日盛,而尚武之風日衰。
宋朝擁有上百萬常備軍,宋神宗登基前禁軍、廂軍達到140萬人,人數不可謂不多,並且開創了人類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新紀元,把指南針用於軍隊布陣作戰,裝備不可謂不先進。
但是,基本國策的設計對社會精英的導向作用很大。
但由於軍人的社會地位一直不高,導致許多人不想從軍,不想當軍人。
文人很多,傑出的軍人卻很少,名將更是鳳毛麟角。
由於缺乏軍事戰略人才,作為國之大事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就很難得到提高。
缺乏決斷,選擇了抱薪救火,以致外敵氣焰日勝,東吞一地,西割一城,後來又因為太過天真同金一起滅遼,妄想分得一城半鎮,不想卻丟了半壁江山,連皇帝都被擄去,剩了個南宋,落得千古笑柄。
以後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了。
在殘酷競爭的世界,武功與文治是一個孿生體。
國家對武功建設的思路和手段的調整,文治遲早會作出相應的反映。
不論武功與文治方略調整孰先孰後,文治依賴於武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與自己的敵人是分不開的。
因為有敵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為有敵人,產生了前進的動力;因為有敵人,就有了追趕的對象。
敢有敵人,不是為了主動擁有敵人。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競爭存在,優勝劣汰是亘古不變定律。
一個民族要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有敵情意識,並且不斷培育善於戰鬥的勇氣和稟性,否則經濟與文化無以依附。
一個民族保家衛國的軍事才能,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千年過去了,大宋王朝風花雪月的歲月殘廢了,沒有底力的繁榮早已蒸騰為覆滅的哀曲,不敢有敵人的王朝心理正躺在歷史的教科書里呻吟著……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宋朝在中國歷史中,總是不免與「恥」和「恨」之類的負面記憶聯繫在一起。
也難怪,在強漢盛唐所創造的輝煌比照下,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對外戰爭更是屢戰屢敗,北宋滅亡時兩個皇帝被金人俘虜,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鐵騎逼得跳海。
武力衰弱,對外屈辱,就是這個王朝在歷史上給後人留下的窩囊背影。
這個被人戲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卻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生產力最發達、社會最繁榮的朝代: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居然是清「康乾盛世」的兩倍多,都城汴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集市「通宵買賣,交曉不絕」。
宋朝時四大發明占三項並開始得到廣泛使用。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感嘆:「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為當時世人仰慕的國度褒貶往往是由視角差異決定的,貶者關注的是軍事實力和民族利益,褒者關注的是綜合國力、尤其是文化成就。
而這一切,又都與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
「陳橋兵變」起家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提防武將像他那樣「黃袍加身」,創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國策,導致武將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崇高的畸形現象。
趙匡胤的後代中沒有出李世民這樣的一代雄主,卻出了徽宗這樣的畫家、書法家。
在皇帝的表率下,大小官員平時咬文嚼字,賣弄文采,風花雪月,淺斟低唱,以附庸風雅為能事;而一遇國家危機卻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請神棍作法來擊退敵軍。
這樣昏聵無能的朝廷,「自作孽,不可活」。
一個時代的政治和軍事總是互相影響的。
宋朝的立國精神、國家政權體系和國防政策已決定了其中看不中用的軍事實力。
從宋朝立國開始,限制武官、防範武將是其軍事制度的重要特點。
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其完備的文官制度甚至為近代西方國家效仿,但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北宋幾乎沒有出現開疆拓土的名將,南宋在衛國戰爭中鍛鍊出來的岳飛、韓世忠等傑出將領也多被猜疑。
政治上的文官治國,全社會重文輕武,使得軍人社會地位不高;經濟上的發展成果,也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的龐大常備軍耗費得所剩無幾。
科技上的先進發明,在軍事上的應用猶如曇花一現,沒有形成持久穩定的戰鬥力。
可以說,經濟科技上的優勢,始終沒有成為軍隊建設的支撐。
宋朝所走的是一條捨棄武備建設而通過發展經濟實現富裕的道路。
因此,「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兵不強」,自始至終受制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
因為它沒有強大的軍力作保障,無異於一條腿走路,無異於是把自己養肥了任人宰割。
苟且偷生的小朝廷要實現社會長期健康的發展和繁榮,談何容易?「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明朝國制仿宋而設,亡於北方外敵似乎是歷史走了一個輪迴。
富國不等於強兵,民富國不強的民族,終將無力再立於民族之林,幾百上千年前如此,幾百上千年後亦如此!黨的十七大提出,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這是一個立足歷史經驗和現實環境做出的英明決策。
只有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選擇的發展道路才不會被外部敵對勢力打斷,我們的經濟建設才不會因之而受到影響,我們的統一大業才不會受制於人,我們發展的和平環境才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破壞。
宋代皇帝列表北宋宋太祖
趙匡胤(960年—976年)宋太宗 趙匡義(976年—997年)宋真宗 趙恆 (997年—1022年)宋仁宗 趙禎 (1022年—1063年)宋英宗 趙曙 (1063年—1067年)宋神宗 趙頊 (1067年—1085年)宋哲宗 趙煦 (1085年—1100年)宋徽宗 趙佶 (1100年—1125年)宋欽宗 趙桓 (1125年—1127年)南宋宋高宗 趙構 (1127年—1162年)宋孝宗 趙昚
(1162年—1189年)宋光宗 趙敦 (1189年—1194年)宋寧宗 趙擴 (1194年—1224年)宋理宗 趙昀 (1224年—1264年)宋度宗 趙禥 (1264年—1274年)宋恭帝 趙隰 (1274年—1276年)宋端宗 趙是 (1276年—1278年)宋幼主 趙昺
(1278年—1279年)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太祖趙匡胤(開國皇帝)是整個宋朝少見的文治武功皆能的皇帝,是整個宋朝最優秀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帝王; 對太宗的評價,說的不客氣點:狗尾續貂,除了剷平北漢割據政權還算可圈可點之外,其他方面沒什麼建樹,做的基本是他哥哥(太宗是太祖的弟弟)的下手活; 宋真宗是個垃圾,迷信道教,在位期間大搞迷信活動,浪費了北宋前期大好的發展機會;
還好宋仁宗及時補上了這一課,才使得宋朝不至於過早衰落,在位期間,出現繁榮景象,但軍事上依然被動,積貧、積弱現象開始明顯了; 英宗精神上有問題,但他清醒的時候還是很想有所作為,改變積貧、積弱現象的,可惜在位三年就掛了;
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到了他的長子——年方20歲就即位的宋神宗身上,此人有雄心壯志,且有決心、有精力對北宋的積貧、積弱現象進行治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是整個宋朝少見的欲開疆拓土的皇帝、改革家,期望越高失望越高,改革只是在平靜的湖水中激起一點漣漪,當北宋對西夏的靈州戰役失利後,宋神宗帶著他那無法完成的富國強兵夢失望的離開了人間; 之後北宋王朝每況愈下,宋哲宗不過一個守成之君;
再後來的宋徽宗畫畫寫字到是很有天賦,做皇帝簡直就是一堆狗屎! 他兒子宋欽宗比他好不到哪去,父子皇帝最後都被金人俘虜了,北宋滅亡;
南宋高宗開國就面臨金人的入侵威脅,他是:逃跑——求和兩點一線,不要說收復舊土了,偏安自保都難!就是這個敗類皇帝跟那個臭名昭著的秦燴聯合起來把岳飛害死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就是不殺大臣,所以真正要殺岳飛其實並不容易)!不過惡有惡報,這個狗屁皇帝在逃跑途中還想尋歡作樂,結果在搞女人的時候金人突然又追來了,他受到驚嚇,生育能力給嚇沒了!哈哈~~~~~~~~可笑可悲啊!
他兒子(不是親生的,生育能力嚇沒了)宋孝宗是整個南宋唯一想恢復中原的皇帝,可惜手下沒有可堪重任的大將,老的老(韓世忠),死的死(岳飛),拜他父親所賜啊! 幾度北伐失敗後,宋孝宗開始失去信心,不久在失望中離開了人間; 下面的光宗、寧宗、理宗、度宗都是些守成之君,庸碌之輩,不提也罷; 恭帝、端宗只是擺設,幾近傀儡,宋朝氣數已盡。
歷史跟大宋王朝開的一個玩笑,看大宋王朝歷史皇位傳承上的趣事
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局面,使中原王朝重歸一統,隨著大遼及西夏王朝的建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宋王朝的王位繼承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有趣,自太祖皇帝趙匡...
中國歷史上最難統一的王朝,皇帝的臥室外面就是別人的地盤
縱觀中國歷史,大一統的王朝不在少數,秦、漢、晉、隋、唐都是大一統王朝,但要說哪個王朝統一難度最大,既不是橫掃六合的秦,也不是推翻暴秦的漢,而當屬那個可愛的朝代--宋。
一個經濟和軍事完全不對等的朝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如果經濟不行,那怕你軍事實力再強,也會轟然倒下,前蘇聯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相反,如果軍事實力不行,但只要經濟高度發達,也會很快武裝起來,進入戰時體制,一躍成為世界...
一個讀書少卻成為宰相的人,說出了儒學治國的名言
有人說,宋朝是一個矛盾的時代,彼時的經濟水平曾為世界之首,可軍事水平卻低得難以想像。可是,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被人詬病,卻也無法掩飾一個事實:宋朝的成功遠遠大於失敗!其中的原因,說起來可能很複雜,...
中國最弱的朝代,不是清朝,而是它!除了錢,幾乎一無所有
從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期間,歷經了很多朝代的更迭。如果只算是大一統朝代的話,最弱的朝代不是經常被各國吊打的清朝,而是宋朝。宋朝是由趙匡胤經過不流血的政變而創立的,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