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巔峰而因此人塌方式敗落,後人黑白兩道卻都頂禮膜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用解釋,說的就是關羽,俗稱武聖關帝,關帝留名千載,後人贊:美髯托刀,蠶眉鳳目,只要一提起關羽,人們自會想到「武聖」、「崇寧真君」、「義勇武安王」等封號。

連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不吝稱讚: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但是他先明後暗, 前期功勞,依然難掩其瑕,功不低過,今天小編就來一一列舉: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人。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在攻打樊城時,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于禁,殺龐德,威名遠揚.讓關羽達到人生成就頂峰,同時他個人膨脹也達到了極點!

1、為個人小恩而毀國家的大義,因私廢公

華容道上,關羽義釋曹操,導致「放開金鎖走蛟龍」,曹操得以全身而退。

而此事的原因僅是因曹操給過他赤兔馬和「漢壽亭侯」的封號,關羽竟還美其名曰「報恩」。

但是他的小恩,卻辜負劉備和諸葛亮為建國而奮鬥的國家大義。

成全自己名聲,而忘記國家的利益,和前方兄弟們浴血奮戰! 因為是劉備的二弟,諸葛亮無法按軍法從事,只能不了了之!

2、不識大局,狂妄自大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這是諸葛亮給關羽定下死命令,也是蜀漢的國策。

在劉備向西川進攻時,把看好門戶,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

在諸葛亮問關羽,如果曹操和孫權一起來攻,如何應對?關羽要分兵拒之。

顯示出他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還自詡為:「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

」,後來東吳想聯姻,請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來說,他竟然罵對方主公為狗,「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 諸葛瑾抱頭鼠竄,完全忘記國策。

導致聯盟破裂,就像一介武夫,不像一國統帥,一點大局觀念,何為稱得上為聖人。

可笑可嘆,可憐諸葛亮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明知關羽的硬傷,因是主公的二弟,而放棄原則,導致悲劇的發生。

3、居功自傲,心胸狹窄

馬超投蜀以後,為解決益州問題立下功勳,獲得五虎上將的殊榮。

按說合情合理,關羽竟然要入川,和馬超一分高低。

孔明馬上回信勸阻。

孔明在書信中說,孔明寫信回答他: 「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

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 關羽看畢,開心地說「孔明真 知我心也」。

把孔明來信,遍示賓客,不再提起入川的事情。

還有劉備黃忠要加封后將軍,諸葛亮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

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由此看出,關羽為了個人虛名,竟然不顧外敵壓境,竟然還爭分吃醋!人能剛愎自用到如此,令人無語!

4、逼反手下,身敗名裂,大意失荊州,導致蜀漢一敗塗地

關羽恃才傲物,說話不講情面,使他與好多人的關係出現不和。

關羽逼反劉備的大舅子糜芳(此人在劉備最困難一直追隨,可是在關羽手裡確投降與東吳,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而且其他將領也投降不少,可以看出關羽作為統帥和下屬的關係不怎麼樣。

劉封因太子之事,對關羽懷恨在心,拒絕對關羽的營救,也再次說明了,關羽做事沒有節制,插手皇家內事。

關羽被殺後,導致是三弟張飛慘死、黃忠戰死、劉備氣死。

落下個:蜀國無大將, 廖化當先鋒」笑話,把一世英明的諸葛亮活活累死。

綜上所述,關羽一生最大的失敗是驕傲自大,未能團結好左右同僚,鬆懈了對東吳戰防的警惕,使荊州重鎮失陷於東吳,導致聯吳抗曹戰略的急直轉變,張飛喪命,劉備猇亭大敗。

蜀國窮於應付對魏、吳的兩面作戰,蜀國衰亡導源於此。

所以作為一員武將,關羽是合格,無論是作為統帥,還是聖人,都值得商榷,

古人對大臣死後據其生平事跡進行考評,封以諡號。

蜀在後主劉禪時追封關羽為「壯繆侯」。

據《諡法解》所說:「武而不遂死於原野曰『壯』,名與實乖曰『繆』。

」蜀國封關羽諡號曰「壯繆」,實際上含有貶義,這個評價也符合客觀實際。

可是自宋以後的統治者,以蜀為正統,對關羽一心事主的愚忠大加吹捧,並逐步予以神化。

所以成就了今天的武聖關帝。

看完這篇文章,做個投票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武聖關羽兵敗的真正原因

關羽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人物,當今我們也可以看到供奉關羽的廟宇,可見關公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一代武聖最終兵敗被殺,其中有著什麼密不可分的原因呢?其中又有什麼隱情呢?關公的失敗是...

關雲長真的有民間傳的呢麼神嗎?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

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