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良將曹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彬(931-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人,先後奉職於後漢、後周、北宋,歷任成德軍牙將、供奉官、左神武將軍、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侍中、宰相等職,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率軍南征北討,立下汗馬功勞,史稱宋朝第一良將。

幼顯偉器,不負眾望聲名起

曹彬的父親曹芸為後漢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

公元931年,曹彬出生,正值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前期,當時,傳統習俗抓周在民間頗為盛行,儘管戰亂頻仍,兵燹遍地,喜得貴子的曹彬父母,依然想借這一形式來測一測兒子的前程和性情,便在兒子周歲這天,舉行了隆重的抓周儀式。

曹芸吩咐家人在床前置一超大几案,擺上書籍、筆、墨、紙、硯、印章、各種兵器和禮器(模型玩具),以及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等,把小曹彬抱過來,任其抓取。

在家人和親朋熾熱目光的注視下,只見小曹彬左手徑直抓起刀劍,右手穩穩地抓起一件銅鼎,過了一會兒,又放開銅鼎,緊緊抓起一枚印章不放,對其他所有物件都不屑一顧。

這使得在場的所有人都分外驚詫,片刻沉靜之後,大家都禁不住為之歡呼雀躍。

時光荏苒,在金戈鐵馬的呼嘯聲中,當年的抓周嬰兒漸漸成長為一個風流倜儻的棒小伙兒。


後漢乾祐年間,曹彬出任成德軍牙將。

節度使武行德見他凡事端重謹慎,謙恭低調,盡職盡責,屢有出色的表現,指著他對身邊的人說:「此遠大器,非常流也。

」——這個人具有非凡的才能與遠大的志向,決非等閒之輩。

後漢隱帝劉承佑繼位後,因不甘大權旁落,大肆誅殺權臣。

劉承佑對樞密使、大將郭威素來心存疑忌,於乾祐三年(950年)殘忍地殺盡了郭威留居京城的親屬,又派出殺手秘密刺殺郭威。

郭威被逼反叛,一舉推翻後漢,建立後周,史稱周太祖。

由於郭威的貴妃張氏是曹彬的姨母,郭威稱帝後便將曹彬調進京城,安置在柴榮麾下。

柴榮頗受郭威器重,這除了因柴榮精明強幹而外,還因為柴榮是柴皇后的侄子,在兩個兒子均被劉承佑殺害之後,郭威便將柴榮收為養子。

當時,柴榮以皇子身份任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曹彬跟從柴榮鎮守澶淵,補任供奉官,後又升為河中都監。

蒲州節度使王仁鎬因為曹彬是皇親貴戚,又在將士中擁有極好的口碑,對他特別禮遇。

然而,曹彬卻從不擺譜,沒有半點兒驕縱輕狂,事上馭下越發恭謹禮讓,謙虛謹慎,清醇厚重,公府舉行宴會時,他總是儀態端莊,得體大方,親善和藹,目不斜視。

王仁鎬感觸良多,對屬下官員們說:「老夫自謂夙夜匪懈,及見監軍矜嚴,始覺己之散率也。

」——老夫我自以為自己日夜辛勞,不曾有半點懶散懈怠,不比不知道,如今看到曹監軍的莊重嚴謹,才感到自己的怠惰散慢。

所謂「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自此,曹彬名聲大振。

無論是上司、同僚或下屬,無不投以欽羨的目光。

出使吳越,分文不取拒收禮

公元954年,剛剛做了3年皇帝的郭威病逝,柴榮繼位為帝,史稱周世宗。

公元958年,曹彬奉後周世宗柴榮之命,出使吳越國,由於曹彬的獨特身份和崇高聲望,受到吳越國最高規格的隆重接待。

完成使命後告辭返歸,吳越國給曹彬送了一份非常豐厚貴重的禮物,曹彬嚴詞拒絕。

吳越國負責接待的官員熱情而篤誠,一再說這是慣例,也是規矩,如果您真的堅持不要,我們也無法交差,另外還列舉了一大堆懇請曹彬接受禮物的理由。

曹彬的回答只有3個字:不能收。

吳越國的官員4次將禮物送到館舍,曹彬4次將禮物退回。

曹彬率代表團乘船駛離吳越國,吳越國官員駕駛快船急急追趕,船上官員高聲呼喚:「吳越王有令,務請將禮物帶上!」

當兩船首尾相連,曹彬攤開雙手,自言自語道:「吾終拒之,是近名也。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我還堅持不收的話,那就近乎於沽名釣譽了。

於是,曹彬只得吩咐屬下收下禮物。

回到首都開封,曹彬命令將禮品詳細登記,全部上繳朝廷。

周世宗柴榮命有司還給曹彬,可曹彬不肯接受,柴榮就強行命令他必須收下。

曹彬不得已,只好接受下來,然後,一轉手,將其全部分發給親朋和屬下,自己一文不留。


當時,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深得柴榮的信賴,在朝野頗得人望,萬眾矚目,成為朝臣們爭相交結的熱門人物。

趙匡胤炙手可熱,群臣趨之若鶩,唯獨曹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曹彬依舊勤勤懇懇奉職守責,不卑不亢,與趙匡胤保持著適當的距離。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不由耿耿於懷。

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命人召來曹彬,氣勢洶洶地質問:「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曹彬頓首回答說:「臣為周室近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趙匡胤聞之,十分感慨,聯想起曹彬多年來的不俗表現,對這位長期以來疏遠和規避自己的官員,不但不怪罪,反而心生欣羨,肅然起敬。

平滅後蜀,行囊唯裝書與衣

乾德初年,曹彬被擢升為左神武將軍。

不久,契丹6萬鐵騎來犯,曹彬與李繼勛等率宋軍將其擊潰於城下,兼任樞密承旨。

乾德二年(964年)冬,趙匡胤任命劉光毅為歸州行營前軍副部署、曹彬為都監(監軍),發兵6萬,拉開了平滅後蜀的戰幕。

後蜀主孟昶派王昭遠、趙彥韜等率蜀軍抵抗,沿長江一線緊急設防,又派兒子孟玄喆率精兵數萬據守劍門。

軍隊從成都出發,孟昶派李昊等人設宴餞行,酒酣耳熱之際,王昭遠揮舞著手中的鐵如意,自比諸葛亮,口出狂言:「此次進軍,擊潰來犯宋軍,當不費吹灰之力,倘再一鼓作氣,奮起反擊,一舉奪取中原,也是易如反掌!」孟玄喆出征,以華車裝載一大幫愛姬,還攜帶幾十個優伶和滿滿一大車樂器。

以這樣的陣勢抵禦宋軍,蜀人無不掩口竊笑。

宋軍如餓虎下山,所向披靡,戰旗所指,摧枯拉朽,後蜀軍一潰千里,僅僅66天,宋軍鐵騎便踏平了蜀地,後蜀主孟昶舉城投降。

為防士兵燒殺擄掠,每攻下一城,曹彬都嚴令部屬遵紀守法,不侵害民眾,將四散奔逃的婦女兒童聚於一所,安排專人將她們保護起來,不容有半點閃失,違者軍法從事,等戰事一結束,他便派手下親兵廣為訪察她們的親屬,然後將其安全送回。

「峽中郡縣悉下,諸將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獨申令戢下,所至悅服……時諸將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圖書、衣衾而已。

這頗有蕭何「眾將拾金,我獨掇書」的風範。

在攻伐蜀地的過程中,宋將王全斌、崔彥進等違背約束,侵侮法律,嗜殺無度,搶奪婦女,廣納財貨,每攻陷一城,往往晝夜宴飲,為所欲為,上行下效,屬下士卒也毫無約束,作惡為虐,蜀人苦不堪言。

終於,蜀人忍無可忍,舉旗叛亂,叛軍很快發展到十多萬人,聲勢浩大,大有逐出宋軍、復興後蜀之勢。

曹彬率諸將殊死搏擊,付出了慘重代價,才再一次戡平蜀地,班師凱旋。

平滅了後蜀,宋太祖趙匡胤論功行賞。

王全斌等將領被治罪,曹彬升任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曹彬誠懇地上奏說:「此次平滅後蜀,全賴皇上天威與諸將之力,征西將士多被治罪,唯獨我受到賞賜,這怎麼能使人心服呢?請皇上收回成命!」趙匡胤撫慰他說:「卿對國家立有大功,又無絲毫居功驕矜之色,難能可貴啊!賞善罰惡,章明法度,振興國家,正當其時,卿不必一再辭讓。

乾德六年(968年),宋軍征伐北漢,朝廷任命曹彬為前軍都監,在洞渦河大敗敵軍,斬敵2000多人,俘獲敵兵很多。

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率軍親征北漢,再次任命曹彬為前軍都監,率軍隊先行,戰降北漢將領陳廷山,又在城南與敵人作戰,逼近濠橋,奪得戰馬千匹。

攻取南唐,臨陣「稱病」誡止殺

開寶六年(973年),曹彬加官檢校太傅。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任命曹彬為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即平滅南唐總指揮。

宋軍浩浩蕩蕩,兵分三路,水陸並進,劍鋒直指南唐都城金陵。




南唐後主李煜一面調兵遣將,緊急布防,抵禦宋軍的進攻;一面派出一批又一批使者攜帶金銀財寶,前往汴京請求宋太祖趙匡胤暫緩進兵,期冀能通過和談躲過一劫,苟延殘喘。

使者往返再三,趙匡胤不由心生厭煩,當南唐吏部尚書徐鉉再一次奉李煜之命來到汴京的時候,趙匡胤手按長劍,乜斜一眼正在懇切陳詞的徐鉉,說出了那句震撼千古的名言——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既然趙匡胤決意不允許李煜再繼續「鼾睡」下去,宋軍前進的腳步便一刻也不會停止。

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宋軍完成了對南唐都城金陵的合圍。

在趙匡胤一再的催促之中,曹彬卻只是圍而不打,有時發動一下進攻,也是很快主動撤兵,然後,將敦促李煜投降的書信射進城中,寄希望於李煜能夠幡然醒悟,率眾出降,避免滿城生靈塗炭。

得不到李煜的回應,又派出使者前往圍城之中,勸李煜正視現實,早做決斷,唯有早日出降,才是上策,以免城破之日,屍橫街巷,血流成河,禍及城中百姓。

如是數個輪迴,李煜依舊無動於衷。

這激起了宋軍將士的極大憤慨。

你這個只會吟風弄月的李煜也忒不識抬舉啦!看來你小子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敬酒不吃吃罰酒,不見棺材不掉淚啊,那麼,好吧,看你還能硬撐到幾時!宋軍將士個個咬牙切齒,摩拳擦掌,急欲逞彌天之勇,殺進城去,活捉李煜,血洗金陵。

發起對金陵的總攻已箭在弦上。

在這關鍵時刻,作為宋軍主帥的曹彬竟突然「病」了,而且還病得很嚴重,軍中一應事務已「無力料理」,不得不靜臥病榻。

諸將大為驚駭,急慌慌前來探望。

令大家詫異的是曹彬雖聲稱病重,卻面色紅潤,精神矍鑠。

諸將到齊,躺在病榻上的曹彬微微欠起身來,不動聲色地說道:「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

大家對曹彬的「病情」猜到了八九分——他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約束眾將攻城之日不可縱兵搶掠嗜殺、胡作非為。

於是,諸將於曹彬病榻前一起焚香發誓:戮力同心,攻下金陵,嚴守軍紀,善待百姓,絕不妄殺一人。

曹彬的良苦用心使諸將大為感動。

攻陷城池之日,宋軍氣壯山河,軍令如山,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對歸降的李煜和南唐大臣們以禮相待,好言撫慰,金陵百姓無不感激涕零。

平滅南唐歸來,曹彬應詔入見,上奏說:「臣奉旨去江南辦事回來了。

」其做人為官的謙恭低調由此可見一斑。

位兼將相,謙恭仁厚人敬仰

平滅南唐後不久,宋太祖趙匡胤拜曹彬為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曹彬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趙光義初登大位,欲親自率軍征討北漢,鑒於後周世宗、太祖趙匡胤都曾親征北漢而未能取得預期戰果,猶豫不定,召集群臣廷議。

曹彬上奏說:世宗時,史彥超在石嶺關意外失敗,軍心動搖,所以不得不無功而返;太祖時,軍隊駐紮在甘草地,遇上天氣酷熱且淫雨連綿,士兵們大多染上疾病,於是不得不中途停止。

今非昔比,「以國家兵甲精銳,剪太原之孤壘,如摧枯拉朽爾,何為而不可?」

趙光義北征之意遂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詔令曹彬進檢校太師,從征太原,不久又加兼侍中。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弭德超向宋太宗打小報告誣陷曹彬說:「樞密使曹彬秉政歲久,得士眾心;臣從塞上來,聞士卒言:『月頭銀曹公所致,微曹公我輩餒死矣。

』」太宗信以為真,將曹彬罷去本官,貶為天平軍節度使。

十多天後,太宗醒悟,意識到弭德超用心險惡,蓄意誣陷,詔命進封曹彬為魯國公,對待他越發親近信賴。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駕崩,真宗趙恆繼位,曹彬復任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幾個月後,又召拜樞密使。

據《宋史·曹彬列傳》,曹彬雖身兼將相,位極人臣,久居高位,又深得朝廷信賴,卻任何時候都毫無得意驕矜之色,素來為人謙恭和善,敦厚持重。

乘車外出,與其他官員路途相遇,必搶先主動避讓;即使是對待下屬,也從不直呼其名;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周濟宗族親友,家無餘積;戎馬倥傯,征戰四方,未曾妄殺一人;為官幾十年,仁愛忠恕,即使對於整過自己的人,也總是以德報怨。

曹彬任徐州知府時,屬下有個官吏犯了罪,他通過審理,依律判處杖刑,但卻並不施行,一拖就是一年多,犯罪的官員深為自己躲過一劫而慶幸。

周圍的人都大惑不解,曹彬歷來執法如山,這一回是怎麼啦?正在大家莫名其妙之際,忽然有一天,曹彬命令對這名官員執行杖刑。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曹彬微笑著說:「這人犯罪時剛娶了媳婦,如果立即對其執行杖刑,她的公婆就必然會認為這個媳婦克夫,罵她是喪門星,怨恨她給兒子帶來了厄運,並且為此而厭惡她,甚至打罵折磨她,使她無法在這個家庭生活下去。

同時,我總不能因為情況特殊而徇情枉法吧,還必須依法辦事。

這就是我判他緩刑的緣故啊。

聞者無不嘖嘖稱道。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病逝,享年69歲。

宋真宗趙恆「臨哭之慟,對輔臣語及彬,必流涕。

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諡武惠;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餘人。

八月,詔彬與趙普配饗太祖廟庭」。

自宋以降,曹彬的名將風範千古稱頌——

歐陽修謂之:「曹武惠王,國朝名將,勳業之盛,無與為比。

司馬光謂之:「曹侍中彬為人仁愛多恕,平數國,未嘗妄斬人。

南宋著名學者羅大經謂之:「漢惟一趙充國,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將帥氣象。

金元之際文學家李冶謂之:「彬伐江南,未嘗妄殺一人,擬之方叔、召虎可也。

漢之韓、彭、衛、霍,在所不論。

《宋史·曹彬列傳》謂之:「君子謂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豈無意哉?」

(來源:文史天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世宗柴榮簡介 柴榮最後是怎麼死的?

後周世宗柴榮,可以說是後周一朝最偉大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後周國政治清明,百姓們安樂富庶,中原呈現復興之態。與此同時他還厲兵秣馬,率軍四處征戰,將後周國的政治版圖擴大許多。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古代史上,由於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敵對的觀點,使得對於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與事實完全相反。尤其是涉及到忠臣義子的時候,更是不能對於傳說中和他們敵對的人有任何的正面評價,否則就是頌揚賣國賊等大帽...

晉陽城之五代十國北漢劉崇

與晉陽有關的歷史主要集中在北漢,北漢其實是託庇於契丹遼國羽翼之下的小朝廷,而遼國為自己生存以至南進計,也絕對不希望中原出現一個強大的王朝。

中國宋朝皇帝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