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之宋太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

簡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

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生平

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

為趙弘殷次子,長兄趙匡濟早夭,母親為杜氏。

乾祐元年(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征討李守貞,屢立戰功。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柴榮為開封府尹時,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後,趙匡胤執掌禁軍。

顯德三年(956年)春天,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在渦口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

顯德四年(957年)春天,跟隨柴榮出征壽春,攻克連珠寨,乘勢攻下壽州。

顯德五年(958年),趙匡胤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

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陳橋兵變

五代十國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宰相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

正月初三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北宋

一統

  1. 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2.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十一歲的周保權繼位。

    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占領潭州(治湖南長沙),威逼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

    乾德元年二月底,宋軍水陸並進,突破三江口(南嶽陽北),繳獲戰船七百艘,占領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嶽陽)。

    三月初十,占領朗州,湖南遂平 。

  3.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合擊,約期會攻成都。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占領劍州(治普安,四川劍閣)。

    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四川奉節東白帝),連克萬(治南浦,四川萬縣)、開(治開江,四川開縣)、忠(治臨江,四川忠縣)、遂(治方義,四川遂寧)等州。

    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4.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唯南漢主劉鋹拒絕附宋。

    開寶二年(969年)六月,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物資準備。

    開寶四年(971年)正月,宋軍攻克英(廣東英德)、雄(治湞昌,廣東南雄)州。

    二月,進至馬徑(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岳六萬兵,繼攻陷興王府,劉鋹降,南漢滅亡。

  5.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降,南唐滅亡。

為政

  1. 政治方面,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

    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設轉運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運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和核准。

    宋沿唐制,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

    為吸收人才,開科舉,宋代建國後,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舉考試中採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漸的措施。

  2. 經濟方面,宋太祖對黃河、運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

    這對於農業經濟的穩定、商業經濟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視農業生產,減輕徭役,賦稅專收。

    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軍事

  1. 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並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

    繼而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

  2. 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

    而統領軍隊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

  3. 實行「守內虛外 」「內外相制」政策。

    駐軍一半京師,一半各地。

文化

  1. 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2. 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

去世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歷代評價

  1. 朱元璋:「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

    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於祭祀有闕。

    是用肇新廟宇於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

    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

    尚享!」

  2. 司馬光:「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於酒色,養其疽囊,以為子孫不治之疾,於是漁陽竊發,而四海橫流矣。

    肅、代以降,方鎮跋扈,號令不從,朝貢不至,名為君臣,實為絢敵。

    陵夷衰微至於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戰爭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

    於是太祖皇帝受命於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冑,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

    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

  3. 司馬光:「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於酒色,養其疽囊,以為子孫不治之疾,於是漁陽竊發,而四海橫流矣。

    肅、代以降,方鎮跋扈,號令不從,朝貢不至,名為君臣,實為絢敵。

    陵夷衰微至於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戰爭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

    於是太祖皇帝受命於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冑,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

    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是如何坐上皇帝的 宋太祖的年號叫什麼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說與當時的君主柴榮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隨著柴榮征戰疆場,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對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與青睞,可以...

黃袍加身的將軍-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著名名軍事...

北宋皇帝之宋太祖趙匡胤(一)

口宋太祖檔案生卒年:公元927~976年父 母: 父,趙弘殷; 母,社氏後 妃:賀皇后、王皇后、宋皇后等號:建隆,乾德,開寶在位時間: 公元960 ~ 976年諡號:大孝皇帝廟號:太祖陵寢: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