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策算:先謀後動,長遠規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出生的東漢後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
在諸葛亮4歲時,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戰鬥九個月,主力失敗。
漢靈帝死後,宦官、外戚兩大集團火併。
外戚何進密召并州牧董卓進京,宦官先發制人,殺死何進。
支持何進的世家大族官僚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
宦官、外戚兩敗俱傷,使董卓乘機攫取了政權。
他進洛陽,廢少帝,立獻帝。
大肆劫掠,殘殺百姓。
把獻帝挾持到長安,將洛陽燒為一片焦土。
各地州郡長官,以討董卓為名,各占地盤,攻戰不已。
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在兵荒馬亂中,諸葛亮兄弟隨叔父諸葛玄外出避亂。
先投奔淮南的袁術,袁術派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袁術敗死後,朝廷派朱皓任豫章太守。
諸葛玄在豫章立不住足,就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到荊州投靠老朋友劉表。
已長大成人的諸葛瑾則投靠了孫權。
不久,諸葛玄死去。
流落在荊州的14歲的諸葛亮,就結廬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20里,名為隆中的地方,躬耕壟畝,隱居讀書。
諸葛亮好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表達了他對戰亂和黑暗政治的憤慨、對軍閥的厭惡。
他長期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飽嘗了戰亂的痛苦,因而渴望清平治世,立志根除暴政。
他觀察社會,苦苦求索治國平天下的韜略,使他成為很有學問的青年。
他大量閱讀兵法和先秦各家著作,經常和穎川的石廣元、徐庶,汝南的孟公威、博陵的崔州平等有志之士切磋學問,縱論天下之勢。
諸葛亮雖然身在壟畝,而心憂天下,具有改造社上會、統一祖國的抱負和壯志。
自比春秋戰國時期著名將相管仲、樂毅。
對此,一般人並不理解,而他的好友徐庶等人,認為並不過分。
當時襄陽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土龐德公,善於品評人物。
他對諸葛亮特別器重,稱他為「臥龍」。
並稱自己有才氣的侄兒龐統為「風雛」,即一個是蟄伏的蛟龍,一個是初生的風凰。
作為隱居的智士,諸葛亮被喻為臥龍,確實當之無愧。
但他並未虛度時光,高臥養頤。
蓄志待時的諸葛亮在觀察著風雲變幻的天下大勢,準備著扭轉乾坤的錦囊妙計,等待著長風萬里搏擊雲天的時機,期待著志同道合的可輔明主。
諸葛亮身在隆中,心系海內,以他政治家特有的敏銳,通過各種途徑、各種人物細心地捕捉天下局勢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他思想家特有的深邃,分析預測天下的未來走勢。
正在此時,劉備到達荊州,很多荊州人士投到他麾下,甚至連劉表政權中的一些人也前來請託。
但是劉備感到,自已所急切需要的輔弼之才卻一個沒有。
於是下定決心尋找自已的所需要的人才。
劉備求才的誠意終於感動諸葛亮的好友徐庶。
劉備見他談吐不俗,對他很是器重。
徐庶說:「徐某不才,蒙將軍錯愛。
我的一個朋友,才能遠在我之上,不知將軍想不想得到。
」
劉備忙問:「誰?」
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難道不希望見到他嗎?」
劉備聽說「諸葛孔明」幾個字,興奮得幾乎跳起來。
他迫不及待地說:「想見,想見!你能不能替我請他來談談。
徐庶輕輕一笑,說:「將軍莫急。
此人只能前去拜謁,不可屈他前來。
將軍若有意,應該枉駕前往見之。
」劉備便按徐庶所提供的方位前去拜訪諸葛亮,不巧,去了兩次都沒有預見諸葛亮。
諸葛亮認為,如果他真正尊重人才,就必然有第三次。
這一次,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再撲空。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居住的草屋前時,諸葛亮已經把院內屋內打掃得乾乾淨淨,衣冠整潔地迎接貴客臨門了。
劉備一見諸葛亮,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一個值得以事業相托的人。
說也奇怪,這種一面之交而產生的信任感,在劉備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
他很快就屏退旁人,對諸葛亮掏出積藏多年的心裡話:「現在朝綱崩潰,群雄割據,奸臣掌權,使漢朝天子蒙受苦難。
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張大義於天下,使天下一統,漢綱復振。
然而由於我缺少智術,屢受挫折,時至今日,一無所成。
不過,我並不灰心,志亦未減,您能幫我出謀劃策嗎?」
諸葛亮被劉備的赤誠打動了,他將自己多年成竹於胸的思考合盤託了出來:「自從董卓亂政以來,豪傑並起,雄據一方,勢力跨州連郡者亦不可勝數。
先說北方的曹操,他和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兵將寡少。
但他最後卻能戰勝袁紹;由弱變強,這不僅是由於客觀形勢有利於他,也是他主觀努力的結果。
如今,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兵眾,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此時與他爭雄顯然是不明智的。
」他見劉備邊聽邊讚許地點頭,又繼續說道:「孫權占據江東,已經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三世雄主,那裡地勢險要,民眾歸附,賢能之人盡展其才,因此,只可與他聯合而不能與之爭奪。
」
諸葛亮接著說:「荊州這個地方,北有漢水、沔水,南可達於南海,東可連接吳會,西則通往巴蜀。
這是一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卻沒有能力將其守住。
這恐怕是天賜給您的寶地,不知將軍對它有意沒有?還有益州這個地方,四塞險固,沃野千里,被稱為天府之國。
當初漢高祖劉邦就靠它成就帝業。
如今其主人劉璋昏庸無能,又有張魯在北邊與他分庭抗禮。
那裡民多地富而劉璋卻不知道如何治理,以使百姓安居樂業,因此,那裡有眼光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一個明主。
諸葛亮這段分析告訴劉備,欲求發展,興復漢室,荊州、益州是必先占領的根據地。
最後,諸葛亮又概括總結了平定天下,復興漢室的任務:「將軍是漢朝帝室的後代,信義著於四海,延攬英雄豪傑,思賢如饑似渴。
如果跨有荊、旋二州,據險守土,西面與諸戎和睦相處,南面安撫夷人越人,對外結好孫權,對內治國理政,等待時局有變,就命一得力將軍率荊州之軍進攻宛、洛,將軍則親率益州大軍出秦川進攻中原,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如果真能那樣,那麼將軍的霸業可成,強盛的漢朝可以再現了。
諸葛亮這段精闢的論說,就是被後人讚頌不絕的「隆中對」
諸葛亮為劉備獻策,並非局限於劉備所駐守的新野,而是綜觀全局,預測未來。
北方的曹操、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均在他的考慮之列。
諸葛亮胸懷全局,而制定出這樣一個完整的發展戰略,使劉備得以抓住機會,擴充力量,振興蜀國。
《隆中對》中的種種預測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
經過通盤考慮,得出了合乎邏輯的結論。
據此而制定的決策可行而穩妥。
這一決策的核心是避開強大的曹操和孫權,向力量薄弱的中西部發展,然後積蓄力量,向中原拓展。
這既符合當時的形勢,又頗得兵法要領。
《隆中對》乃是處於危世而能高瞻遠矚的偉大的戰略思想的產物。
歷史也基本沿著《隆中對》所預測的方向發展。
它顯示出諸葛亮前無古人的高超的智謀與智慧。
諸葛亮對風雲變幻、動亂不已的漢末形勢的分析,深刻清晰而有條理。
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一套行動計劃、綱領和正確策略,勾畫了三國鼎立的藍圖,既高瞻遠矚,雄心勃勃,又腳踏實地,切實可行。
此後,三國歷史的發展,就是這幅歷史圖卷的徐徐展現。
後來的歷史事實,雄辯地證明了隆中對策的正確性和諸葛亮超人的智慧及驚人的預見性。
隆中對策作為謀略的傑作和范列而成為千古佳話。
在當時,隆中對策對苦苦求索而四處碰壁的劉備,構設了開創大業的宏偉藍圖。
他在一籌莫展、寄人籬下的困境中,不啻得到一副靈丹妙藥,發聾振聵,頓開茅塞,不禁拍案叫絕。
劉備認為諸葛亮是他所尋求的最理想的輔弼,就懇切地請他出來幫助自己。
諸葛亮被他誠摯的態度所打動,決心輔佐劉備,創建大業,實現安國濟民之志,就毅然隨劉備來到新野。
劉備對這位27歲的青年敬若師長,兩人親密無間。
關羽、張飛不服氣,劉備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先生,如魚得水。
請你們不要說閒話。
」
沒有諸葛亮的劉備,還是個沒有立足之地的流浪漢,有了諸葛亮的輔佐,才真正成了一股勢力,才有權利參加爭奪天下的遊戲。
原因就在於隆中對的策算為他提供了指路明燈,從此有了方向。
後來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策算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和劉備彝陵之戰慘敗,恢復漢朝江山也並非不可能。
一個較為真實的出山之前的諸葛亮?
縱觀人類歷史上眾多偉人的人生軌跡,相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雖然劉表對前來荊州定居的所有人都表示歡迎,但幾乎所有這些人物的歸宿都是安靜地找一塊土地隱居而不是...
諸葛亮智慧超群 未出茅廬知天下事
杜甫詠懷古蹟之五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對於詩人杜甫來說,諸葛亮的聲名縱貫宇宙,為萬...
揭秘諸葛亮的五謎團:三顧茅廬是真是假?
蜀漢後主曾經說過:「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說,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禮儀活動,軍、政、財、文大事統統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辦。這裡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誰?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都知道,當然是指諸...
除了蜀漢《隆中對》,東吳有 「一對」同樣很牛,一直被世人忽略
在東漢末年,劉備的軍師徐庶為母奔赴曹營,徐庶臨行之際再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先後三次到隆中拜訪這位「臥龍先生」,直至第三次終於如願以償,得見臥龍。諸葛亮與劉備暢談天下大勢,通過《隆中對》為劉備...
諸葛亮一生哪些故事值得你看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其實古人和今天的我們是一樣的,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一段又一段艱辛的故事,關於諸葛亮你了解多少呢?
為何梟雄曹操用了34年才打了三分天下,而劉邦僅用7年就統一了
其實曹操打了三十年卻只有三分天下,這裡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我們首先來看看時勢的原因,《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一邊指著西蜀地形圖一邊對劉備說了...
三國演義里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話讓我們學會了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在隆中的對話是三國裡面最經典的部分之一,充分的展現了劉備的慧眼識才和諸葛亮的雄才謀略,首先劉備開門見山的敘述了自己的由來和志向,向諸葛亮請教謀略,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誠心和虛...
隆中對其實錯誤,世有二人已經在阻止他們,可惜其中一人死去!
諸葛亮這個人物已經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不僅聰明睿智,而且鞠躬盡瘁,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楷模了。諸葛亮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的《隆中對》。隆中對之遠大,直接在天下紛擾的時候就判斷出了將來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