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國:驚天秘密之為什麼馬謖必須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蜀漢政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北伐是以趙雲和鄧芝率領偏軍出秦嶺的斜谷道佯攻郿縣,吸引曹魏大將軍曹真防禦,諸葛主力大軍出祁山,攻打涼州各郡。
為防止曹軍救援隴西,指派參軍馬謖率領前鋒部隊去街亭堵截,希望馬謖能夠封住關中通往隴西的重要通道,街亭之戰在馬謖的趙括之舉下失敗了,責任追究是很嚴厲的,違背眾將意願提拔馬謖的諸葛從丞相(形同大將軍)自貶為上將(右將軍),毫無責任的趙雲由中將加上將銜貶為中將(遷鎮東將軍……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軍退,貶為鎮軍將軍《趙雲傳》),最慘的自然是先鋒部隊的將領們,除了副將王平力諫有功外,主將馬謖被處死,將軍張休、李盛也被處死,黃襲被剝奪兵權,馬謖的參軍陳某被處以髡刑(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晉書陳壽傳》),是不是這個原因以至於陳壽父親的名字都沒有留痕於史書?問題出來了,馬謖的罪行是不輕,但是一定要處以死刑嗎?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個能征善戰的名將不經歷失敗是很難成長起來的,曹魏的大司馬、揚州牧兼揚州都督曹休一直沒有打過敗仗,得意忘形,尋陽一仗一敗塗地,羞愧而死。
那麼初經戰陣的馬謖貶為士兵戴罪立功行不行?
一、在蔣琬看來,馬謖根本不需要死
第一次北伐失利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從成都趕到漢中拜見諸葛,對馬謖被處死百思不得其解,為此,蔣琬還舉了一個春秋戰國時的例子(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以諸葛的學識,蔣琬的話他能不明白嗎?楚國殺大將得臣是發生在楚成王時期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在城濮發生了一場大戰。
戰前,楚成王打算退軍,但大將羋得臣(羋姓就是現在很火的《羋月傳》的羋,又稱成得臣)不同意,要求和晉國作戰,楚成王給了他一部分兵力,自己回國去了。
戰爭期間,晉國軍隊實行了「退避三舍」辦法,既是兌現晉文公當初在楚國時的諾言,又是一種麻痹敵軍的戰術,果然將楚軍打敗,羋得臣帶著殘兵逃走。
不過,此戰楚國並沒有大傷元氣,況且羋得臣又是一位治軍有方,屢立戰功的大將,所以,晉國為能打敗羋得臣而高興,獨獨晉文公愁眉不展,他擔心以後再和楚國軍隊交戰,羋得臣必會一雪前恥。
沒想到羋得臣在回國的途中,楚成王派使者去羞辱他打了敗仗,羋得臣無以自辯,自殺身亡。
消息傳到晉國,晉文公高興地說:「我在外部打擊楚國,楚國在內部誅殺大將,這就叫內外呼應!」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對諸葛亮殺馬謖也頗感困惑,他甚至都認為蜀漢不能北伐成功就是因為蜀漢地處偏僻,人才本身就少,諸葛還氣量這麼小,殺了俊傑之士,諸葛怎麼能稱得上智者呢?一些黑諸葛的人乘機說諸葛一貫喜歡殘害蜀漢的名將,事實是這樣嗎?(習鑿齒曰: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
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
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對於蔣琬的疑惑,諸葛亮一邊涕淚橫流,一邊說:法度不嚴明,怎麼討伐漢賊!(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戮其仆。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馬良傳引襄陽記》)。
這個說法就值得商榷了,諸葛並沒有說蜀漢哪條律法明文規定了敗軍之將必須處以死刑,馬謖也不是違抗軍令,他只是在臨場指揮時就如何才能阻擋住魏軍採取了變通措施(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合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諸葛亮傳》),那麼馬謖到底違反了諸葛的哪條命令?《王平傳》的說法是舍水上山(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張郃傳》說了結果,(合)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合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馬謖的思路是:張郃的部隊遠途而來,疲憊不堪,以蜀漢軍的戰鬥力,居高臨下衝殺,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那麼馬謖當道下寨就一定能抵擋住張郃的騎兵衝擊嗎?這個恐怕也不一定,但能抵擋一段時間是肯定的。
高翔就是例子,為了街亭附近的防禦,諸葛同時加派將軍高翔引一軍於街亭的西北駐紮列柳城,這個列柳城距離街亭有多遠,谷口有多大,是不是也命令高翔當道紮營,這些疑問均史料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列柳城的重要性僅次於街亭,也是一個關中進入隴西的要道,那麼高翔守住了嗎?沒有,被曹軍郭淮部擊敗(太和二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詳屯列柳城。
張郃擊謖,淮攻詳營,皆破之《郭淮傳》)。
推測出高翔的部隊少於馬謖軍,列柳城的位置比街亭更偏,戰後,怎麼高翔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因為高翔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了丞相的軍令,勝敗就是其次的了,也就是說馬謖的罪行並不在於是否打了敗仗,而在於違抗了丞相的軍令,並拒絕了富有實戰經驗的下屬將領的規勸。
所以馬謖會不會被判死刑,完全就在於諸葛的一句話,那麼一手提拔馬謖的諸葛會捨得處死馬謖嗎?
二、諸葛和馬謖的關係親如父子,馬謖為什麼還要逃亡?
馬謖在獄中給諸葛寫信,把自己同諸葛的關係比作父子關係(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馬良傳引襄陽記》),建興六年,馬謖時年三十九歲,諸葛四十八歲,兩人相差只有九歲,當兄弟可以,當父子似乎稍微有點過,但是馬謖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知道被判處死刑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馬謖是在交代後事,諸葛為此痛惜流淚(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襄陽記》的說法就更細了,說處死馬謖那天,漢中軍民達十萬之眾為之垂淚,諸葛亮親自祭奠馬謖的亡靈,並善待馬謖的遺孤(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如果說人都要死了,諸葛做個姿態是必須的,那麼之前馬謖和諸葛關係怎麼樣呢?
1、劉備看不上馬謖,但是諸葛就是喜歡馬謖。
馬謖才氣過人,胸襟過人,好談論軍事,諸葛亮經常和馬謖相談甚歡,甚至秉燭夜談。
劉備在臨終託孤時,特意叮囑諸葛,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誇誇其談,不可大用,丞相一定要認真觀察他。
劉備說這話的時候,馬謖雖然年僅三十三歲,但是已經當過綿竹和成都縣令,當過越雋郡太守,基層的管理經驗已經具備,就差軍事經驗了,機會轉眼就來了,建興三年,諸葛決定親征南中豪強叛亂,可惜的是馬謖沒有隨軍,但是提出了平定南中應以攻心為上。
這個說法很可惜沒有見諸《三國志》,而是出現在《資治通鑑·卷七十》中(漢諸葛亮率眾討雍闓等,參軍馬謖送之數十里。
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
」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
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
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亮納其言。
)
2、捨棄魏延和吳懿,特意栽培馬謖。
第一次北伐,固然魏延提出了讓諸葛目瞪口呆的子午谷奇襲計劃,即便魏延的計劃能夠成功拿下長安和潼關,但是隨後而來的渭河兩岸戰略大決戰卻是諸葛沒有做好應對準備的,何況蜀漢才經歷過關羽孤注一擲的北伐和劉備夷陵戰役的巨大失敗;蜀漢並沒有做出傾盡全力,畢其功於一役的豪賭準備,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諸葛要在涼州建立戰略支撐點。
不管怎麼說,就算情緒化的魏延鬧彆扭,那還有吳懿可以當先鋒,從來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上來就當先鋒軍團的司令不但是對宿將們的輕視,也是對馬謖的過重壓力,什麼叫過重的壓力?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是要培養馬謖了,培養馬謖幹什麼?當接班人,當什麼接班人?當繼任丞相!馬謖是荊襄系文人的優秀代表,面對曹魏政權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諸葛的北伐大計無論是早年的隆中對還是後期的涼州戰略支撐論,都將是一個持久的戰爭,以東漢末年官員們五十歲左右的平均壽命,諸葛已經四十八歲,需要考慮接班人問題了。
那麼馬謖無疑是比蔣琬和楊儀更合適的人選,什麼叫才器過人?才能過人!氣量過人!什麼叫深加器重?(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蔣琬品德高尚,但是能力欠一點,楊儀規劃能力超群,但心胸狹窄。
問題出來了,馬謖和諸葛關係這麼鐵,為什麼兵敗後選擇逃亡?
三、丞相長史向朗到底給馬謖說什麼了?
馬謖兵敗街亭後的結局,《三國志》中有三種說法:處死、獄中死,以及逃亡(
戮謖以謝眾《諸葛亮傳》、謖下獄物故《馬良傳》、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向朗傳》),稍加推敲來看,這三者並不矛盾,三個說法是同一件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馬謖可能是先企圖逃亡,被抓,然後被判處死刑,並死在了監獄中。
從「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一點來看,馬謖逃亡的時間發生於蜀漢主力大軍從隴西撤退之後,也就是說,諸葛得到馬謖街亭戰敗的消息後,就安排大軍撤回漢中,此時的馬謖在哪裡?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在街亭到祁山的路上,二是已經先到漢中,諸葛的大軍還在陸續往回撤。
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馬謖為什麼要逃亡?
1、馬謖逃亡成都有意義嗎?馬謖逃亡的路線,首先排除馬謖北上投降曹魏的可能,那麼馬謖只可能逃往成都,這個就奇怪了,作為先鋒部隊的主官,兵敗後向主帥請罪是必須的,馬謖和諸葛的關係又這麼鐵,請求諸葛寬大處理是完全不成問題的,馬謖就是跑到成都向後主劉禪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求情,劉禪和蔣琬也必會徵求諸葛的意見,甚至就是以諸葛的意見為準,何況馬謖逃亡的行為即便跑到成都向後主求情不但不能減輕自己的罪過,反而是罪加一等,於事無補,這馬謖是腦子進水了?這只能說明一個情況:馬謖在逃亡之前,已經得到自己必死的消息,有人勸他暫時躲避,等風頭過後再請罪,這個人是誰?
2、向朗是什麼人?向朗可不是一般的人,建興三年,強力勸諫諸葛南征的南陽系大佬王連去世後,接任丞相長史這個非常重要職位的就是荊襄系文人向朗(後主踐阼,為步兵校尉,代王連領丞相長史。
丞相亮南征,朗留統後事。
五年,隨亮漢中《向朗傳》),第一次北伐當蜀漢大軍和偏軍均在外作戰時,向朗作為漢中中樞負責統籌一切行政和後勤事務,街亭兵敗和隴西撤軍的消息傳來,向朗是怎麼知道馬謖逃亡的?他的過錯是知情不報這麼簡單的事情嗎?我們看看諸葛對向朗的處理,免去向朗丞相長史的官職,遣回成都。
數年後(六年內),朝廷起用向朗為光祿勛,諸葛去世後,向朗轉為左將軍,封亭侯(數年,為光祿勛,亮卒後徒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但是《向朗傳》隨後的內容就讓人一頭霧水,說向朗自被諸葛免去長史的官職後,悠閒無事地過了三十年,不問政事,只一心鑽研古書典籍,並達到了孜孜不倦的境界,直到延熙十年去世(自去長史,優遊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
開門接賓,誘納後進,但講論古義,不干時事,以是見稱。
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延熙十年卒),這個敘述前後矛盾的匪夷所思,兩個矛盾:一是延熙十年距離向朗被免職的建興六年只有二十個年頭,不是三十年;二是光祿勛和左將軍均不是閒職,光祿勛為九卿之一,專管宮廷雜務,左將軍就更不用說了,蜀漢連年北伐,左將軍再閒也不可能比車騎將軍劉琰和前將軍袁綝更閒,更不可能閒到不問政事的程度。
這個蹊蹺的矛盾裴松之看出來沒有?裴松之只是簡單指出了三十年的說法可能是記載有誤(臣松之案:朗坐馬謖免長史,則建興六年中也。
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雲「三十」,字之誤也),我們說陳壽的史書沒有時間記載有誤的,如果確實是有誤,那就是陳壽故意的,如曹睿終年為三十六歲就是故意為之(曹睿實際是三十三歲亡,陳壽此舉是諷刺曹睿可能是袁熙的兒子)。
而且我們發現荊襄系的人員也是北伐的熱情支持者,一個知情不報的過錯有可能讓向朗終身萎靡不振嗎?所以向朗的過錯根本不是知情不報這麼簡單的事情,而是為救馬謖而鼓動馬謖逃亡!只有這麼離譜的事情才能讓諸葛動怒,讓內疚的向朗從此不問政事。
問題出來了,向朗作為丞相長史這樣的高官,他為什麼要鼓動沒有逃亡動機的馬謖逃亡?因為他聽到了某一個高官在漢中瘋狂煽動仇恨!這個煽動必將導致馬謖被處死,馬謖也正是因為丞相長史這樣的中樞官員親口告訴他殺機在包圍他,他才可能選擇逃亡。
是誰這麼瘋狂地煽動仇恨?!
四、劉封被處死,馬謖也必須死!
《劉封傳》記載劉封被處死的原因說的很清楚,劉備責怪劉封欺凌孟達,又不救關羽,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強勇猛,在劉備百年之後終究難以駕馭,就勸劉備趁此機會除掉他!劉備於是賜劉封自殺,劉封嘆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孟達的勸告(孟達勸劉封投降曹魏)。
劉備為劉封之死流下了眼淚(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劉備為劉封之死痛哭流涕,諸葛為馬謖之死痛哭流涕,這算是個相同點吧,那麼劉封和馬謖有相同點嗎?
1、劉封為什麼算南陽系的掌門?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這個羅侯寇氏是誰?《豪強政體不是諸葛匡扶漢室的理想》一帖中已經討論過了,是東漢開國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執金吾雍奴侯寇恂的後人,羅侯是為縣侯,封地在荊州長沙郡羅縣,寇家直到東漢末期漢靈帝時才衰敗,長沙劉氏毫無疑問是漢朝宗室。
那麼在長沙聚集的還有誰?《坐談客劉表身上隱藏的驚天秘密》一貼中討論了,劉表為了苦苦等待曹操篡漢,想壓住急於建功的南陽系猛將甘寧,甘寧不甘於過平庸的生活,不惜轉投東吳。
劉表為了穩住悍將們,特意將侄子猛將劉磐和南陽系老將黃忠派往長沙郡,希望他們蟄伏起來,等待時機。
那麼劉封又是怎麼成為劉備的養子?首先劉封是作為劉備的繼承人而收養的,劉封的血統也是配的上劉備的,那麼需要討論的是劉備認識劉封的途徑是什麼?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劉表推薦,二是劉備自選。
劉備投奔劉表後,長期在樊城北部的新野縣駐紮,想結識荊州南部的官員只能是到襄陽開會或者到襄陽參加節日團拜,總之,劉備自己遊歷南部荊州是不可能的。
有理由相信劉封根本就是劉表推薦給劉備的,一是因為劉表有幾次將荊州和將領們託付給劉備的舉動;二是劉表不可能不知道劉備收的養子叫劉封,後來甘氏生的叫劉禪。
《聯合打造光武帝》一貼中也討論過,劉表知道漢獻帝給劉備下的衣帶詔是什麼內容,這個內容也是劉表託孤和默許劉備「封禪」的基礎。
那麼再給劉備推薦南陽系人才雪藏地的長沙人劉封為劉備的繼承人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自劉封加入劉備集團後,大批南陽系武將自然團結到富二代劉封的周圍,劉備集團正式形成三大派系:涿郡元老系、荊襄文人系和南陽武將系,那麼副主公劉封就是南陽系的掌門人,有了這個底氣,劉封才敢張牙舞爪地欺凌太守級別的孟達,而孟達也毫無脾氣,反而經常替劉封考慮處境。
2、劉封是南陽系掌門,馬謖是荊襄系繼任丞相,劉封被刻意處死了,馬謖也就必須死。
矛盾起於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
矛盾的焦點是諸葛亮違背眾人的意願,強行提拔馬謖,對諸葛這個決定支持的當然是荊襄系向朗、楊儀、費禕等人,輕微不服的是吳懿、吳班的東州系,強烈不滿的就是南陽系了,在漢中的南陽系武將群主要有魏延、鄧芝、呂乂、胡濟和宗預等,問題是第一次北伐他們幾乎都在外打仗,他們隨同諸葛一塊兒從隴西退軍時只會小聲議論,是不會大喊的。
後方漢中太守呂乂一是級別還不夠高,二是不負責軍事問題,由呂乂喊出「劉封被處死,馬謖也必須死!」的話,似乎說服力不強,漢中還有誰有資格,敢放話必須處死馬謖?有一個人。
3、他是軍祭酒、輔漢將軍來敏。
來敏何許人也?敢在漢中大造處死馬謖的輿論?來敏不是一般人,他不但和魏延是同鄉,都是義陽新野人,他更是東漢開國元勛征羌侯來歙的後人,來歙是誰?來歙是光武帝劉秀的姑父。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來家也毫不含糊,來敏的父親來艷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曹操喜迎漢獻帝到許昌後,任的也是司空),漢末大亂時,來敏跟姐姐去了荊州,姐夫就是和劉焉第一批外放州牧的著名的豫州牧黃琬(後因參與司徒王允謀誅董卓,被李傕郭汜處死),黃琬又是劉璋祖母的侄子,劉焉的表兄弟(豪門連豪門),來敏又和姐姐一起來到益州,成為劉璋的賓客,這些都說明了來敏來頭之大,這種旗幟性的人物,劉備和諸葛都不敢怠慢,劉備請來敏擔任東宮太子府的總管(太子家令),諸葛在北伐時請來敏到漢中任軍祭酒,掛頂級榮譽中將銜(輔軍將軍)。
那麼來敏是個什麼性格的人?狂悖亂群之人!當時蜀漢的大司農孟光就以說話無所顧忌而聞名,歷任執政的重臣都不喜歡他(每直言無所迴避,為代所嫌《孟光傳》),來敏說話比孟光之尖銳有過之而無不及(前後數貶削,皆以語言不節,舉動違常也。
時孟光亦以樞機不慎,議論於時,然猶愈於敏)。
就因為來敏是荊楚名族,被選為劉禪的太子家令時,劉備很不高興,卻不忍心拒絕(議者以為來敏亂群,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
後劉子初選以為太子家令,先帝不悅而不忍拒也《來敏傳引諸葛亮集》)。
那麼劉敏在漢中會胡說八道嗎?必然的,並因此被免職,來敏這次被免職和馬謖之死有關係嗎?沒有直接的史料支持,我們知道漢中前線涉及高級官員變動的重大事件只有三次:建興六年的馬謖事件;建興八年的劉琰事件;建興九年的李嚴事件。
其中劉琰和李嚴均為個人事件,並不牽扯他人,且劉琰只是被遣返,官職沒有動,被廢黜的也只有李嚴一個人。
唯一牽扯麵大只有建興六年的馬謖事件,我們已知的是丞相長史向朗被免職,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軍祭酒、輔軍將軍來敏被免職必然同馬謖逃亡案有關,還是當事雙方的主謀者,來敏煽動仇恨,向朗勸馬謖躲避風頭。
只有來敏這種級別的豪門敢在前線對著諸葛胡說八道,諸葛將兩個人各打五十大板,均免職,向朗轟回成都,因錯在荊襄系,得理的是南陽系,所以南陽系的來敏並沒有立即被趕走(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
亮卒後,還成都為大長秋《來敏傳》)。
何況當年諸葛慫恿劉備處死劉封確實是有點過了,如果只是顧慮劉封個人剛猛,那麼降級就可以了,只有當劉封成為南陽系的掌門人,劉備的預設太子時,諸葛才會採取扼殺在萌芽狀態的想法。
南陽系武將們都不是傻子,諸葛想培養馬謖成為繼任丞相,當馬謖犯和劉封類似錯誤的時候,劉封的下場就是馬謖的歸宿。
街亭戰敗的消息傳到漢中,留守漢中的大員們議論紛紛,南陽系對荊襄系馬謖早就看不順眼,在來敏激憤的煽動下,南陽系武將們群情洶湧,劉封的被處死,兵敗不是錯,錯在不聽話,管不了。
馬謖和高翔一樣的兵敗,高翔聽話了,兵敗不是責任,馬謖不聽話,兵敗就是責任!劉封被處死,馬謖也必須死!諸葛被逼只能處死馬謖。
著名作家馬伯庸的中篇歷史小說《街亭》也發現了馬謖逃亡這件事不符合邏輯,但他的分析屬於小說路線,劍走的是偏鋒。
那麼陳壽為什麼不在來敏的傳記里說清楚來敏被免職的真實原因?因為說清楚了,就暴露了蜀漢朝廷的全部秘密,這些秘密是陳壽刻意想隱藏起來的,因為陳壽既明白諸葛的理想,又明白南陽系武將群的悍將作風,更明白東漢王朝其實就是南陽系的王朝。
蜀漢頂級悍將,武力不輸趙雲,連曹操都忌憚,卻在內鬥中含冤而死
眾所周知,在蜀漢後期,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四次討伐曹魏的大規模戰爭,包括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維的九伐中原,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失敗原因除了國力對比懸殊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頂級戰將極其缺...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
馬謖,一個典型的政治博弈下的犧牲品的自白
兵敗街亭,這事可大可小。往小里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往大里說,就要質疑諸葛亮的北伐政策。馬謖就背上了這個黑黝黝的鍋,對上對下有個交代,讓街亭之敗歸咎於馬謖的能力問題,而不是諸葛亮的路線問題。
只怪一個老先生,害的當今的我們都認為他是這麼死的!
看膩了有關三國電視劇的我們,包括如今正在熱播的虎嘯龍吟電視劇中,都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裡要特彆強調,《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千萬千萬千萬不能都當真。
此人是水鏡先生的高徒,幫了故友,卻被諸葛亮罷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以前我在文章中曾經提過,諸葛亮在荊州的社會關係非常複雜,既與荊州當權的劉表家族是親戚,又與在野的士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之後,不少荊州人士紛紛依附...
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他的死與諸葛亮有關係嗎?
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馬謖(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用為參軍。他一生中最出名的事件是失守街...
我相信諸葛亮不會揮淚斬馬謖。
歷史上三國時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傳說已久,但最近《華聲在線》有作者「佚名」者揭秘:諸葛亮其實並未「揮淚斬馬謖」?文章考證介紹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
他也是水鏡先生的徒弟且與徐庶交好,卻因馬謖失街亭被罷官20年
水鏡先生,為人清雅,精通經學,是一位身懷濟世之才的奇人。除了自身不凡之外,水鏡先生還教導了一大批擁有神鬼莫測之能的徒弟,比較著名的有諸葛亮、龐統、徐庶等。同時,還有一些人的成就雖沒有那麼耀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