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進行曲之三國篇:魏蜀兩國在書信都是如何Diss對方皇帝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江隱龍
東漢末年,曹魏、孫吳、蜀漢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各自對天命的繼受。
然而因為三國最終均未能統一天下,所以這種正統自始至終都缺乏著功業上的呼應。
三國之中,曹魏為強,孫吳、蜀漢為弱,曹魏與其餘兩國之間一直兵戎不斷,而後二者面對曹魏之強,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結盟關係。
三國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明顯,但幾十年來彼此的邊界幾乎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三國的天命也基本上只在各自的疆域內才稱得上合法有效——這一歷史奇觀,在三國時代也算得上前無古人。
從政治角度來看,三國時代的三足鼎立與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有著本質的不同:曹魏、孫吳、蜀漢三個政權均自認為是正統,並明確提出了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彼此之間在政治底線上沒有妥協的餘地,所以終究不能相容。
而戰國時代眾諸侯之上畢竟還有一個公認的周天子,各自的地位如何各憑實力,所以既能出現秦昭襄王嬴稷與齊湣王田地並尊「東西二帝」之事,也能出現田地為各國合力攻秦而去帝號之事。
戰國時代的帝號無非是強弱尊貴之別,而三國時代的帝號則意味著正統僭閏之分。
弱國自認其弱,依然可以存續甚至「十年修養十年教訓」以求逆轉未來;而僭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立足於世的。
這是曹丕、劉備、孫權必須稱帝的理由,也將主導著他們對另們兩位皇帝的態度。
從軍事上來看,亂世之中各憑實力,本沒什麼問題——如果曹、孫、劉三家不稱帝,也的確沒什麼問題;統一天下後再稱帝,也沒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三家在鼎立之勢未結束的時候就各自稱帝,天命卻不會因此一分為三,那麼如何面對其它其它兩國的地位呢?
這其中,曹魏與蜀漢,是絕對的「火土不容」。
曹丕代漢,近效王莽,遠仿堯舜,其正統的基點在於漢朝末代君主的禪位。
曹丕的天命要「生」,則漢朝的天命必須「死」,非如此則天命不可易代。
劉備繼漢,其正統的基點在於曹丕弒君篡位,劉備身為漢室宗親不能不興起討逆的大旗。
劉備的天命要「生」,則曹丕的天命必須「死」。
這其中,因為曹丕是代漢者,又在軍事經濟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地位,所以尚能有允許劉備稱藩的餘地;而劉備立國主要依靠其天命正統,又處於弱勢地位,更加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
反觀孫權,他要稱帝,既沒有曹丕接受禪位的「程序合法」,又沒有劉備自立的「血統合法」,所以其天命基礎在三國之中最為薄弱。
然而孫權在政治層面的餘地也因此更大:他可以自立,也可以向曹魏或蜀漢任何一方稱藩,只要時機得當,此舉並不會給孫權統治的合法性以太大的打擊。
三國之中,孫吳最後立國,其原因正是其開國君主孫權為保證其疆域安全,暫時向代漢的曹魏稱藩,直到國內外局勢穩定時,孫權才最終決定稱帝。
源於這一番政治背景,三國之間的稱呼便顯得意味深長。
可以說,三國在彼此的交流中打造出了一部正統之爭的外交教科書,為這一悠悠亂世增添了一道奇異的色彩。
天命的書面爭奪戰,首先爆發在曹魏與蜀漢之間。
蜀漢以正統自居,對於「弒君篡位」的曹魏直接稱呼為「賊」,或是進一步稱呼為「北賊」、「魏賊」,並不以國相待。
這一語境,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量作品中均有體現: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後出師表》「臣當竭盡愚力,討賊興漢。
」《明心表》「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絕盟好議》
蜀漢僅一州之地,如果劉備不是漢室宗親,很難想像劉備居然能在成都立國並自稱天子。
事實即便如此,劉備在嚴重缺乏功業基礎的情況下稱帝,也依然遭受著強烈的質疑。
蜀漢名臣劉巴認為此舉「以示天下不廣」,費詩認為「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
如果將劉備視為漢朝正統皇帝,那他可能是漢朝歷史上最不具備稱帝前提的皇帝,而為了補足這一短板,蜀漢必須以北伐為國策,曹魏的「賊」性有多深,蜀漢的正統性就有多強。
反之,曹魏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其功業基礎比蜀漢畢竟強了太多。
曹丕之你曹操統一了包括中原在內的整個北方,曹丕有著漢帝親為的禪位大典,曹丕稱帝後連實力強過蜀漢的孫權也立刻稱藩——孫權稱藩後在名義上已經是曹魏的臣子,其轄地自然也是曹魏的疆土,也就是說直到孫權再次自立前,當時的天下只有曹魏與蜀漢兩個國家。
也因為曹魏的功業基礎太好,其對待蜀漢的態度也可以更加寬容。
曹魏占據中原,可以當之無愧地自認為「中國」、「華夏」,而蜀漢則只能算是一個地方性割據勢力。
與其同時,漢朝已經滅亡,當今天下只有蜀沒有漢,所以曹魏稱呼蜀漢一般用「蜀」或者「裔土」這樣形容窮鄉僻壤的詞語,比如王朗在《與許靖書》所說
的:「永與華夏乖絕,而無朝聘中國之期緣,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劉將軍之與大魏,兼而兩之,總此二義……子雖在裔土……」或是劉曄議軍政時所言的:「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文明的起源在中原地區,起碼華夏文明和華夏民族是以中原為中心而形成的。所以,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能擁有「天子」合法名位者都要據中原立國。原本是東...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孫權卻等了近十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自劉邦成立漢朝,這個壯大的政權,傳承了近四百年,留下了很多的光輝。然而全國局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練過閹人哄騙朝政,和董卓禍亂朝綱之後,這個王朝仍舊沒有逃走,四分五裂的結果,彼時群雄並起,諸...
歷史上的三國,真叫魏國,蜀國,吳國嗎?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叫法
俗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漢朝天下一分為三,一部分歸了曹操,一部分歸劉備,另一部分屬於孫權。千百年來,人們將三國稱為魏蜀吳三國,一直沒有人提出異議。然而當時三國的名稱真的是這三個字嗎?
為何曹操終生不敢稱帝 曹丕繼任後馬上就登基為帝
曹操被視為「一代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創建了魏蜀吳中最大的曹魏政權。令人不解的是,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當皇帝。219年,老對手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獻上傳國玉璽,勸告曹操當皇帝。曹操對大臣們...
三國時曹操死後,曹丕、劉備相繼稱帝,為什麼唯獨孫權等了8年後才稱帝?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治理下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維持了十幾年時間。三國雖然已經是實際上的獨立王國,但是名義上還是漢王室統治下的諸侯而已,並沒有實現實際上的獨立和稱帝。到公元220年,曹操去...
虎踞江東的孫權,實力並不弱於劉備,為何最晚稱帝?原因很簡單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東吳的建立者。東漢末年,通過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的努力,在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公元200年,小霸王孫策遇刺身亡,年僅18歲的孫權成為江東之主。在孫權的帶領下,江東的實力...
蜀漢帝國的建立,劉備父子的霸業,夢三國蜀漢的興衰之路(四)
關羽死後不久,另一件震動了三國的大事件發生了: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一代奸雄曹操去世了,他的死直接改變了三國明面上的勢力格局,曹丕繼承了魏王之位,並很快逼獻帝退位,標誌著統治了天下兩百多年的東漢政權...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
一分鐘讓你了解三國全貌,三國歸晉原來是天命所歸?
三國其實是在西晉之前,東漢之後的一段歷史時期,是一段兵戎相見,刀光劍影的戰亂歷史,其中主要為曹操建立的曹魏集團、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以及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彼此之間經常戰爭不斷,在經歷赤壁之戰後,...
稱帝進行曲之三國篇:蜀吳兩國名為聯盟,暗地卻是互相Diss不嘴軟
文 | 江隱龍諸葛亮稱曹魏為「賊」,而王朗尚能將劉備稱為「將軍」,蜀漢看似正邪分明,其實背後正凸顯了其實力上的羸弱,故而不得不過分強調其天命正統。曹魏與蜀漢對彼此的稱呼雖然不一,但雙方均能在各自...
魏蜀吳三國立國精神之不同及影響
我們的三國官方作家 孔門弟子 原創我們一般人說起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潛意識裡都是把三個國家當做一種並列的關係,或說一種平等的關係。尤其是在現代「國與國之間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的觀念的影響下,對歷...
稱帝進行曲之三國篇:三國帝王都是如何論證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的?
答 | 江隱龍曹丕稱帝後據「五德終始說」正土德,土尚黃,曹丕即改元「黃初」,這也與王莽相同。又漢正火德,水克火,曹丕遂將國都「雒陽」更名為「洛陽」,以應「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