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進行曲之三國篇:魏蜀兩國在書信都是如何Diss對方皇帝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東漢末年,曹魏、孫吳、蜀漢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各自對天命的繼受。

然而因為三國最終均未能統一天下,所以這種正統自始至終都缺乏著功業上的呼應。

三國之中,曹魏為強,孫吳、蜀漢為弱,曹魏與其餘兩國之間一直兵戎不斷,而後二者面對曹魏之強,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結盟關係。

三國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明顯,但幾十年來彼此的邊界幾乎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三國的天命也基本上只在各自的疆域內才稱得上合法有效——這一歷史奇觀,在三國時代也算得上前無古人。

從政治角度來看,三國時代的三足鼎立與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有著本質的不同:曹魏、孫吳、蜀漢三個政權均自認為是正統,並明確提出了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彼此之間在政治底線上沒有妥協的餘地,所以終究不能相容。

而戰國時代眾諸侯之上畢竟還有一個公認的周天子,各自的地位如何各憑實力,所以既能出現秦昭襄王嬴稷與齊湣王田地並尊「東西二帝」之事,也能出現田地為各國合力攻秦而去帝號之事。

戰國時代的帝號無非是強弱尊貴之別,而三國時代的帝號則意味著正統僭閏之分。

弱國自認其弱,依然可以存續甚至「十年修養十年教訓」以求逆轉未來;而僭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立足於世的。

這是曹丕、劉備、孫權必須稱帝的理由,也將主導著他們對另們兩位皇帝的態度。

從軍事上來看,亂世之中各憑實力,本沒什麼問題——如果曹、孫、劉三家不稱帝,也的確沒什麼問題;統一天下後再稱帝,也沒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三家在鼎立之勢未結束的時候就各自稱帝,天命卻不會因此一分為三,那麼如何面對其它其它兩國的地位呢?

這其中,曹魏與蜀漢,是絕對的「火土不容」。

曹丕代漢,近效王莽,遠仿堯舜,其正統的基點在於漢朝末代君主的禪位。

曹丕的天命要「生」,則漢朝的天命必須「死」,非如此則天命不可易代。

劉備繼漢,其正統的基點在於曹丕弒君篡位,劉備身為漢室宗親不能不興起討逆的大旗。

劉備的天命要「生」,則曹丕的天命必須「死」。

這其中,因為曹丕是代漢者,又在軍事經濟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地位,所以尚能有允許劉備稱藩的餘地;而劉備立國主要依靠其天命正統,又處於弱勢地位,更加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

反觀孫權,他要稱帝,既沒有曹丕接受禪位的「程序合法」,又沒有劉備自立的「血統合法」,所以其天命基礎在三國之中最為薄弱。

然而孫權在政治層面的餘地也因此更大:他可以自立,也可以向曹魏或蜀漢任何一方稱藩,只要時機得當,此舉並不會給孫權統治的合法性以太大的打擊。

三國之中,孫吳最後立國,其原因正是其開國君主孫權為保證其疆域安全,暫時向代漢的曹魏稱藩,直到國內外局勢穩定時,孫權才最終決定稱帝。

源於這一番政治背景,三國之間的稱呼便顯得意味深長。

可以說,三國在彼此的交流中打造出了一部正統之爭的外交教科書,為這一悠悠亂世增添了一道奇異的色彩。

天命的書面爭奪戰,首先爆發在曹魏與蜀漢之間。

蜀漢以正統自居,對於「弒君篡位」的曹魏直接稱呼為「賊」,或是進一步稱呼為「北賊」、「魏賊」,並不以國相待。

這一語境,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量作品中均有體現: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後出師表》

「臣當竭盡愚力,討賊興漢。

」《明心表》

「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絕盟好議》

蜀漢僅一州之地,如果劉備不是漢室宗親,很難想像劉備居然能在成都立國並自稱天子。

事實即便如此,劉備在嚴重缺乏功業基礎的情況下稱帝,也依然遭受著強烈的質疑。

蜀漢名臣劉巴認為此舉「以示天下不廣」,費詩認為「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

如果將劉備視為漢朝正統皇帝,那他可能是漢朝歷史上最不具備稱帝前提的皇帝,而為了補足這一短板,蜀漢必須以北伐為國策,曹魏的「賊」性有多深,蜀漢的正統性就有多強。

反之,曹魏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其功業基礎比蜀漢畢竟強了太多。

曹丕之你曹操統一了包括中原在內的整個北方,曹丕有著漢帝親為的禪位大典,曹丕稱帝後連實力強過蜀漢的孫權也立刻稱藩——孫權稱藩後在名義上已經是曹魏的臣子,其轄地自然也是曹魏的疆土,也就是說直到孫權再次自立前,當時的天下只有曹魏與蜀漢兩個國家。

也因為曹魏的功業基礎太好,其對待蜀漢的態度也可以更加寬容。

曹魏占據中原,可以當之無愧地自認為「中國」、「華夏」,而蜀漢則只能算是一個地方性割據勢力。

與其同時,漢朝已經滅亡,當今天下只有蜀沒有漢,所以曹魏稱呼蜀漢一般用「蜀」或者「裔土」這樣形容窮鄉僻壤的詞語,比如王朗在《與許靖書》所說 的:「永與華夏乖絕,而無朝聘中國之期緣,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劉將軍之與大魏,兼而兩之,總此二義……子雖在裔土……」或是劉曄議軍政時所言的:「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

魏蜀吳三國立國精神之不同及影響

我們的三國官方作家 孔門弟子 原創我們一般人說起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潛意識裡都是把三個國家當做一種並列的關係,或說一種平等的關係。尤其是在現代「國與國之間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的觀念的影響下,對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