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為什麼不堅守成都,等待姜維回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鄧艾手下不止二千人。

所謂三千人偷渡陰平,只是前鋒部隊。

在占領江油之後,就有後續部隊不斷補充到前線來。

鄧艾全軍大約三萬多人,諸葛緒三萬多人,鍾會十餘萬人。

後來鍾會奪了諸葛緒的兵,全軍可能有十幾二十萬人。

鄧艾功江油時,還有鍾會所遣將軍田章所率部隊,應該也有萬把人。

《三國志·鍾會傳》: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

第二,蜀漢人力資源有限,在滅蜀之戰時,除了姜維率領的兩萬多人,在漢中還有幾萬人,估計應該在五萬人左右,否則扛不住鍾會的進攻。

在東線還有防禦東吳的部隊,大概也有一兩萬人,後主投降之前,閻宇率軍援救成都,手下有萬把人左右。

在南中駐守彈壓的部隊,大概也有一萬人左右。

如此算下來,留給成都的衛戍部隊可能數量不多,也就兩三萬人,而且分駐不同地區。

交給諸葛瞻到綿竹前線的,可能有兩萬人左右,但一戰而北,全軍覆沒。

蜀軍能夠抵禦鄧艾的,實際上只有諸葛瞻這個機會。

如果諸葛瞻選擇列險據守,坐等鄧艾師老兵疲,最後應該是鄧艾孤軍深入,全軍覆沒。

但諸葛瞻選擇了出城野戰,鄧艾軍是遠道而來的死士,已經置之死地,只有拚命,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兩邊的戰鬥意志不同。

所以,諸葛瞻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

打起來雖然一開始占了點上風,但很快就全軍崩潰了。

第三,諸葛瞻全軍覆沒之後,成都已經沒有什麼留守部隊,無法抵禦鄧艾軍隊。

所以當時蜀漢君臣在討論應對措施的時候,出路只有兩個,要麼往南跑,要麼往東跑,沒有據守成都的意見,說明他們都認為成都已經守不住了,應該是因為沒有兵力了。

譙周給劉禪分析形勢的時候是,南方是少數民族地區,叛服不常,靠不住,往南跑肯定行不通。

往東跑,魏國滅蜀之後,滅吳也就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劉禪就算去了東吳,必然得向東吳稱臣。

等到東吳被滅,再向魏國投降,等於受辱兩次,划不來。

譙周的建議是,趁著現在還有點資本,可以談談條件再投降。

等山窮水盡了再投降,就沒啥談判資本了。

後主覺得譙周的意見無法反駁,於是決定投降。

《三國志·鄧艾傳》: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

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

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孤注一擲 鄧艾僥倖的功名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兵伐蜀漢,他的軍事部署是,分三個方面同時並進。第一,令鄧艾率兵三萬出狄道(今甘肅臨洮縣),絆住在沓中(今甘肅舟曲縣西)的姜維主力,鄧艾以王欣主攻姜維,第二,令...

三國名將之鄧艾(二)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了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

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至少提前十年

他文武全才,深諳兵法,戰功赫赫,被後人譽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他以10000多的兵力,卻成功破蜀。但是卻被司馬昭猜忌,最終全家被殺,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早十年。他就是鄧艾。

鄧艾能消滅蜀漢,從這一點就能看出絕非偶然

曹魏的將領鄧艾,他偷渡陰平,一舉滅蜀,立下蓋世奇功。消滅蜀國遠比消滅吳國要來的艱難很多,但是我們回顧一下鄧艾滅蜀的每一個要害環節,又似乎冥冥中似有天意,魏國以三路大軍來伐蜀,其中是以鍾會為主的...